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校训初论

 云外归鸿 2014-06-05
    

                                                                    李继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  北京  100088)

 

摘      要:校训指的是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指导下,用简明扼要的词句表述的、学校师生应共同遵守的训导性的规范。能够对学校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校训具有训导性、概括性、精神性、长期性(战略性)、渗透性、相对稳定性、独特性等特性。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校训分为不同的小类。如果把“表述风格”作为分类标准来划分校训的类型,可分为“完整表述”型、“提炼主题词”型;如果把“营养来源”作为分类标准来划分校训的类型,可分为“优秀民族文化”型、“本校历史文化”型、“本校办学特色”型、“名人办学思想或名人名言”型、“自然环境引申”型、“教育方针”型、综合型;如果把“适应的学校数量”作为分类标准来划分校训的类型,可分为共同校训、独有校训;如果把“学段”作为分类标准来划分校训的类型,可分为幼儿园园训、初等学校校训、中等学校校训、高等学校校训等。

关  键  词:校训  中小学校训  学校文化  现代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一、校训的内涵与特性

(一)校训的内涵

校训指的是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指导下,用简明扼要的词句表述的、学校师生应共同遵守的训导性的规范。简言之,校训即是一所学校的训辞。

校训是基于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凝炼对教师和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基本要求、指出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成长方向、师生在言论和行为方面的基本规范的文化要素。它是学校精神文化子系统的一个文化要素,是软规范中的一种。一个好的校训,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风格、学校精神,也能隐约地、间接地反映出该校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某些特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区的、民族的、国家的教育价值观。

(二)校训的特性

能够对学校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校训一般具有下列特性:

1.训导性

校训是训导性规范,具有训示、导向的特性。它会告诉学校师生可以说、做什么,

不可以说、做什么,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去说话、做事。

2.概括性

校训的概括性,一是体现在外在的词句、语言的概括,二是体现在内里的丰富内容的概括。它提炼了许多学校文化要素中的具有训导作用的成分,综合为训辞。它不是学

                                     

收稿日期:2008年1月11日

作者简介:李继星(1958-),男,汉族,北京市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校成员具体的而是概括的工作(学习)原则、要求、策略或方法。因此,在用具体的语言表述校训时,该语言必须高度概括,简单、明确,学校成员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多数人士能够比较快地理解,不容易产生歧义。在含义丰富、深刻的同时,还要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如果不够概括,或者概括得不够通俗,多数人不易看懂,在理解方面容易产生较大的歧义,则不是提炼得很好的校训。

3.精神性

校训属于精神层面。校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成员的发展目标,集中反映为达到该目标所应走的路、应采取的措施、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基本的言论和行动准则、要求。

4.长期性(战略性)

校训对于教职工和学生发展的影响,虽然有近期的和中期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长远的、战略性的影响。好的校训形成以后,不一定在当前都能落实到实践层面,但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明确地告诉前进过程中的宏观的要求。高水平的校训,虽然源于实践、基于实践,但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实践、先于实践、引领实践,能对实践产生正面的较长时间的拉动作用。经过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提炼形成的校训,本身需要相对的稳定,但可以通过“释义”的修正等方式,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从而使校训正文具有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的功能。这也确保了好的校训不易过时,从而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产生长远的、战略性的影响。

5.渗透性

校训应能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德育、课程与教学、校本科研、社团活动、学校节日、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等各种活动之中,用来训导学校成员的言论和行为。因此,我们认为:校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6.相对稳定性

好的校训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必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不能频繁改动。有的学校,在上一任校长离任、新校长到任时,新校长往往修改前任校长率领教职工拟定的校训。我们觉得,对于前任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首先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如果前任留下的校训是落后的或者勉强适应目前学校发展所需,而不能适度超前,不能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当然应当修改。如果该校训是先进的、适合学校发展所需的,新校长应当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继承。我们反对“朝令夕改”,随意地“升华”。要处理好一脉相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7.独特性

