分享

学校管理案例50(3)

 伊人阑珊2014 2014-05-28

41.学生在校的安全由谁负责

案例

2006年的一天中午,毕业班的春阳在操场上和同学打闹,在别人的追逐之下疯狂地向教室里跑,碰巧同正往教室外走的冬雪撞了个正着。冬雪当时就仰面倒在了地上。老师和同学把冬雪送往村卫生所,医生诊断其为腹部肌肉挫伤,当即打了吊瓶。冬雪三天未能上学,医药费花了290元。双方家长找到学校,要求学校赔偿一部分医药费。

按常理讲,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学校或班主任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但是,这起事件与往常的事件不同,主要因为:

一、班主任和学校多次强调,不准在课间打闹,谁闹出问题,后果自负。

二、学校要求学生投保,如不投保,与学校签订后果自负责任状。

三、午休时间是学校给师生安排的自由活动时间,归自己所支配。六年级是高年级,同学们应该有自制能力,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应该与班主任和学校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根据以上几点理由,班主任同两位家长多次交谈,并表明,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学校承担,那学校就要破产了。学校据理力争,学校领导又找村治保主任调解。最后,290元的医药费由冬雪和春阳两家按四六分成自行承担,学校未拿一分钱。

思考题

1.对案例中的事件,学校有没有责任?

2.学校免除责任的理由是否充分?

3.学校如何避免此类纠纷的发生?学校管理需要做哪些改进工作?

4.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人身安全工作?

案例分析

近年来,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人身损害的赔偿案件数量不断上升,人身伤害的原因越来越多,要求校方赔偿的诉讼也成倍上升,请求赔偿额也越来越大,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在校的安全到底由谁来负责?学校应对学生的哪些伤害承担责任?学生的监护人又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该案例就是一起学生在校人身损害的案件,我们可以从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出发,阐明学校应承担的责任。

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比较频繁,其原因呈多样化趋势,而我国法律在此方面的规定比较滞后,导致实践中审批此类案件的标准各异,审判结果也大相径庭,社会效果也不一样。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应根据伤害发生的不同情况,依法确定责任承担者。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相关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针对学生伤害事故,国家特别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对在校学生造成人身损害的事故的处理作出了相关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法第十条还规定:“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案例中冬雪受到人身伤害的主要原因是,春阳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在校园打闹。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春阳是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不应承担事故责任和法律责任。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该校不承担事故责任和法律责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该校没有相应责任呢?《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内容和预防措施。”倘若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又未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学校若有上述行为过错,也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关于学生事故损害的赔偿,《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对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未成年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的赔偿方面学校应做出哪些行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也作了相关规定:“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中小学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可以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创造便利条件,但不得从中收取任何费用。”

可以看到,在案例中,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事故赔偿责任,但是学校在未成年学生的保护中承担着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责任。广大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应特别注意学校的安全管理建设和安全防范工作。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明确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学生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建立并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安全工作报告制度,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

第二,开展安全教育。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通过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教育的方式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把安全知识的学习渗透到教育、日常活动、社会实践、节假日活动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组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抓好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包括寄宿生的安全管理、学校运动安全管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

学校的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领导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创新,建立适合校情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抓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

 

42.偷糖风波

案例

初三学生小A、小B和小C去王老师办公室交作业本。王老师不在,小A便拉开了王老师办公桌未上锁的抽屉,拿出一些别人送给王老师的喜糖吃。这时王老师回到办公室,正好撞见此情此景。王老师这两天正为糖的减少而纳闷,经严厉查问,小A承认前两天独自偷吃了喜糖。王老师突然又问:“我抽屉里的200元钱哪去了?”三个学生一惊,但都不承认偷拿了现金。于是,王老师提出处理意见:“抽屉上留有你们的指纹,偷糖已有证据,你们也无法证明自己没有偷钱。既然你们三个都不承认,那我这200元钱你们三人均摊,每人拿66元钱给我,还有两元我就不要了。”

三个学生分别回家要钱,并向家长诉说了事情的原委。小A、小B、小C的家长当即与王老师取得联系。王老师告诉家长:“孩子没有偷钱,我抽屉里也没有现金,他们只是偷了糖。我这样做只是想吓唬一下孩子,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们,要改掉私自动别人东西的毛病。”小B、小C的家长听了王老师的解释没有说什么,事情作罢。但小A家有另一番情景:小A的母亲将66元钱交给了孩子,而后将这件事通过电话告诉了在外工作的父亲。

小A的父亲风风火火地来到学校找王老师,在听到王老师的解释后不但没消气,反而指责王老师诬陷了他的孩子,并说造成了精神伤害,要讨个说法。后来在其他人的劝说下他才罢休,但小A的家长与王老师之间产生了芥蒂。(李春梅)

思考题

1.王老师看到A同学偷吃糖后,应作怎样的反应?

2.王老师借题发挥,说自己丢了200元现金,这种做法能否教育学生?

3.王老师让学生承担自己并没有做的事情,这对学生有什么负面影响?

4.请给王老师提出更好的处理偷糖事件的方式。

案例分析

小A在交作业时偷吃王老师的糖,被王老师发现。王老师为了教育学生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说自己丢了200元钱,让小A、小B、小C分摊,由此引发了王老师和家长的冲突。

首先,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小A一时贪吃,偷了王老师的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现在偷一根针,将来会偷更多、更大的东西,王老师有必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王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先将学生训斥一顿,并揪出了上次的偷糖事件。我们先分析这一行为:王老师没有照顾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很难堪。偷糖行为是错误的,但并不代表可以因此而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其实,王老师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心服口服。假设,王老师看到了但装作没看见,并且还主动拿糖给三位学生吃,同时告诉他们,如果看到老师这儿有什么好吃的,可以跟老师要,老师愿意和他们分享。这样,学生就会光明正大地提出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偷偷摸摸地吃。如果教师采用这种较隐蔽的手段、方法,给学生留足了面子,那么学生就会自觉调整行为。如果教师能更多地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我们来看王老师提出的赔款事件。王老师为了“狠狠地”教育学生,制造了一出“200元丢失”事件,并让学生分摊赔偿,这种过火的“吓唬教育”实则是一种精神体罚。强加给学生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被冤枉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特别是对天真的学生,这会给他们带来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对别人不再信任。教师的这种行为本来就是不道德的,学生又极易模仿教师的行为,这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坚持正面的教育。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整人格,改善人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而不是教导人们无条件地遵从某种固定的外在准则。支撑道德教育事业的应当是这样一种信念: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而不是人为了道德而产生。从这种信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是第一位的,道德是为了建立完整人格。自信、自尊是人的珍贵品质,在道德教育中应当强化这种行为而不是损害它。

案例中,王老师的教育方法顾此失彼,为了道德而道德,忽视了学生的自尊,以这种不道德的方式无法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王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未考虑到家长的反应。家长很难理解王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这对孩子、对家长都造成了很大的精神打击。王老师应向家长和学生道歉,并以此为鉴。

