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北京胡同:是谁剿灭了我们的文化记忆

 狂飙为我从天落 2014-05-29

祝勇|消失的北京胡同:是谁剿灭了我们的文化记忆

2014-05-27 祝勇 东方文化观察

编者按:

红星胡同与它南侧的东堂子胡同,曾经是清末专司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所在地,原为清朝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1861 年改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在晚清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专有名词之一。除此之外,蔡元培、吴阶平、林巧稚、丁西林等文化名人,都曾在这条胡同里居住过。

从红星胡同到东堂子胡同咫尺之地,竟然散落着如此密集的文化记忆,这是北京历史的一个缩影。但是现在,所有的文化地标都在铲除之列。在推土机的围剿之下,胡同轻易就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一个老太太坐在新街口头条的胡同里,她面部的皱褶里布满眼泪。她是李捷的邻居。在拆迁人员的威吓和哄骗之下,她签了拆迁协议,在她准备进入新房子的最后一刻,才被告知自己要补交30 万元,原来她的那几间老屋在经过数位拆迁工作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之后,落在纸面上的有效数字只剩下区区10 平米。这意味着她将永远离开自己居住了大半生的胡同,而她最终将在哪里落脚,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对老房子的拆除通常是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名义下进行的,但实际上却是对居住者进行的一次巧妙的置换。胡同里的老住户们或许不会想到,他们脚下的土地也同样嫌贫爱富,它们与开发商一拍即合,而对占据黄金地段的平民们则摆出一副铁面无私的架势。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遭到欺骗,而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许诺成为谎言,居住者遭到背叛。他们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他们得到的只有泪水。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在这样的结局面前都将受到质疑,它们在拆除老房子的同时也拆除了人们对于和谐与善良的期许。


新街口二条8 号是一座有着精美砖雕的完整四合院。几个月后,它和它的伙伴们一起消失于建筑工地的围墙中。作案现场已经打扫完毕,并且传递着有关未来世界的传闻。在大历史的背后,小人物的命运向来无足轻重。换句话说,英雄的事业从来都需要小人物来充当炮灰。现在,新世纪的阳光照耀着金光大道,新大厦的三维图巍然耸立,像真理一样,有着无需辩驳的气势。偶尔经过的人不会对这里的过往时光有任何想象,而真正离不开这里的人,只能在几十华里以外,重温他们的梦境。



财产与家族的荣誉可以遗传,但它们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物都无法从前代人那里继承,比如知识和记忆,这为我们设定了一种宿命——后人必将重复前人的错误,即使前人已经预告那即将到来的悲剧,后人依旧无法逃避。北京城仿佛一个巨大的谶言,它为所有的错误编定了程序,并让那些自命不凡的人铩羽而归。它是一座停留在时间里的城,并因此成为所有以时间代言人身份自居的人们企图改变的城。出于对历史的无知,那些篡改者对它缺乏起码的敬畏。他们扇动着骄傲的翅膀,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能够左右这座城市的去向。他们希望通过剿灭历史的方法来凸显自己的功德,但被他们毁掉的历史中,恰恰早就书写了对这种愚蠢方法的嘲笑。他们匆匆忙忙地营造着自己的基业,有趣的是,眼前的所有伟业都将无一遗漏地成为日后的罪证。历史之城在现代人的万丈豪情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作为古城的重要器官,城墙、牌楼、寺庙、宅院被以凌迟的方式逐一消灭——个别用于展览的标本除外,但难以想象的是,最终的胜利者却是殉难的城市,它不断通过记忆的方式复活,并通过展现它昔日的精美华璨,让那些历史杀手们无地自容。


更多内容尽在《十城记》(中国十座城市的历史性伤痛,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像中国这样急于改变自身的面貌,传统建筑被大量列入清洗名单,随之消失的,自然包括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符号、精神记忆和生活方式。)


敏感的热书嗅觉,分享更多图书资讯:

欢迎关注微信“东方文化观察”,同名豆瓣小站、微博、博客。


相关著作推荐:

《故宫的风花雪月》(听故宫研究员、新散文创作主将祝勇,破解故宫书画的“达芬奇”密码)

《盛世的疼痛》(中国历史中的蝴蝶效应,祝勇以清晰的笔调,抓住历史的拐点,将盛世遮掩下的疼痛揭开来,将千年历史娓娓道来)

《民国的忧伤》(民国初年的宪政传奇,那些人不是消逝了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人,举手投足,都可以耳闻目见,或者说,这些人,就是我们自己,因为他们生命中的所有际遇与抉择,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