学校的教育教学,要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标准,体现国家的意志和要求。对孩子的培养,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这种方针、标准、意志和要求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这就导致了部分学校的校训具有趋同的倾向。

但是,没有哪两所学校的历史完全相同,导致了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各有不同;没有哪两所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完全相同,导致了社区文化对于学校的影响和学校应当给予社区的“反作用”、“反影响”也不相同。学校的管理风格、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苗”情况等,校际间差异往往较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提炼、确定校训时,不仅仅要考虑国家的统一意志和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社区特点、办学层次、“学苗”情况、学校特色和独特的历史、社区和政府对于该校特殊的要求和愿望等情况。由此,就要体现校训的独特性。从学段来看,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训不应当完全一样,城市和农村学校的校训也不应当完全一样,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学校与新建校的校训也不应当完全一样,名校与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的校训更不应当完全一样。

只有恰当地处理校训的趋同性与独特性的矛盾,才能够提炼出较好的校训。

如果校训能够同时具备上述几个特性,则基本上可以认为该校训是先进的。

 

    二、校训的基础、来源

(一)校训的基础是与学校有关的各利益主体关于师生发展的主张

先进的校训是在吸收了与学校有关各利益主体的有关师生发展的主张中各种营养的基础上提炼形成的。其营养的来源主要有:校长、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等五类主体的有关师生发展的主张。

1.在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框架下,校长的“校训”对于校训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我国多数学校实施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的权力、责任、义务和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导致校长在校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有些校长和教师把校长个人“对于校训的主张”等同于校训。由于校长在校训形成过程中的较大作用,一些校长自然地认为,自己的“校训”就是校训。产生这种认识以后,非常不利于把教职工、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有关的营养吸收进来。

2.教职工在校训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强调学校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教师专业发展自主的情况下,教职工的作用更加凸显了。因此,在提炼、研究校训时,要广泛地发动全校教职工,引导教职工参与到该过程之中。要尊重教职工的意愿,仔细地研究多数教职工的愿望、意见,研究教职工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程度。如果对于多数教职工的意见或对于学校群体有重大影响的那部分教职工的意见视而不见,会造成该校训缺乏群众基础。

3.学生特别是年满16周岁的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德育、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方面的感受,是其他人士难以深刻地感受得到的。部分学生相对幼稚、纯真的主张,有时候往往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学生对于校训的建议和主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4.学生家长中,有一部分人士既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懂一些教育规律。在进入知识社会的起步期以后,在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在“鼓励学校融入社区”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家长有关校训的主张,应当得到尊重。应当采取适宜的形式了解家长关于师生发展的愿望、要求,听取家长的有关建议。

5.社区组织和社区人士的意见同样不可忽视。学校不应是社区的“文化孤岛”而应当是社区的“文化高地”。在提炼、形成校训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社区的文化特点和社区的发展规划,听取社区中有关组织、人士的建议。

(二)校训的其它营养来源

在提炼和形成校训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与学校有关的各利益主体的师生发展方面的主张,还要研究下述几种营养来源:

1.现代学校文化理论

在提炼、形成校训的过程中,应当组织学校起草班子的成员甚至全校教职工,首先学习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理论。其中包括教育文化学、学校文化学、学校策划、学校诊断、学校文化战略规划、学校形象设计等理论。只有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了头脑,引导大家对现代教育、现代学校、与知识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的本真价值和特点等有深刻的认识,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和中长期发展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才可能提炼、形成先进的校训。

2.本校的历史文化沉淀

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历史文化沉淀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极其地珍视,进行系统的总结。在该方面,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天津市南开中学都做得很好。我们珍视历史,并不是要全部照搬,而是要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炼和升华。

3.现任班子的办学经验

现任校长和校领导班子在有关师生发展的实践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也是提炼校训的重要基础,应重点进行总结。

