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平平平平 2014-06-03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种种原因,之后针对这一现状提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力求创新,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农村特色,化不利为有利,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  农村中学生  求真  求活  创新  特色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笔者希望能通过对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企图从中获得启示并找到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中学作文状况及原因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关于农村中学作文的镜头:

1)、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教师刚一通知,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春游回来,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

2)、打开学生的作文本:“我家的小猫、小狗”、“第一次做饭、洗衣”、“我的朋友小王、小李”,细一读内容大多空洞乏味。

3)、中学语文老师如此说:“当语文教师真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那天不用批改,我们就解放了!”

4)、星期二,“唉!今天又是作文课,真不知该怎么上?”

以上现象绝非偶然的个别的,而是目前农村中学里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它无情地昭示了目前农村中学作文令人堪忧的现状:教师怕教、学生怕写。

在“素质教育”摇旗呐喊的今天,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何以如此呢?

首先,小学教育的不重视。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为母语的作文教学必须从小学抓起。然而遗憾的是95%以上的小学教师不重视也不会教学生作文。笔者在农村某小学毕业考试作文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作文不分段,60%以上的作文一段到底,且内容空洞,中心不明,书写也极差,更不用说语言表述了。更为惊人的是每年“村小”(农村乡村小学的简称)毕业学生中语文总成绩低于20分的占10%左右。就是这样一批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庇护下轻松的走进了中学,也许这可以视为目前中学作文教育现状存在的前提背景。

其次,农村中学作文教育中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样基础的小学毕业升入初一的学生,如果语文老师不分析具体学情,不从学生实际基础出发确定作文教学的目标,选择作文教学的方法,必然会使作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正如有老师感叹曰:作文,我没少教,学生没少写,可效果就是不好?究其原因如下:

其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表现出严重的功利性。如前所述,农村学生因为基础差,升学压力更大,而且家长与社会都把目光紧紧盯在升学这一点上,把“有几个学生升入重点高中?”当作评价选择学校、老师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中“素质教育”的呼声显得异常苍白,而作文便首当其冲成了“牺牲品”。教师们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本中规定要教的课文当成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而把作文教学视作“软任务”。在他们看来,课文教学才是考试的关键,倘要没教完教好那些课文,一旦在考试时出现相关内容,学生就会一筹莫展,难以应付,考不了高分。因此,他们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语文课文的教学与标准化习题的演练上,在他们看来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因为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的,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它不像教课文,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功利性的使然下,中学老师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平时花大力气教学生作文于考试得分是划不算的。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被他们越推越远。

其二,作文教学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每到开学之初,教师总会对自己的学科教学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然而作文教学却在计划之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没有预先的全盘考虑,作文课上,随手拈来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或是零星的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练,至于下一次作文课要做些什么,就只好“到时再说了”。这种“事前无计划,当事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作文教学,使得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其三,作文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严重失调。在目前农村中学少数重视作文教学的老师中,存在往往只注重写作方法的教学而轻视学生的生活感悟与人文积淀的现象。在仅有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大讲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如何“描写、议论、抒情”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总结出若干经验,如开头的“悬念式”、“单刀直入式”、“回忆式”、“引用古诗名言式”;结尾的“总结式”、“展望式”等。依此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结果不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就像一个窑里烧出来的规格统一的红砖,而且给学生一种错觉:似乎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好的写作方法与高明的技巧。于是,我们便可看到学生书桌上多了诸如《作文秘诀——开篇300例》、《作文技法大全》之类的书。他们希望从中找到一条写作之路的捷径,殊不知却走进了作文科学主义的深渊。鲁迅对此类问题有过一个明确的态度,他在《创作要怎样才好》中说过 “不要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他还说:“如果作文技法不与内容的充实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这就证明作文教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然而目前农村中学藏书量少,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匮乏,学生无书可读。笔者在对自己所任初一两个班12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没有完整的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部,当然更谈不上去读《诗经》、《论语》、《史记》了。同时,由于家长老师的不重视,往往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而加以制止,导致农村中学生真正受到的文学熏陶少得可怜,成了文学的“贫血儿”。显而易见,这种重写作方法(科学性)轻生活体验与语言积累(人文性)的作文教学只能成为目前农村作文教学恶性循环的继续。

