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多种模式

 锦源坊 2014-05-29

    就像之前的那些节日,这个儿童节,12岁的汪娅毫无疑问地也将在学校里度过。

    “每到节日,学校都会把我们住校的留守儿童组织到一起,大家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很热闹。爱心妈妈到时也会来看我,还会给我带来礼物。”

    与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记者面前的汪娅,脸上带着天真灿烂的笑容。

    只是问起她的儿童节心愿,汪娅有些迟疑,思索片刻后,她低头小声地说:“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回家陪我一起过‘六一’。”稚嫩的声音中透出一分期待,也流露出一丝与之年龄不符的成熟与无奈。

    就在三年前,汪娅的父母离家外出打工。现在的她,平日在校住宿,周末就回到奶奶家。汪娅清晰地记得自己上一次见到父母,还是在2011年的春节,“爸爸妈妈只在家里待了三天,就又出门了。”

    汪娅现在是陕西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中心小学的一名学生。在这所小学里,像汪娅这样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59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而据统计,陕西全省目前有像汪娅这样的农村留守儿童约130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1.8%。

    远离父母的日子,给汪娅童年的天空投下了一抹阴霾。不仅是汪娅,留守儿童群体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

    如何帮助他们远离孤独、困难和危险?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通过实施“蛋奶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陕西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其间,陕西各级妇联组织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开展多项活动,创建多种关爱模式,在工作中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儿童成长家园,为留守儿童构筑一个温馨的家

    “贵校让娃住宿就读,学习生活环境安全、优雅,老师教法得当,让我们少了许多后顾之忧,孩子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内心十分高兴!你们替我们当爸当妈,把娃管得那么好,我们在外打工很放心!”这是陕西渭南市临渭区思远学校五年级刘帆的母亲刘红菊,杨秦龙的父亲杨秦洲一同给学校写来的感谢信。

    曾经,汪娅的父母也为外出打工后女儿的“归宿”颇为犯难,“爷爷奶奶年岁已高恐难悉心照顾,而亲戚们各自有子女,让女儿从小‘寄人篱下’又于心不忍。”

    “住在哪儿?”是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普及从源头上解除了留守儿童父母的顾虑。

    现在的汪娅,已经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就在汪娅所在的城关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成长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宿舍、餐厅、浴室、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卫生保健室一应俱全,专职生活老师全面管理、照顾住宿学生,中心内统一配置电视、亲情电话、电脑、取暖器等设施,充分满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娱乐和亲情交流等需要。

    但留守儿童的活动半径绝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

    校园外,在距离城关镇中心小学几公里外的北街社区,有一个留守儿童校外活动中心,那是回到奶奶家的汪娅们周末最喜欢去的地方。

    据北街社区书记陈绪贤介绍,活动中心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并配有电子琴、羽毛球、跳棋等文体器材,周末免费向留守儿童开放。每个月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都会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学习、娱乐活动,爱心志愿者还在中心为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功课。

    “迎‘六一’留守儿童体育健身大赛、暑期留守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课堂……”活动中心的活动档案里记录着中心已经和即将对留守儿童开展的活动。“每个周末孙女都会来这儿学习、娱乐,她在这里,我很放心,也很安心。”留守儿童王子菲的奶奶和明贵告诉记者。

    作为妇女儿童民生项目,陕西妇联去年投入200万元在全省留守儿童多的县区首批试点创建了包括思远学校、城关镇中心小学等在内的20个“儿童成长家园”项目点,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同时,省妇联还定期对“家园”工作人员进行儿童保护、儿童健康养育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并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暑期赴“家园”开展“支教服务”,大力推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

    亲情交流+心理沟通,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8岁的刘元美脑海中,关于父母的记忆曾经是一片空白,因为在她出生59天后,父母就双双外出打工了。从出生到现在,她也只见过父母四次。对于父母的远离,身为留守儿童的她更多的是抱怨与不解。

    “千里亲情沟通”计划的实施改变了这一切。

    去年年底,在思远学校读书的刘元美,由妇联工作人员和学校老师陪同前往父母打工地——山东探望。虽然只是短短三天的团聚,但刘元美从此对父母有了一分亲近,多了一分理解。

    也许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机会到父母打工地探望,但思远学校设立的 “每周与父母网上视频聊天一次,每半个月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每个月给父母写一封信,每学期向家长反馈一次学生在校情况”的制度,让每一名在校留守儿童在交流沟通中与父母拉近了距离,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交流增进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但交流依然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池河镇中心小学心理辅导员蔡静的眼中,“和成长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强,也很懂事。但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一部分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自卑不愿表达。”

    记者在陕西农村多地采访时发现,留守儿童集中的各农村寄宿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知心姐姐信箱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情感关怀。

    石泉县妇联还通过积极争取到的基金支持,在全县实施了为期三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援助项目,邀请香港专家到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让心灵充满阳光,快乐就会守护孩子一生”。采访中,池河镇中心小学校长杨凤霞深有体会地说,“只有与他们多进行心理沟通,给予温暖、施以关怀,引导他们自信自强,才能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困顿。”

    创建多种关爱模式,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

    2010年1月,北京大学,“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揭晓,石泉县创建的“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建设”成功入围并最终获奖。

    “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是“石泉模式”的核心精髓,也是石泉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妇联组织及社会力量在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有效工作机制。

    有爱才有温暖,有爱就有希望。不仅是“石泉模式”,在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陕西省妇联向全省下发了《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要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陕西各级妇联组织积极行动,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咸阳市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开展“代理妈妈”活动;渭南市在帮扶村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儿童读书室”“儿童之家”等;商洛市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彬县还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金会”……全方位地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