4.兄弟学校的经验

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强于本校的那些学校的经验,获得新的启迪,并有选择地运用于本校的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史家小学、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成都市文翁实验学校,都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借鉴它校的文化建设经验时,也可以跨出本学段、本类型甚至本国的范围。比如,可以研究一下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外交学院、北京舞蹈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三江师范学堂、山东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早期的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台湾东吴大学、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西点军校、日本私立早稻田大学等大学的校训。这些大学的校训,都是制定得比较成功的。虽然是大学的校训,但对于中小学制定校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还可以参考英国伊顿公学、法国巴黎路易王中学(大路易中学)、委内瑞拉猎人学校的校训。该三所学校的校训,都具有鲜明的学校个性。可以说:任何一个好的校训,都是特色鲜明的校训,都是基于本校的基本任务、历史、现状、学生情况、教职工情况、社区文化特质、国家对师生的要求等要素而形成的。对于其它学校的经验,可以借鉴,不可照搬。

5.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专家的指导意见

学校文化研究、学校策划、学校文化战略纲要研究、学校形象设计等方面的专家的意见,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果学校力量较弱,更需要在上述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提炼和形成适合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发展的校训。

6.企业和其它类型的社会组织在训辞建设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有许多企业和其它类型的社会组织,特别是跨国企业、提供第四时代(知识社会)所需产品和服务为主的企业、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特别强的企业,在理念文化建设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它们高度地重视战略思考、战略设计,它们的危机意识、强烈的求知欲、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内部公平而激烈的竞争意识、以人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为本(不是简单的“以人为本”)的意识,都值得我们借鉴。深圳华为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德国爱乐乐团、美国波音公司的组织训辞,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在提炼、研究本校的校训时,应采用系统思考的方式,用辩证的、扬弃的、以本校为中心的、师生发展为本的、战略的思考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以上文化基础和来源。

 

三、校训的类型

研究校训的分类,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校训,尽可能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本校校训的制定问题。

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校训分为不同的小类。

(一)把“表述风格”作为分类标准来划分校训的类型

1.“完整表述”型

即:用完整的句子把校训表述出来,不太考虑字数的多少。例如: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的校训是:“天天有新的变化。”释义:“‘天天有新的变化’是要求教师的业务每天有小小的进展,学生每天有小小的进步,学校管理每天有新的变化。积小变为大变,积微成著,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内涵,与时俱进。”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赤壁路小学的校训是:“做最好的自己。”释义:“要求教师:严格律己,在师德修炼中做最好的自己;点燃激情,在教学实践中做最好的自己;和谐共处,在学习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要求学生:知荣明耻,在道德成长中做最好的自己;乐学好问,在自主学习中做最好的自己;全面发展,在学校活动中做最好的自己。”广西南宁滨湖路小学的校训是:“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

2.“提炼主题词”型

即:只用主题词把校训表述出来,比较重视字数的多少、押韵、内部逻辑关系,能涵盖几个主要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类型的校训,后面有的有释义。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的校训是:“勤勉,文雅。”释义:“勤勉:学习努力,做事认真,养成勤奋实干的习惯。文雅:说话和气,举止高雅,具有文明礼貌的行为。”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芳草园小学的校训是:“立德、乐学、善教。”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宁海中学的校训是:“大诚  大勤  大勇。”释义摘要:“大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大勤: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大勇:勇者无畏,勇者无前。”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的校训是:“宽容、质疑、勤学、尚美。”释义:“宽容是一种美德,强调理解他人、接纳社会。宽容待人,不仅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心态,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关系。质疑是一种态度,强调发现问题、增进理解。质疑求真,不仅有利于澄清已有的观念,而且有利于拓展全新的视野。勤学是一种习惯,强调积累知识、增长技能。在知识不断积累和更新的信息时代,唯有勤学,才能拥有扎实的基础。尚美是一种境界,强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的信息时代,唯有尚美,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二)把“营养来源”作为分类标准来划分校训的类型