通过偷糖风波,我们来看看学校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我们不仅要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分析时代特征以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一般来说,青少年好动好奇,思想单纯,自尊心强,可塑性大,保守思想少,接受新事物快;另一方面,他们思想不成熟,分析判断能力较差。这些特点,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积极方面来讲,青少年是容易接受教育的;从消极方面来说,青少年容易受到腐蚀,因此更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直接践行者,教师德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一问题已被广大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所认同。对学生而言,教师是实施德育、进行管理的主动者和施动者,每个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领导必须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要使教师树立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观念,要遵循德育规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德育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学校领导和教师遵循德育规律进行德育,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主要是指培养他们对人、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只有认识逐步加深,才能形成道德观念,才能转化为道德信念。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态度。当学生对某个道德问题产生强烈情感时,就会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力量,推动学生去追求或舍弃。因此,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时,要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第三,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教育学生用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约束自己的言行。要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严格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要提高学生的认识,鼓励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结合起来,讲究正确的教育方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领导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挑选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有了组织保证。


43.办学条件不足,如{可提高教学质量

44.调班风波

45.迟到的处分

46.缺勤问题的处理

47.教案展览还能办吗

48.可以用简案代替教案吗

49.“涂卡评分”带来的尴尬

50.升学奖风波


43.办学条件不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

某中学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召开了一次行政扩大会议,与会者在会上就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同志认为,学校教育质量之所以难以提高,主要是因为生源太差,招收的学生都是其他学校挑剩下来的,这样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有的同志认为,学校创收无门,教师福利待遇太差,教师没有工作积极性,这是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曹副校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学校教育质量要提高,离不开师生的积极性。学校生源差、创收少是事实。可是有的学校办学条件与我们差不多,甚至不如我们,但为什么他们的教育质量却比我们高呢?大家可能都还记得,上学期X X中学的校长在介绍他们学校的办学经验时,讲了如何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人才。”听到曹副校长讲起这件事,张教导主任插话说:“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学校管理科学理论的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科学育人。”支部书记老赵紧接着说:“他们的经验说明,办好一所学校,生源、经费、师资等固然重要,但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更重要。”

这时曹副校长接着原来的话题说:“生源我们无法改变,创收又无门,因此,我们要向科学管理要质量。只有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我建议大家认真学一点教育科学理论和好的办学经验,齐心协力共同办好学校。”

主持会议的陶校长见大家都点头赞成,便说:“看来大家都同意曹副校长的意见,那么我们就趁热打铁,研究一下该怎样学习吧。主意是曹副校长提出的,曹副校长先谈个设想,然后大家再议论。”曹副校长接着陶校长的话说:“我有个初步设想,大家看看是不是可行。我认为学习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一个层次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学习的内容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管理学,最好还能学一些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认识学校管理活动的规律,掌握学校管理工作的原则和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另一个层次是全校教师,以班主任为重点,最好以优秀教师、班主任管理班级和学生的先进经验为教材。通过学习,认识班级管理活动的特点,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学习形式以自学为主,定期组织讨论交流。要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讲求实效。只要我们的思想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了,教育质量就一定会不断提高。”接着,大家就曹副校长提出的方案展开了讨论。(吴国林)

思考题

1.影D向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学校管理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何在?

3.针对案例中这所学校的特点,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弥补办学中的不足之处?

4.你怎么看待曹副校长的建议?

5.如果你是该校校长,你认为如何实施该建议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案例分析

任何一个特定的组织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可以协调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使其合理配置来实现组织目标。但是,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管理。学校管理活动不但要符合科学管理理论,还要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学校管理是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一个学校的具体范围内,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财、物等要素,协调好各方面力量,处理好各种关系,高质高效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学校管理除了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之外,还有其特殊性。

1.教育性。学校管理要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其教育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这说明我国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正不断提高。但我们也应看到,十六大关于教育的提案明显多于往届,但主要是批评性的,不像以前那样为教育辩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些学校的教育缺乏教育性,或者说教育色彩被淡化。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行政活动不符合教育规律,教育管理人员、教育者没有接受相关的教育(注意:上大学与受相关教育是有着重要区别的)。教育管理者要接受相关教育,一线的教育者也要接受相关教育。

2.学术性。教育行政管理是一种学术性活动。教育行政如何体现教育的价值追求、如何反映政府的意愿和要求是值得研究的。教育行政管理学术性的另一表现就是,教育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工程,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比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有国家行政的推动,又有大批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学术性特征很明显。我国教育行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学术化问题,应该吸收更多的教育学专家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以学术官僚替代行政官僚。

3.综合性。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也就是说,学校要生产的产品是“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产品”加工生产的过程、产品的特性和质量标准带有多种性质。这就决定了各部分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成效的检验不能采取单一的技术性手段。例如,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就不能简单地用“升学率”或“犯罪率”等数字进行说明。有的工作需要靠感性体验和经验来判断,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4.滞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长效性决定了教育行政的滞效性。这在教育投入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几十年以后才会有成效。因此,教育投入必须坚持不懈,才能收到效果。教育行政显然应该充分考虑教育的这种特性,作好长期的规划和投入准备,不要期望早上播种、黄昏收割。教育行政的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政府投入的热情和信心,它们更乐意把力量用在见效快的项目上,以取得更大的政绩。我们还注意到,教育行政的滞效性近来受到怀疑,因为实践中正例与反例并存。例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公费选派80多名最出色的物理学青年才俊去国外学习,可回来报效祖国的却几乎没有,这与当时李政道等人的预期相去甚远。

中小学属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是塑造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所以提高中小学的管理水平意义重大。我国现代中小学管理的实践充分说明,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和高素质的学校管理者对确保和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同样一所学校,由不同的管理者管理,其结果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学习先进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创新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案例中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利条件,比如生源不如其他学校,资金来源不足,教师、学生积极性都受到影响等;但是学校管理者应该寻找学校的特色之处,发现和创造优势来弥补这些不足。曹副校长所提的建议是很合理的,如果能落实好必然会使学校受益匪浅。这些建议在具体操作前需要制定一些详细的规划。比如,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选择性要求,那么教学评价自然应该是多样化、非标准化的,这必然对传统的管理提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允许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允许教师按课堂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所以,学校管理的重心应逐步转移到帮助教师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创新机制上来,应高度重视教师创造的空间,特别要注意教学指导工作的改进,不能再照搬固定的模式或教学思路,不能用僵化的东西来约束教师和学生。

另外,针对生源不是十分理想的现实情况,要加强后进生管理工作。多数后进生从小就有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会对其认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其学业退步。因此,要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不应从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人手,也不应从其思想状况人手,而应该从根源抓起,即从其行为习惯这些小事抓起。

要求学生做好一些小事比较容易,因为所要克服的困难比较小,成功的代价并不大。一开始他们也许不情愿,但是,反复地做,慢慢地就会成为习惯。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按照指定位置把自己的课桌椅摆放整齐,把自己周围的卫生做好,把上课所要使用的课本和文具准备好并整齐地摆在指定位置上等等。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做好这些小事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做事认真细致和爱卫生、求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慢慢地学生就会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做人做事应该认真、负责、有规矩,做一个文明人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素养。这样,他们就会逐渐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并开始喜欢学习。

