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时只有十一正经?三焦经和别的经络有何不同 ?

 中医馆163 2014-05-30

为什么古时只有十一正经?三焦经和别的经络有何不同 ?

2014/5/26 17:27|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557| 评论: 2|原作者: 济缘

摘要: 为什么古时只有十一正经?三焦经和别的经络有何不同 ?

为什么古时只有十一正经?三焦经和别的经络有何不同 ?谢谢答复的朋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河间金栋 2014/5/24 22:46
马王堆出土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少臂(手)厥阴脉。《灵枢·本输》、《阴阳系日月》篇中少手厥阴经。

五藏六府,配十一经脉。今《内经》至少还有4篇(《灵枢·本输》、《阴阳系日月》,《素问·刺疟》、《气府论》)留有明显的十一经痕迹。足见十一经脉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经是对应五藏六府的。

习惯上称“五脏六腑”,即“肝心脾肺肾”而无“心包”一脏,为什么要加上“心包”又有“六脏六腑”之名称呢?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为了与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太阳、阳明)相配合,再配属人体的十二经脉而然。即“为了满足阴阳思想的需要,十一经非要变为十二经。于是,添上‘心包’一脏。”关于这个问题,《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讲得非常透彻、到位。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四讲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六为什么一定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呢》讲道:“按说,严格按五行学说建立脏腑模型,就应该是五脏五腑。可是,在中医理论完成的过程中,先后或同时有三种哲学思想起作用。一是阴阳说,二是五行说,三是天人相应说。它们之间有联系,却不是同时出现的。最后,某些道家术语混入。于是,脏腑学说中,出现了多余的构件。多余的结果,不是使理论更圆满细密,相反,它们引起混乱或模糊。……为什么要五六凑十一呢?这完全是受‘天人相应’思想影响。汉代之前,五六模式可能还没有被视为生命构造的基本模式。到脏腑经脉说创立时,五六思想影响很大。《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洪钧按:此句之意为‘人之所以有生命’)。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于是要说五脏六腑。否则,不够十一,有违天意。恽铁樵曾说,干支只是五六,天六地五来路大约如此。读者可能还不明白,天六地五是什么意思。这是从天干地支来。干支二者,干为阳,支为阴。天干本来有十,地支本来有十二。可是,在一甲子(即六十花甲,古人先是用它记日)中,甲出现六次,子出现五次。其中的数学道理本来很简单,因为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在这一循环中,天干只能循环六次,地支只能循环五次。古人则认为这是妙不可言的天意。关乎人的生命。所以阳经有六,阴经有五。腑有六,脏有五。不如此就违背天数。”

这就是五脏六腑的最后定型。



引用 河间金栋 2014/5/24 22:50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六讲心包、膻中、三焦、命门和小心》中说道:“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心包的前身是什么呢,就是膻中。……到了《胀论》,膻中和心发生了关系,于是,心包说有了根据。到底是《经脉》篇从《胀论》受到启发,还是后者为前者制造依据,不必深究。但《胀论》是《内经》中唯一使膻中和心包发生联系的一篇是无疑的。从此膻中演变为心包,而且二者并存。《灵枢·营气》也提到膻中,那是十二经脉说完成后的应用。其中没有说膻中是什么。  
《素问·灵兰秘典论》关于膻中的原话是:‘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由于该篇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之语,故它很可能是十二经脉说完成之后的产物。   
膻中直接和心包发生关系,还见于《素问·刺法论》这个遗篇。而且,正是从《灵兰秘典论》发挥而来。所以,古人认为《素问·刺法论》不是《素问》原有,是有道理的。该篇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这说明该篇的作者,既看过《灵兰秘典论》也看过《经脉》。其作者应该是《内经》基本完成之后才出世的。……可以看出,添上心包这一‘脏’,只是为了凑够六脏六腑。不然,五脏六腑各一经,只能是十一经。其实,今《内经》至少还有4篇(灵2、41,素36、59)留有明显的十一经痕迹。足见十一经脉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经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

查看全部评论(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