1.“优秀民族文化”型

许多校训都来源于学校主流人群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有的学校还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和学校所处社区的特殊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升华,形成了本校的校训。在该类型的校训中,有一大批都很优秀。例如: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外校的校训是:“和立、和生、和达。”释义:“和立,以开放的、宽容的心怀接纳人事万物,按适合于自身的特性选取并丰富自己。也就是在博采众善的基础上确立自我。和生,在各生命体相互制约与调节中获得恰到好处的生存。此所谓‘和实生物’(《国语?郑语》),也就是追求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和谐成长。和达,诚如圣人所言之‘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庸也》),‘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也就是在彼此通达、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追求自我实现。和立、和生、和达,是人生的三种历练、三种境界。以此为校训,不仅顺应教育的共性目标,也契合本校所倡导的“和文化”的价值核心。”山东省菏泽市一中的校训是:“厚德至善,博学致远。”释义:“厚德至善:《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意为以‘厚德’为承载万物之前提条件,可以理解为,只有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承担重任,就学校而言,即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育物,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忧患意识和乐天知命、生生不息等精神意识,为师生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鼓励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不断地探索追求,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求尽善尽美。博学致远:博有‘大,广,通晓,丰富’之意;博学是指学识广博渊深,见闻丰富,识见高远。《礼记·学记》曾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校全员只有努力做到博采纳新,兼收并蓄,才能够吸纳世界大百科知识,才能真正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高境界,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大气魄。”

2.“本校历史文化”型

有些学校校训的提炼与学校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力学小学分校(凤凰花园城分校)的校训是“尚绿·力学”。该校是由著名的爱国和平老人邵力子、傅学文夫妇于1947年创办的。该校校名和校训中的后一个词,都是取自两位老人名字中的各一个字。

3.“本校办学特色”型

学校近年、目前的办学特色以及近期、中期的将来要重点打造的办学特色,是学校校训的最重要的营养来源。

4.“名人办学思想或名人名言”型

有些校训要么直接采用名人名言,要么取名人的办学思想的核心,形成本校的校训。例如:北京市第四中学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民主、开拓。”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给该校的贺信中含有这八个字。天津市南开中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是1934年建校30周年时,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校长提出的,沿用至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的曲沃中学校训是:“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是该校校友、著名历史学家、《日知录》的作者顾炎武的名言。四川省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的校训是:“讲真话,做好人。”这是巴金的话。

5.“自然环境引申”型

有些学校校训的提炼与学校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是自然环境向育人环境的引申。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小学院内有高大挺拔的泡桐树,该校的校训是:“成人成才,像泡桐树一样茁壮成长!”

6.“教育方针”型

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也是全国统一的。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其中的义务教育阶段校训的制订有重大的影响。许多中小学的校训都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例如:内蒙古锡盟达日罕乌拉总校的校训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这与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美”密切相关。

7.综合型

部分学校把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校训综合起来,我们称之为“综合型”。

(三)把“适应的学校数量”作为分类标准来划分校训的类型

1.共同校训

学校联合体,教育集团下的各学校,母校与附属学校、分校,区域性各学校,有的有共同校训。例如:中国台湾地区有许多学校有一个共同的校训,即“礼义廉恥”,也是中国传统的“四維”,而各校同时也有自己的校訓。南开大学和南开中学,也曾共有一个校训。

有一种特殊情况值得我们注意:有一些学校,可能是偶然地、未经商量地拥有了一个校训。这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同校训”,值得研究。

2.独有校训

即一所学校自己制定、自己执行的校训。

(四)把“学段”作为分类标准来划分校训的类型

可以把校训分为幼儿园园训、初等学校校训、中等学校校训、高等学校校训等。

 

四、制定与执行校训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校训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有的学校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把校训当成学校办学核心理念或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等来起草

对于一些学校来说,提炼出来的校训,既是校训,又是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上述一些文化要素同属学校的精神文化子系统,有时候确实难以区分。但我们应当仔细揣摩、体会上述文化要素的不同。

(二)校训过于“形式化”,很多都是“四词八字”