 

44.调班风波

案例

新学期刚开始,某学校就接到上级通知,今年重点中学将提前单独招生。只剩下三个多月就要考试了,怎么办?张校长立刻召开校务委员会,征求大家的意见。会上虽然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升学成绩将影响学校的声誉和今后的生源,必须采取措施以保证尖子生能考上重点中学。因此张校长作出决定:将现有六个班级分为四个平行普通班和两个重点班,并调整教师配置,加强重点班教学。

消息传出后,顿时在校园里引起了议论,不断有老师、家长找学校领导反映意见。有人认为这样做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挫伤大部分师生的积极性,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有人认为,这样做虽然有一些不妥之处,但是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可以保证尖子生能顺利升入重点中学,维护学校的声誉。

张校长没想到这一决策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为慎重起见,在征求各方意见之后,决定由全体教师民主投票表决。结果20%赞成,50%反对,余下的弃权。面对这一结果,张校长立即决定:维持原状。但是他要求教师必须照顾尖子生,要求组织一批优秀教师为尖子生另编一套练习,让有能力的学生选做,他还为尖子生和差生分别指定了辅导教师。

风波虽然平息了,但一些风言风语却不时飘入校长耳中。有人说:两天之内,出尔反尔,连续改变决定会降低校长威信。张校长听后,只是笑着说:“个人威信不算什么,关键是把工作做好。工作做不好,哪来威信呢?’,

思考题

1.校长划分重点班这一做法合适吗?为什么?

2.请就整个事情的过程进行评价。

3.你觉得这个问题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进行决策合适吗?为什么?

4.请结合相关教育理论与政策,对重点班现象进行分析。

5.如果你是校长,你将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

案例分析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在现实中,重点班的问题依然十分普遍,许多学校以“实验班”、“特长班”、“兴趣班”等形式钻政策空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学校的原因,更有政府和社会的原因。

我国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目的是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通过层层选拔尖子生,为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这是由当时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的。改革开放以后,基础教育延续了这种做法,各级政府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把公立学校和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在教育经费、生源、师资等方面向重点学校、重点班倾斜。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重点班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但是重点班制度却难以取消。叫停重点班非一日之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评价制度改革滞后。虽然国家出台了法律禁止学校设立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并没有相应地转变,地方政府对校长和学校的绩效考核与升学率、重点率挂钩,人为地制造和扩大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

第二,学生和家长依学校的升学率来选择学校。他们是关注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外部顾客,家长对学校教学的需求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指向升学率,重点班成为学校、家长、学生普遍认可的一个亮点。

第三,对于重点班,不少专家、学者、教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设置重点班违反了人权,义务教育是基本人权,学校用公共资源办重点班的做法违反了平等原则,使青少年过早进入恶性升学竞争中。也有人认为这两个层次的划分,是出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希望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采取重点和非重点分层才能体现因材施教和教育均衡的思想。

但是,从总体上看,设立重点班是一种弊大于利的做法。分重点和非重点班后,学校往往集中“优师”到重点班,并对重点班进行强化管理。至于非重点班,正像有的学生戏称的,是“平民班”。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分重点和非重点班,无形中给学生一个心理上的暗示:你是一个好学生,他是一个笨学生。在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下,重点班的学生也许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非重点班的学生就可能越来越落后。这种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义,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第二,设立重点班,使公共优质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促使教育腐败升级和教育乱收费抬头。

第三,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不均衡。大部分教育群体无缘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他们在师资力量、教育管理、经费投入、成功机会等方面和重点班存在极大差距。

第四,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重点班不仅分化了学生,也分化了教师,造成教师中的等级制。这不仅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影响教师的人际关系、团队精神和教师的整体发展。

第五,影响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认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家长和社会又是学校最重要的外部顾客,他们对学校的价值判断影响到学校教学的发展。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的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选择教育,更不是淘汰、筛选教育。义务教育应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障并努力实现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毋庸置疑,设重点和非重点班,在为一些所谓好学生制造更优越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制造了等级和歧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的今天,这种做法万万不可取。

在案例中,校长试图通过个人影响力设立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从法律角度看也是不允许的。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当严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各种名义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当然,为防止一些学校变相地或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再分重点和非重点班,教育部门还需要认真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

作为一校之长,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受托于国家来管理学校的,并且受到政策、资源的限制,因而他们需要在上级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任何与国家法律、政策相违背的管理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再说,学校良好的声誉和教学质量也不是仅靠升学率就可以保证的,校长不应该把学校的所有力量都集中于对升学率的追求上。忽视资源和过程将是十分有害的,不能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教学的唯一指标。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校长还是社会公众都应该转变观念,遵循科学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和全面发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公平的环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和良好声誉。

当然,如果把重点班问题的责任都推到学校身上是不公平的。教育优质资源的有限与公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政府政策的不一致以及政策执行的不一致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关于这一问题是否可用民主投票的方式进行决策,要看你怎样界定这个问题的性质。如果把分班简单看成是学校自身的问题,民主决策就不是必需的。如果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与学生、学生家庭、相关教师有关的事情,那它就是一个民主问题,民主决策就是必需的。但是如果采用民主决策,案例中民主的范围就存在问题,至少应该有家长、学生和相关教师参与投票。当然,投票只是民主的一种形式,还可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事实上,投票本身没什么错,作为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决策认可程度的手段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投票结果是否应该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则要视问题的性质来定。如果是民主范围内的事务,投票结果应该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是非民主范围内的事务,投票结果只能作为决策的参考。

 

45.迟到的处分

案例

某校为了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规范和制度,制定了严格的教师考勤制度。    一天,有人向教务处反映,刘老师前一天下午上第一节课时迟到了20多分钟。教务处了解情况属实后,按校规拟定了处罚意见,对刘老师进行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奖金的25%。但是,处罚还没有公布,就被刘老师知道了。于是,她找到校长哭诉自己的委屈。

刘老师已在校工作十年,工作表现一贯很好,极少迟到早退,更没有迟到20多分钟的记录。为了工作,她一直没有要孩子,直到10个月前才生了个女儿。由于孩子尚小,她每天中午要赶很远的路回家给孩子喂奶。因为怕耽误学生上课,她曾要求教务处调课,可调课难度太大,教务处没有同意。那天中午,在回学校的路上,刘老师的自行车坏了,所以迟到了20多分钟。她认为自己这么多年兢兢业业工作,而那天迟到又不是故意的,不应该受处罚,希望校长能够撤销处分。

思考题

1.你认为校长是应该维持还是改变教务处对刘老师的处罚决定?为什么?

2.如果你是该校校长,你将如何处理刘老师上课迟到的事?