其四,作文讲评的严重畸形。农村中学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他们每周都让学生作文,还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遇到重要的节假日,还要特别安排相关作文训练。可是他们却相当地忽视对作文的讲评,以“作文是写出来的”为理论依据。其实,这只是“应试教育”中“题海战术”思想的具体化。对于学生的作文,要么采用几个作文本轮交轮改的办法缓冲教师“改”的压力,要么根据作文篇幅打上一个“神仙分”,写上一个日期,算是批改。日子久了,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作文水平“心中无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教学也“了无生趣”。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村作文教学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思想上重新认识作文的重要性。

农村是中国受“应试教育”毒害最深的地方。因此,要真正改变目前农村这种教育现状就必须先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学校、教师不但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同时还要多渠道、多方面的扩大宣传教育,力争让农民家长与农村学生以及整个乡村社会都从思想上正视这一现状,从而为在广大农村学校实施“作文素质教育”提供大背景的支持。

其次,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科学性”与“人文性”并举。

所谓“科学性”是指作文与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性。科学的作文教学观绝不是某老师心血来潮的即兴发挥,而是系统的阐述,力求揭示作文与作文教学的规律。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要树立科学的作文教学观,要加大相关理论的学习,要使自己的作文教学更系统,更科学,更有效。

作文的主体是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思想的人。因此,作文教学又是“人性”的教育。所谓“人性”即以人为本,是指作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感悟与语言积累。

我认为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要真正改变目前尴尬现状,就只有扎扎实实把对学生作文的科学指导和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结合起来,同时并举,双管其下。

目前农村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差,教师对此无所适从,很多教师埋怨农村条件差,找不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出路,导致作文教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悖离。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作文教学方法。

(一)作文求真——体现农村特色。农村学生虽然没有城里学生那样丰富的知识见闻和阅读积累,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同时,作文并不是只有写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写万人崇拜的伟大人物才是好作文。相反,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其独特的魅力和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给学生予写作指导和人文熏陶:①观察农村景色。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②学习农村语言。劳动人民的语言是生动、优美、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学习这些语言。农村的谚语、俗语,农民豪爽真挚的乡村土话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内容。

③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正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玉米,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何时播种,何时锄草,施肥,收获,形成记录,作为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插秧、采茶或摘采柑桔等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劳动的过程怎样?应具备哪些相关知识,以及在劳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讨论之后指导学生作文,这样不但扩大了写作范围,同时还增进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与热情。

④观察农村变化,感受时代脉搏。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写作思维训练。例如经济发展给农村带来负面影响的调查研究,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现代文明与农村生活思考等。这样学生既立足农村生活又不局限于此,使学生写作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教育性。

(二)教法求活——符合农村实际。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作文指导,才可能培养农村学生写作的兴趣,最终形成写作能力。途径有:①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作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作文时间、作文数量和作文地点,变革传统的作文方式。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正道上来。例如教师可根据农村时令的变换安排相应的课题,并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准备,去获取相应的材料。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作文写成观察日记、生活杂录、实验报告等多种文体形式。

②重生活感悟与想象力的培养。生活感悟就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要让学生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我。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矫揉造作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使人厌恶,无病呻吟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教师在安排写作训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出好题目后最好是教师自己先动脑想一想,动笔写一写。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写作进行指导。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村学生阅读积累少,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多方面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农村的自然资源丰富,教师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思考、辨别以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③变“作文批改”为“人文关怀”。首先,给学生作文以信心。西方学者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放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因此,对学生的作文要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要抱一颗“人文关怀”的心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给予中肯的评价。

其次,灵活批阅,快速及时。作文批阅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如“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作文批改的方法”、“学生自我批改的方法”。只要能发现写作优点,增进写作信心就好。作文讲评要抢在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消退之前,让学生辛苦写作后尽快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与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作文以“人文关怀”,我们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但可以很快地提高,还一定能写出我们农村学生作文自己的特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只要我们所有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走出目前农村作文教学的泥潭,迎来独具风景的农村作文教学的春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