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对50所小学的校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49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式,所占比例高达98%。[1]在大学校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人民日报》曾报道:有人曾对国内256所高校的校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在被调查的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我们并不是反对“四词八字”式。因为这毕竟属于形式方面的问题,形式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在该类校训中,有很多是很优秀的。但是,如果该类校训占的比例过高,在50所学校中有49所是这样的,那么,可能会对“百花齐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校训的内容过于肤浅或“政治化”,且雷同严重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2004年对50所小学的校训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词依次为:“勤奋”、“团结”、“创新”、“文明”。[2]

在一些省份,俗套、空洞、缺乏文化内涵的校训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是:同一学段学校的教育方针、主要课程的标准是相同的,同一学段许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在较大程度上相近;个别学校的校长把校训看作是一个口号、标语,是贴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的。决定学校不同风格的文化基础是自由、民主和独立精神。如果缺之,学校很难制定出具有一定独特风格的校训。

(四)校训过于深奥,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对于低学段的一些学校,如果校训过于深奥,特别是引用古文化典籍中的一部分深奥的铭言所形成的部分校训,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多数学生对校训的含义不太理解,自然会影响到校训作用的发挥。

    (五)校训的要求过高,难以转化成教职工和学生的言行规范

有的学校的校训要求过高,忽视了学校现有的和近期的将来能获得的条件的限制,过于理想主义了,导致该校训很难成为学校成员言行规范,只是漂亮的标语、口号或“抽屉文件”。

(六)把校长“对于校训的主张”等同于校训

有些校长和教师把校长个人“对于校训的主张”等同于校训。由于校长在校训形成过程中的较大作用,一些校长自然地认为,自己的“校训”就是校训。产生这种认识以后,非常不利于把教职工、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有关的营养吸收进来。

(七)校训只适应于学生一方,没有考虑到教师等学校成员

目前有相当多的学校认为:校训只是专门针对学生的。所以,许多校训的要求只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而没有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校训是针对学校全体成员的,核心是学生和教师。

    (八)过于频繁地修改校训

有的学校,过于频繁地更改校训,特别是在新班子到任后,更是修改校训的比较集中的时间段。我们强调:不要轻率地制定校训。如果制定,要尽力制定出高水平的、适合本校中长期发展的、不会轻易过时的校训。我们要特别强调继承先进的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升华与创新。

    (九)不重视宣贯和执行工作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中间云:“一天,与某校长聊天。不经意间,问其所在校之校训是什么?该校长竟支支吾吾,挠首搔耳:‘我咋突然想不起来了呢?’无独有偶,另一校长来京开会,会议主办方要求提供所在校的校训,该校长竟不知所措,随即用手机短信联络所在学校,多方查找,终于“出色”完成上报任务。这不是笔者凭空臆断,也不是现代版的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地发生在一些校长和学校管理层身上的事。并且,这样的事绝不是个别现象。”[3]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忘记校训,就意味着自断根基。

如果不重视校训的宣贯和执行工作,广大干部、师生对校训不理解和认同,甚至都不知道本校的校训是什么,那么,就谈不上把校训贯彻于实践之中,谈不上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校训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五、如何制定与执行校训

(一)制定校训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就多数学校而言,提出和提炼校训,一般要经过下列步骤:

1.要系统地总结、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独特文化

除了新建校,其它学校的校训一般都是在本校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培育,在学校特定的文化土壤上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制定校训的过程中,应首先组织力量总结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经验。

在总结学校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总结正面的、积极的经验,还要反思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反思学校发展历史中存在的问题,在客观地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学校一代代师生相传不断的“文脉”。如果该“文脉”对于学校近期的将来和中长期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则应当把该“文脉”作为制定校训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反对新任班子一上任,就全盘否定上任班子的工作的做法。对于新建校以外的学校,只有深入地研究了本校的历史并汲取养分,才能使校训对学校有较强的适应性,才能确保校训不是生硬地强加给学校和师生的。