3.请运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案例分析学校应如何将制度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

案例分析

学校管理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目标,确保学校的各种管理活动能够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遵循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依据学校管理原则的指导,执行学校教育管理的职能等所运用的各种管理方式、措施与手段的总和。案例就是运用制度方法管理教师的一个例子。

在讨论案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教师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师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和需要,实施适当的管理措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等。对教师进行常规管理,首先就是建章立制,建立管理制度。它是学校常规管理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岗位责任制是教师管理制度中最核心的制度。它对各任课教师的职责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使每个教师都能坚守岗位,尽职尽责,自觉做好本职工作。为了使岗位责任制得到顺利执行,就要实施相应的考核评议制度,包括考勤、考工、考绩三项内容。还需要实施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必要的奖励惩罚制度不仅可以奖优惩劣、奖勤罚懒,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校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本案例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校长应该如何处理刘老师上课迟到一事,学校应如何将制度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所谓制度方法,就是学校管理者针对学校工作的情况、问题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定、条例、细则去协调和制约各相关因素,使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科学运用规章制度的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做好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使学校管理者由经验型的人治步人科学管理的法治;能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能为学校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具有可行性、规范性的环境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能使学校管理者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益;

运用制度方法,能完善和规范学校管理工作,对调节学校管理中的关系、稳定正常工作秩序起积极作用。

如何将制度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一方面,从制度的制定来看,首先要明确制定和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目的。制定规章制度是为了教育教职工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应该以约束人为目的。其次,要逐步完善和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者应有计划地安排制定规章制度的程序和步骤,逐步形成完善的体系。另一方面,从制度的执行来看,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学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制度建设。制度是一种规范,只有当多数人自觉遵守时,它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还应在正确的价值导向基础上,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是执行制度与监督执行的制度。

案例中,学校运用制度方法,在教师出勤考核问题上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校长,应该维护学校制度的权威,否则制度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但是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根据制度的执行情况逐步将其完善和健全。案例中教务处根据规章制度对刘老师进行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奖金的25%,是正确的。但是,学校可以根据考勤制度的实施情况和反馈意见,适当地调整考勤惩罚措施。惩罚制度应该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目的,而不应以惩罚本身为目的。

我们还应看到,制度方法只是诸多学校管理方法中的一种。除制度方法以外,学校常规管理方法还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对话方法、指导方法、激励方法、控制方法和抓点带面方法等。制度方法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只有和其他管理方法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使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协同之效。要把制度建设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注意制度规范的内化。就内化方式而言,要十分重视它的实践性。制度的实施应针对不同对象,运用不同方式,分阶段、有侧重、逐步逐条升级,一一贯彻落实,不断反馈调节。要把规范内化渗透到师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使之养成自觉遵守和积极维护制度的良好习惯。

案例中,校长虽然不能因为刘老师的特殊情况而使学校规章制度失去效力,但是可以运用其他手段和方法来处理这件事。

可以运用激励手段和措施。主要是了解和满足教师的需要,切实帮助教师排忧解难,为其工作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目前,教师大体有五个方面的需要,即提高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需要,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需要,个人才能和特长得到发挥的需要,提高业务能力的需要和改善业务生活的需要。学校领导应该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这是搞好教师常规管理的必要条件。

案例中的校长应该调查了解刘老师的实际困难。如果她在下午第一节上课确实有诸多不便,可以通过教务部门的协调,给她调课,满足她的合理需要。为了排解刘老师的不满情绪和委屈,要特别注意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与其谈话时要讲究教育方法和对话方法,把说服教育与行政措施,激励和惩罚结合起来,开诚布公以达到互相沟通、互相理解、缓解矛盾、解决问题、协调和改善关系的目的。

 

46.缺勤问题的处理

案例

王校长上任第三天就一连收到教师三张请假条,两张事假,一张病假,其中请病假一周的是年近半百的张老师。王校长拿着请假条,紧缩眉头。上任三天来,教师没有一天全勤过,不是这个生病,就是那个有事。他已了解到学校出勤情况一向不好,学校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下午三点半,王校长召开了全校教师会。他诚恳地对大家说:“新来乍到,请各位多支持,今天就出勤问题,请大家各抒己见。”新校长态度真诚,作风民主,给教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咱校的出勤是个老问题了,几年来老师难得到齐,并非今天才有的事。有的说,家有事,人有病,总得请假,要全勤不可能。也有的说,人活着,有事、有病难免,但要以工作为重,现在是你请假,我也请假,互相观望,越来越不像样子。

王校长见大家发言热烈,感到很高兴,接着他要大家再谈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几位教师认为,对请假者钱要扣得厉害些,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有的教师认为,光靠扣奖金、罚钞票也不是个好办法,关键要加强思想教育,不然会出现你扣你的钱,我请我的假的局面。再说,几十元钱现在根本没人会放在眼里。有些人病假月月有,但凡有点小本事,别说一天两天,就是一个晚上也能捞几张“大团结”,你能把他怎么样?

王校长对大家的直率表示感谢,并请大家今后继续为学校出谋划策。同时,他特别强调,教师出勤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负的责任小,管理者的责任大。教师请假多,说明健康状况不佳,学校平日关心不够。他表示要和大家多谈心、交朋友,教师有什么困难,他一定尽力帮助解决;有些事会与大家商量,以取得支持。

由于张老师请假一周,很难找人代课,王校长就主动替张老师代课。他来到教室对同学们说:“张老师病了,请假一周,不能来上课,我替他上。”下面马上有人小声嘀咕:“什么病了?他在家里为人家修彩电、录音机呢!”   

“没有根据不要乱说话啊!”王校长说。“没乱说,我住在他家对面,有时我半夜醒来,他家的灯还亮着,他家的小冬冬说他爷爷在晚上修理东西。”小声嘀咕的学生反驳道。又有学生不满地说:“哎!老师不来,我们又要天天自习再自习了。”王校长和气地回答说:“对老师要尊敬,今晚我去看望张老师,你们的课由我来代,不用着急。”

当晚,王校长来到张老师家,果真看到他在小房间里埋头摆弄一台彩电。王校长扶着张老师的双肩说:“老张,身体怎样了?我来看看你。”张老师回头看见这位不速之客,非常尴尬,支支吾吾地说:“好点了,好点了,请到客厅坐。”说着,赶忙拉着校长离开了“工作台”。

王校长诚恳地说:“老张,有病就该好好休息,别再辛苦了。你的课我代了,你就放心养病吧!希望你能早日恢复健康。”张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校长来看我,还代我的课,我真不知说什么好。今天下午觉得好点了,在想明天——”王校长打断道:“身体有病就该休息,好转的话就到学校转转,看看学生们。学生都在等着你呢!”张老师见王校长热情诚恳,想想自己的作为,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说:“不瞒校长,这两天虽有点不舒服,但可以上课,只是因为学校过去对出勤问题一直马马虎虎,我也没当回事。”

隔了一天,张老师就上班了。王校长上任的第五天,教师全部出勤了。下午,他又召开教师会,对有事、有病坚持上班及合理安排家务不影响工作的教师,给予了感谢与表扬。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每一位教师都要以工作为重,对学生负责,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确实有病就休息,学校要多关心;家里有事的,学校也会尽力帮助。至于经济措施,缺勤扣发奖金仍按上级的规定,全勤奖则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

思考题

1.请就王校长对教师缺勤问题的处理过程和方法作出评论。

2.如果你是王校长,上任初期面对教师缺勤问题,你将如何处理?

