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传媒学院:“工作室”成为梦想“孵化厂”

 Z教授的e 2014-06-04

河北传媒学院:“工作室”成为梦想“孵化厂”

 “我很幸运,在校期间能够进入梁明工作室,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书本中无法得到的知识。”去年10月,河北传媒学院2012级学生陈冲有幸进入到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梁明设在学校的工作室,并参与其执导的电影《等开花》拍摄工作。参加梁明工作室这段经历,大大缩短了从学生到拥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影视制作专业人士之间的距离,被陈冲称为“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和财富”。

梁明导演工作室只是河北传媒学院众多工作室中的一个。自2012年初,河北传媒学院在校内创建了多个不同学科专业的“工作室”,并聘请社会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或校内骨干教师担任主持人,梁明就是该校聘请的工作室主持人之一。

“创建工作室教育教学模式旨在摆脱部分高校定位趋同、闭门办学的困境,对接社会需求,实实在在地办一所真正的应用型大学,在此前提下,把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孵化厂’,突出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更具同步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以工作室教育教学模式为蓝本,创新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校校长李锦云说。

目前,河北传媒学院已经组建成立14个工作室。其中既有德国著名平面设计师赫尔穆特·朗格尔设立的朗格尔工作坊,也有国内知名专家创建的付林音乐工作室、沈星浩导演工作室、梁伯龙戏剧工作室,还有业内名企兴建的景泰蓝工作室(北京汉艺煌景泰蓝工艺品有限公司设立)、晏均设计工作室(晏均设计公司设立),以及校内教师创办的影视美术工作室、青年导演工作室、影视文学创作社等。

“工作室实际上就是学校为我们搭建的一个实践平台,让我们提前介入职场状态。”这是河北传媒学院拥有工作室经历同学的共同感受。通过工作室的锻炼,颉宇航同学拍摄的微电影《面包师的理想》获得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大赛“最佳剧本奖”,刘啸宇同学拍摄的视频短片《天堂午餐》不到一个星期网络点击超过500多万次。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是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一致评价。

耿建扩 《 光明日报 》( 20140604 06 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