3.请结合王校长对缺勤问题的处理,谈谈现行的教师考勤办法有哪几类,并比较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案例分析

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考勤。考勤主要考查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量。教师考勤问题是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否对教师进行考勤、如何考勤以及如何处理教师考勤制度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学校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案例不仅涉及如何解决教师出勤的问题,而且涉及校长处理问题的技巧。

在讨论案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教师工作量和考勤办法。工作量是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时所付出的劳动量。学校应根据国家对教师工作量的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之进行严格管理,逐步实行课时量和超课时量的津贴制。同时,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量考核制度,即教师考勤办法。目前主要采取科学管理方法,即定量管理和数字化管理,给教师规定合理的工作量。有的学校采取积分制或者计分制,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出勤情况进行量化管理,并辅之以适当的奖励惩罚制度,褒扬优秀,鞭策后进。实施教师定量考勤办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陷入数字主义,在实行量化管理的过程中,注意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

该案例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缺勤问题的处理以及学校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出勤考核制度。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缺勤问题的处理实质上就是学校管理者如何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主要有五个步骤,即识别问题或改进的机会,分析原因,开发替代性的解决方案,选择并实施最佳解决方案,评估解决方案的影响。学校管理者除了应该遵循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外,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还要讲究领导技巧。

领导技巧有很多,比如从经验中学习、沟通、倾听、果断、设置目标、惩罚、召开会议等等。学校领导采用哪种技巧处理问题取决于问题的性质。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也需要采用多种领导技巧。其中,重要的一种技巧就是召开会议的技巧。在面对问题时,是否需要召开会议就需要学校领导者评估会议可以达到的目的。一旦决定召开会议,就应当按顺序列出会议的目标并制订实行这些目标的计划。在会议过程中,领导者要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使与会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通过群体讨论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案例中,新上任的王校长面对教师缺勤已经影响到教育教学的问题,选择召开教师会议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一种方式,给教师的参与管理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机会和场所,可以激发教师的责任感、上进心以及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校长也可以认真听取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收集信息和建议。在案例中,缺勤问题初步解决后,校长又及时召集教师开会,与教师沟通,并将制度稳定下来,从而使教师潜在的积极性转化为现实的积极性。

在学校管理中,一个问题的解决要依赖多种方法,其中,沟通与换位思考是学校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方法与思路。当一个问题需要沟通时,学校领导者必须明确沟通的目的,选择适宜的环境和媒介,向沟通对象发送清楚的信号,确保其正确理解信息。在案例中,王校长在处理张老师请假一周的问题上,采取的就是沟通与换位思考的管理技巧。王校长与张老师沟通的目的就是明确其请假一周的原因。王校长选择的沟通场所是张老师的家中,这是一种非正式的、个人的沟通,这种环境会使沟通效果得到增强。校长通过换位思考的说话方式,赢得了张老师的信任,并向其传达了清楚的信号。

教师出勤是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领导者在处理教师缺勤的问题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者树立民主管理意识,本着以诚待人、以信待人的原则,充分信任、尊重和支持教师。学校领导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对待各种类型的教师。如何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管理氛围,互相激发积极性,是值得每一个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在教师考勤问题上,要避免单纯量化的管理。在实行量化管理和奖惩管理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善于运用各种管理技巧,注意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出勤考核管理的有效性。

 

47.教案展览还能办吗

案例

徐校长所在的中学是所远近闻名的完全中学。人们一提到这所学校,就会异口同声地称赞:“学校老师教学认真负责,学生学习努力。”教师们备课认真尤为外校所称道。这种风气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徐校长长期坚持举办教案展览。多年来,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校长总是要求各教研组收齐各位教师的教案,由教导处整理并公开展览。这已成为一项常规。在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教研组长都要层层叮嘱,反复交代,以便让那些第一次参加教案展览活动的新教师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

教案必须按照相关规范书写,学校对于教案有统一的要求、格式和标准。

展览教案至少有三条好处:一是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是可以让先进者带动后进者;三是普遍检查,掌握全局。前两条是对教师而言的,后一条是从学校管理角度来考虑的。

在长期执行教案展览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确实看到了一些效果。有些教师把它看作是向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汇报工作的好形式,在备课中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悉心撰写每份教案,务必做到具体、清晰、详尽。虽然有的教师不赞同这种办法,但为了不在展览时丢面子,也是认真对待,有的甚至把教案重抄一遍,清清楚楚地存放着,以备展出。因而,教案展览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保留项目。

然而最近,学校在教案展览时出现了风波。首先,一些教案写得条理分明、字迹工整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并不好。有几位教师所写的教案颇受徐校长赞许,但学生对这几位老师的授课大有意见,反应强烈。

其次,有一位年近50的语文老师,调入学校不到一年,教案写得简单、潦草,而且很不规范,有的地方甚至用符号代替文字,别人很难捉摸其全部含义。但他的课却很受学生的欢迎。徐校长也听过他的几节课,觉得其教学艺术确实不凡。

还有一位物理老师,上课的水平很高,写的教案也合乎徐校长的心意,一直是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但是在最近两次教案展览中,这位物理老师的教案却使徐校长大失所望。

尤其让徐校长觉得头痛的是,有一位刚分配来的数学教师小李竟然不肯写教案。教案展览时,他交来的是自己设计的一本《板书设计》和一本《双基知识归类》以及学校发的《教案参考》。而且他还振振有词,说《教案参考》的质量已很不错,与其去抄一遍,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构思自己的“板书设计”和“双基知识归类”上,讲课时把三者结合起来,效果很好,为何一定要装模作样地抄什么“规范化”的教案呢?这纯粹是形式主义。徐校长不能容忍常规受到破坏,于是扣发了小李的部分奖金,结果小李逢人便不无感慨地说:“看来还得听领导的话——抄教案!”这在学校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要想继续保留教案展览这一常规,就得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平息上述风波。经过几天的思考,徐校长决定先从两位老教师入手。只要能改变这两位有威望的老教师的态度,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于是他同教导主任一起,约请这两位教师谈话。徐校长没有直接批评他们书写的教案不规范,而是从探讨学校教学改革问题开始,然后征求他们对学校管理的意见,最后引出主题——学校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教师把教案撰写好?目的当然是希望他们支持“教案展览”的传统做法。但语文老师的表态却不合徐校长的意。

他说:“对这个问题,我想过多次。教师要写教案,而且要写好,不写教案,不认真备课,就不能进课堂讲课。问题在于:教案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写教案是为什么?我想,教案首先是写给自己用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检验一份教案的好坏,主要是靠课堂教学实践。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也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一刀切’、‘一种模式’、‘一个标准’,那是形式主义,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好处。徐校长,你大概也知道,有些教师为了应付展览,在课后补写教案或对原教案进行一番修饰,这纯属弄虚作假。虽然这么做的人不多,但是影响很坏。通过教案展览把教案‘规范化’是不可行的,教案展览并不能反映真正的教学水平。学校领导想通过这种办法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有失偏颇,可能会得出虚假的结论。我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说错了请领导不要介意。”

“哪里,哪里。讨论问题嘛!我觉得每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基本的规范总还是应该有的。至于教案展览活动,好处恐怕也是有的……”徐校长把前述三条好处说了一遍,接着转向物理老师,先对她过去的教案作了充分的肯定,又指出:“我希望你能坚持下去,成为我们学校教案规范化的榜样。”讲这话的时候,徐校长没有提这位物理老师近期教案“不规范”的问题,他想稳住物理老师,作为说服语文老师的一种现时力量。

然而事与愿违,物理老师并没有顺着徐校长的路子发言。她平和地说:“详案有详案的好处,简案有简案的优点,确实要因人因事因时^定。过去,我写的教案非常详尽,不能说不好。现在情况不同了,要让学生发挥自已的创造性,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要实行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多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多考虑一些引导性问题,多预测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大段大段抄书式的详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新情况。因此,这两年来,我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写教案的老习惯。是否改好了,不敢说,但是一定要改的,不改不行。”最后,她建议学校的教案展览方式和好教案的标准也要改革一番,不要再把她过去的教案作为范例。“

两位老师说得虽有道理,但如果大家写教案详的详、简的简,没有统一格式,没有统一要求,没有统一标准,学校又怎样对备课这一环节进行管理呢?像小李这种情况又该怎样处理呢?若单以课堂效果来评价教案的好坏,那查不查教案就无关紧要了,这样又用什么来保证教师写了教案并且把教案写好了呢?备课质量失去了控制,又怎样保证上课的效果呢?”在一旁静听的教导主任一下子提出了不少问题。

“外省有些学校对教案采取了分层次管理的做法。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学校用‘详细、实用、规范、清晰’的标准来要求,并安排老教师定期对他们的教案作检查、修改和评点;而对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则不搞一个模式,重点看其实用不实用,有没有新意。不知道咱们学校能否试用一下这种做法。”语文老师插话说。

“这里也有很多问题,仅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小的矛盾。”教导主任又泼了一瓢冷水。“矛盾可以试着处理,我们总不能因为路难走就不走路吧?”语文老师反驳道。徐校长眼看一场争执在所难免,自己原来的打算又没能实现,于是赶紧收场:“看来我们今天一时还不能形成统一的看法,学校要好好研究你们两位的意见。至于教案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认真撰写,一丝不苟。请你们在组里带个头,使更多的人保持严谨的教学作风,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至于其他一些具体问题,我们以后再交换意见。”

看来,这场教案风波一时之间难以平息。(黄健)

思考题

1.如果你是校长,如何看待教师反对教案展览这种现象?

2.如果你是校长,会坚持例行检查教案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3.如果你是校长,你会去劝说教师继续认真对待教案检查吗?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劝说?

4.如果你是校长,听了两位老师的发言后,是采取他们的意见还是继续坚持原来的管理制度?说说原因。

5.若坚持原来的管理制度,如何说服教师7

案例分析

学校在坚持例行的教案检查制度时,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案模式化,抄写、赶写现象严重,与教学脱节,优秀教师、新教师抵制教案检查。面对这种状况,例行的教案检查是否需要变革?

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作出一系列的决策。在一些决策中,管理者听取并采纳下属的意见,这种民主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增强下属对组织的承诺,而且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在管理学中,根据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听取和采纳下属建议的程度,形成了管理民主四项图。

 

 

独立

(假独栽)

 

 

1

真民主

 

 

 

2

 

假民主

 

 

4

 

真独栽

 

 

4

 

 

 

 

 

 

 

 

 

 

 

 

 


管理民主四项图

 

在不同的情形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当无政府状态严重时,管理者的权威很重要,应采取真、假独裁的方式;当决策的时间很紧,征求意见会干扰思路时,可采取真、假独裁的方式;当取得决策效果的关键在于下级的认可时,应采用真、假民主的方式;当决策需要下级去执行时,最好采用真、假民主的方式;当问题不明,信息不足,而这些对于决策又至关重要时,应采用真民主的方式;当下级的认可很重要,但下级的意见很分散时,可采用假民主的方式;当领导者自己能够作出科学决策,而下属的认可又很重要时,可以采用假民主的方式;当群众对决策非常关心,但群众的意见明显不利于组织整体时,应采取假民主的方式。管理者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应该视决策的重要性、时效性、管理者的能力、下属的成熟度以及决策合法性的重要性等因素而定。

案例中,校长为了平息教师抵制教案的风波,与教师进行劝说性的谈话。校长的目的是劝说教师接受教案检查制度,并非真正听取他们的意见,所以校长采取了假民主的管理方式。我们从案例中看出,校长的策略没有成功,教师坚持了自己的观点。那么,校长的做法是否有不妥之处?

我们回顾一下该校近来面临的问题:教案颇受肯定的教师,其课堂教学没有得到学生的肯定;新调来的资深语文老师,教学受到各方好评,教案却写得不尽如人意;本校老教师,原来对教案撰写一丝不苟,现在却倾向于写简案。再来看看教师与校长的谈话,教师提到教案撰写正走向形式化,原来统一的详案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教学情况。在这种状况下,校长应采取真民主的管理方式,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不能仅仅站在易于管理者控制的角度管理学校。

教案检查的目的是要保证教学效果而不仅仅只是检查。当教案检查与教学相脱节时,应当重新审视教案检查制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动手能力为中心。因此,教案的撰写要相应地加以改进。培养个性鲜明的学生,必须有个性鲜明的教师,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只会限制教师个性的发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统一的、标准化的教案撰写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师疲于应付而无暇创新。由此看来,学校的教案管理制度需要更新。   

学校管理者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测量、评价应坚持系统的观点,不能割裂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教案展览只是教师经验交流的方式之一,教师们其他方面的成果也应进行交流。每个教师的成功有其一整套的方案,各环节环环紧扣,管理体制应促进教师更深层次的交流沟通。

 

48.可以用简案代替教案吗

案例

某区实验小学非常重视对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评价。由校长牵头,设有教学主任一名,教学副主任两名,专门负责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

有一天,校长对教学主任说:“教师们工作很累,不要再让老师们写书面教案了。无益劳动占了太多时间,老师可以写简案来代替教案。你们多听课,对听课有问题的教师认真看一下教案,这样可以给大多数老师松绑。咱们学校都是我亲自选的教师,我相信他们都有这个自觉性。”

许多教师平时上课时都是用简案代替教案,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单独写在一个本子上,有的写在教科书或另附纸上。而学期教案量化考核时,教师却用教案替换了简案,而且上交的都是书写规范、内容详尽的教案,“赶写”的痕迹很明显。据调查,很多教师私下认为:年年写教案,费时费力,作用也不大。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案也只起了一个备忘录的作用。赶写的教案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文字性“教研材料”,真正实用的还是简案。

教学主任仔细考虑了。如果用简案代替教案,多听课需要时间,至少得听每个教师的一节研究课以对教师的状况进行协调评价,这样就需要听70多节课,而且跟踪听课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于是他向校长建议给两位教学副主任减课,抽出时间,充实力量作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导和培养教师。但校长不同意,说他们不能脱离实际教学工作。

现在的问题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教师备课提供更大的棵作空间。而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但是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兼很多职,其教学管理工作就很难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以课堂教学评价教师的工作,不再检查教师的教案。这样就使得教学主任经常忙于应付上级的检查评价。两位教学副主任在帮助教学主任进行教师评价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兼课,使得这一措施实施起来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对课堂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而言,可以用简案代替教案,而对课堂教学不太成熟的教师,要仔细检查其教案。在如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问题上,两位副主任和教师都有很大的看法,经常出现不一致的地方,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教师的不满情绪,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困难。

教学主任又认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要通过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来实现。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功在课前,利在课上。要上好一节40分钟的课,备课远不止40分钟。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还要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但是,目前教师压力确实过大,精力有限,很多教师还有学历进修、继续教育的压力,教师能投入多大的精力进行备课真是个问号。为教师松绑,减轻负担做起来还是很难。于是,在要不要用简案代替教案,要不要给两位教学副主任减负,以及如何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等问题上,教学主任陷入矛盾之中。(刘永山)

思考题

1.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主任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2.如果按照校长的要求,实施用简案代替教案这一教学举措,将会出现什么新的情况?

3.如果你是教学主任,将怎样处理教师工作压力和教案检查形式化的问题?

4.如果你是教学主任,你将如何进行教师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

5.如果教学主任不同意校长所提出的“用简案代替教案”,他该如何与校长进行沟通和协商?

6.讨论教案检查的利与弊,归纳当前中小学教案检查存在的问题。

案例分析

目前,对中小学教师的教案是否进行检查,观点不一。检查教案是许多学校的常规工作之一,有两个作用,一是评价作用,二是诊断作用。但事实上,许多领导因为时间、精力和专业背景等因素的关系,无法对教案进行检查并给予反馈,使教案检查出现形式化、标准化和格式化的问题。教案检查的诊断作用被弱化,而评价作用被凸现,可评价的标准也只是看教案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等形式化的东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针对目前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教案检查形式化等问题,该校长提出教师可以写简案来代替教案,并要求教学主任带领两位教学副主任多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而教学主任认为一方面教师压力确实过大,教案检查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还是要靠提高教师的备课才平。另一方面,听课检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学主任建议校长为两位教学副主任减课,以充实力量进行教师评价,却遭到校长拒绝。案例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要不要用简案代替教案,以及如何协调力量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在讨论案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课堂教学是否需要教案。弄清课堂教学与教案的关系,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教案常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部分依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无需教案也能游刃有余,而有些教师的教案虽然构思精妙,课堂气氛却死气沉沉。

由于一些复杂的主客观原因,设计教学、撰写教案这项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工作正在被淡化、异化。课堂教学是一门比较高超的艺术,除了利用教案向学生详细分析教学不变的内容,全面讲解重点难点外,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教案,随机应变。但是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范本,是上课的依据,不是固定内容。它的功能是为上课服务,它的作用是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案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案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案。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可以使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先决条件。教案是教师经验的总结,是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的记录,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案检查作为学校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成果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都对教学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评价课堂教学不能以教案作为依据,教案可以作为教师评价的参照。不过,简案、教案都是教师为上课而准备的文字材料,简案内容简单、书写随意、形式多样,是教案的替代品。教案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的知识性的和理解性的解释与结论性和概括性的注释;而简案则是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较简明地写在教案上。

在案例中,校长提出用简案代替教案,是因为许多教师平时上课、备课时都用简案,其形式多种多样,而到学期末考核时,教师却用教案替换了简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评估标准失当。许多学校把教案检查纳入量化考核标准中,教师书写教案是为了应付教学检查。第二,教案书写不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不强,备课材料与课堂实际脱节。第三,课堂的生成性、知识的生长性,使预设的教案得不到应用。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应根据实际因势利导,一方面,支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用简案代替教案;在教研活动中,鼓励并组织教师经常交流教学心得,不断完善简案这种新型备课方式。另一方面,不断采取听课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49.“涂卡评分”带来的尴尬

案例

根据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某校教务处提出了一项由全校学生给任课老师涂卡评分、各年级教师互相涂卡评分的制度。这种评价考核方案通过计算机统计折算,把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予以量化。方案指出:全校师生参与评价使得评价范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由计算机按统一程序统计折算,提高了评价的公正性与可信度;量化结果用于年终考核,使考核中的教学质量一项有了较准确的体现,同时也为晋职评优提供了依据。经主管校长同意后,教务处花了7万余元购置了阅卷机、专用读卡机等设备,同时,制定了10项评价标准,每项又由四项小标准组成,并附上涂卡说明一并下发各年级。根据要求,学校100多位老师按本年级教师数每A需评价并涂卡30到80张不等,1000多名学生每人按每学期上课学科数需涂卡至少?张。评价工作从每学期第15周开始,学期末收回评价结果。

第一次评价工作刚进入操作阶段,问题就出来了。第一,在教师方面,许多人提出对本年级其他人的教学情况不了解,无法评价;也有人表示由于种种原因,根本不愿评价别人;更多的人则嫌麻烦不愿花时间去做。于是,作为一项任务,一些老师便找来学生,让他们丢开评价标准,按照“不给最低分、不给最高分”的原则代为涂卡。第二,在学生方面,最多的反映是即使看着所列项目的等级标准,自己也难以把握给所评老师打几等;认真点的学土还能凭总体印象去评价,不认真的学生则丢开标准任意涂抹;更有个别学生给平时要求严格、批评过自己、给过自己不及格成绩的教师评为末等。至第16周周末,经再三催促,机读卡只收回86%。虽然评价结果未公布,但一些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像以前那么严格了,批评也少了。期末考试后统计成绩,学生的卷面得分平均上升6分,及格率提高了5%。面对这种结果,有人评论说,学校如此兴师动众搞所谓的教学评价,纯属劳民伤财,扰乱教学秩序,掉入了“现代化陷阱”。(袁伟)

思考题

1.你认为出现这种教学评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该校教学评价的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的话,问题出在哪儿?

3.如果你是该校教务处的领导,面对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你将采取何种办法和手段?

4.根据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你认为学校应该如何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

案例分析

教学质量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考核无疑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个人自主性扩大的体制转型时期,更是如此。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与考核,对于引导和督促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本职工作上,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均具有积极意义。教学评价是学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与教学相关的各项工作进行的判断和评价,目的是推动和改进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案例中,学校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出台了量化的评价考核方案,但此方案的实施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地对教师教学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成为学校教学部门面临的难题。

在讨论案例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学校为什么要开展教学评价。学校开展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学工作起导向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实际上就是确立好教师、好教学的标准。教学评价还可以起激励作用。通过大量的教学调查,学校可以了解现阶段教学工作存在的优点与缺点,通过评价各科教学、同一学科不同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激励先进和鞭策后进的作用。学校教学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动和改进教学工作。通过教学评价,不仅判定了教学工作效果的好坏优劣,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揭示了教师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改进和提高的方向。这有利于教师推动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学校能否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

该案例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案例中学校的教学评价工作为什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如何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工作?目前,教学评价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量化方法和非量化方法。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评价必须量化,认为只有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才能客观、准确,因此出现了所谓的“量化热”。量化方法应该重视,但不能把其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唯一方法。因为有许多教育现象不能进行量化分析,如果勉强使用量化的力法,评价效果会适得其反。

案例中的学校出台了新的教师教学评价方法,即由学生对教师和教师杆互进行涂卡评分,对教师教学的水平予以量化考核。这种考核方法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问题出在哪里呢?因为针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学校只采取了让学生评分和教师互评的考核方法,陷入了“量化即准确”的认识误区。对于比较简单且精确的对象,量化的方法容易把握,而对于复杂且较模糊的李物,就不能简单采取量化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就属于后一类。教学评价不仅是结果性评价,而且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简单的量化指标是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

在案例中,学生面对评分指标感到难以下手,关键不在于量化方法本身的问题,而在于学校在设计量化考核指标时没有从学校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经过细致的调查,没有设计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评价指标粗略,不准确,不易掌握,那么,学生将难以把握评价体系标准,从而导致评价结果没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保证。如果量化指标过于精确、细致,对一个由大量人员参与评价的过程体系来说,将从根本上失去评价的可操作性。

因此,学校在采用量化考核方法进行教学评价时,首先必须对参与评价的各方进行调查分析,征求师生的意见,而不能凭空想象设计评价指标,否则就脱离了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鉴于此,学校必须使量化考核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才能真正反映教学结果。

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评价工作时,应将量化方法作为教学评价的方法之一。虽然有效的量化考核也可以反映教学效果,为教学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但这种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学校教学评价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目标为标准的评价,是指在学校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亦称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是判断好坏,区分优劣。另一种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也叫作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揭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有关信息,从而使教学工作得到改进和提高。

学校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该两者兼顾,参照适用。教学过程和结果是不可分的。如果只注重过程评价,而不重视结果评价,则可能助长形式主义。同样,如果只评价结果而不评价过程,也可能出现某些虚假现象。因而,教学评价的正确途径是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简单采用量化考核的方法并不能完成全面的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具体来讲,除了设计有效、合理、符合学校实际的指标,采用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外,还可以采用教室观察、听课、评课等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学校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使用评价方法和手段,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评价程序和步骤。在案例中,教务处提出了量化评价考核方案,但该方案并未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其评价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学校在采用新的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教学评价之前,首先必须做好准备阶段的工作,成立评价小组对相关群体进行调查,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案,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工具。其次,在实施阶段,要做好相关工作,对评价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此阶段不仅要求广泛收集评价信息,而且还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核实,务求全面、客观、真实可靠。再次,要做好总结阶段的工作。所谓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就是在这个阶段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并向有关部门递交评价报告,从而使教学评价工作真正起到作用,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50.升学奖风波

案例

经校教代会讨论,某校制定了完整的升学奖分配方案,方案申明确规定将升学奖分为两部分:50%为工作量兑现奖,50%为升学质量奖。质量奖重点奖励“两率一分’’(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优秀的任课教师。方案规定若“两率一分”三项排名均在第八名之后,则取消该课任教师的质量奖。某届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校领导在毕业年级教师会上重点强调抓升学,以确保升学人数不减少,对“两率一分”则没有过多的强调和要求。然而,中考成绩公布后,学校进行中考升学奖评选时却出现了问题。

年级主任制作升学奖励表格时将质量奖平均分配。校长看后没有签字,理由是奖励没有按升学奖方案执行,要求主任按方案规定分配奖金。这一事件引起老师们的争论,部分“两率一分”排名较差的老师认为他们是按校长的要求增加升学人数,而没有重视“两率一分”;再者,他们没有赶走差生,“两率一分’’排名自然就低。年级主任重新制作分配表,将质量奖分为三,但是,仍没有按原方案执行。校长组织召开校务会就此事进行专门研究,认为原有方案是公平的,最终决定按升学奖方案规定执行。但“两率一分”较差的教师对奖励方案仍有异议。(陈庆怀)

思考题

1.校长坚持了原有的升学奖分配方案,你同意校长的决定吗?

2.如果你是校长,你将如何消除教师中的异议?

3.如果你是校长,如何运用奖金杠杆激励教师?

4.请运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教师激励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

奖励薪酬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学校自主性加强的背景下,为激励教师,打破“大锅饭”的局面,学校设立奖金,奖励教师的教学教育成果及杰出贡献。学校奖励薪酬是一种一次性发放的薪酬,是教师在达到某个具体目标或业绩水准时所获得的收入。案例中的升学奖是奖励薪酬的一种,一方面,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完成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激励教师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奖励薪酬对教师行为有导向作用,激励教师行为向学校期待的方向发展。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团队的合作与发展。

首先我们注意到,学校的升学奖分配方案是经校代会讨论制定的,说明该方案有群众基础,取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但方案代表的是普遍状况,在实施中却出现了例外情况:该届毕业生成绩分化严重。校长在会议中强调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保证升学人数。教师在提高升学人数上投人很大的精力,部分教师认为奖金并不能反映自身的工作成果。我们可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升学奖分配问题。学校管理的制度性要求管理者依据制度行事,随意性的管理会造成人治,公平性很难把握,教师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朝令夕改,无法执行,势必会给学校管理带来混乱,从这个角度看,校长坚持原有的方案是有道理的。同时,激励不但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差生的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的努力不可忽视,校长对这部分成绩也应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可以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否则,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放弃差生,一味追求“两率一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引出教师激励。教师激励,即对教师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内在激励即教师行动的动力来自自身,是激励的根本;外在激励是物质、环境、制度等推动教师行动的动力。外部激励可以向内部激励转化,产生更持久的动力。关于影响激励的因素,许多管理大师都提出过经典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管理者要辨别员工的需要,然后才能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工作本身能够激励员工。随着薪酬多样化,薪酬之奖金部分可以满足员工尊重的需要,也具有了激励性。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清晰、挑战性、参与性等都能够激励员工实现目标。案例中校长采用奖金制度奖励教师教学质量和工作量,满足了教师的成就需要,引导教师进一步改进工作。

激励方式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通过经济手段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奖励薪酬属于物质激励的一种。精神激励通过理想、成就、荣誉、情感等非经济手段激发潜能,调动积极性。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单纯的物质激励是外在的,容易导致短期行为,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和团队建设。所以案例中校长对教师的激励可以加入精神激励,对于“两率一分”低但在提高差生升学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承认。

激励要兼顾公平性。管理中激励力量的大小往往决定于人们相互间的比较,即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劳动、付出和得到的报酬、荣誉与他人进行比较,若比较后认为是公平合理的,就会激发工作动力,发挥积极性;否则,便没有积极,或者积极性很低,甚至消极对抗。如案例所述,部分教师认为奖励方案不公平,学校管理者应尽量降低他们的这种不公平感,否则对学校今后的工作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如忽视差生等急功近利的事情也许就会发生,或者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使得教师在工作上没有先前那样投入。

总之,学校管理者应综合使用各种激励方式,同时注重激励的公平性,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