2.要全面、科学地分析学校目前和将来的环境与条件

某一社会组织在研究本身的发展问题时,要认真地研究该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认真分析该社会组织与同类的具有竞争关系的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较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这就是国际上流行的SWOT分析思想与技术。校训不能脱离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社区发展、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必须认真地研究学校所处社区的经济结构、社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社区的文化特质对于学校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还要认真研究政府的教育布局调整方面的计划,研究本校近年文化建设的基础、领导班子情况、师资队伍现状、校本课程设置情况、校本科研情况、师生社团活动情况、校节和活动周等文化活动情况。尽管我们强调校训必须具有一定的、适度的超前性、理想性,不能只满足现状,对学校必须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校训不能离开学校内、外的现实基础,不能脱离学校所处的社区背景和学校自身的条件基础,所确立的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必须是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

3.要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制定校训

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大文化系统的最基础的文化要素。学校的各种文化要素,都要服从于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校训也不例外。因此,要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制定校训。校训应能够深刻地体现本校的办学核心理念,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对于教职工和学生的基本要求,能够与第四时代、知识社会相联系,能够与学校的现代化、学校的现代性相联系。

4.要认真研究、借鉴其它社会组织的校训、园训、企业训辞等

    研究、借鉴其它中小学甚至大学、幼儿园的校训(园训),以及知识性、高技术性产值比率比较高的跨国公司的“企业训辞”,对于本校校训的提出和提炼,往往会有重要的价值。在研究兄弟学校的校训时,应重点研究办学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社会美誉度较高的学校的校训。

5.要请学校文化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的单位或专家给予必要的指导

请高等院校、教育类科研院所、文化企业中的学校文化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的专家到校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我们具体地掌握包括校训在内的学校文化战略纲要的编制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和技术。但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一些情况来看,我们要注意下列几方面的问题:

(1)不要照搬企业形象识别的做法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学校聘请广告公司或企业形象设计类的文化公司为学校设计形象识别系统,其中包括校训。我们并不反对学校这样做。但要注意:为企业服务为主的部分文化类公司,对于社会组织的形象力系统往往有较深的研究,而对于学校精神力系统的各文化要素研究较少,不懂或没有深入地研究教育规律,对于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真价值、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职工的发展规律的了解往往不如教育专业人士。因此,以他们为主设计的精神力系统,有的显得比较薄弱。企业和学校尽管都是社会组织,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企业主要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希望通过流通,使尽可能多的资本或利润流到自己的帐户内。但学校所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的生成、流转、传播、升华等。因此,在聘请文化类公司帮助学校开展文化要素的设计时,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长,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2)不要过于理论化、学术化

如果过于学术化、理论化,与学校有关的各人群中的多数人难以理解,或者难以贯彻到实践过程中,虽然“顶天”了但难以“立地”,该校训也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

6.不要过于超前、理想化、好高骛远

如果校训没有超前性,只是适应教职工和学生目前的状况,对教职工和学生无法产生推动力;如果校训过于超前,看上去很“先进”,但在可以清晰地看得见的将来,多数教职工和学生都难以转化成实践,根本不具备实现的条件,也不是好的校训。过于理想化、好高骛远,只能使校训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落实到文字上了,该文字也只能是“抽屉文件”,毫无用途。好的校训,一定是适度超前、对学校有推动力、经过努力可以基本实现的校训。

7.要用深刻、简明、直白的语言科学地表述校训

尽管一所校训在风格上可以多种多样、因校而异,但在表述时应当有一些基本要求:

----应当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应当有很强的包容性;

----不要说“正确的废话”。要经过本校深入的研究,形成具有浓重的本校特色的校训。过于雷同的、轻飘飘的口号式的校训,多数是因为说了正确但没有鲜明的本校文化特色、拿到其它许多学校照样适用的话。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其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语言应优美、朗朗上口。应当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字清晰地表达深刻、丰富的思想和要求。如果校训冗长、拗口,难以理解,难以记忆,可读性差,则很难说是提炼成功的校训。释义也是校训的组成部分,也需要简明扼要,不要写成了“详细说明”。

8.不要把校长“对于校训的主张”等同于校训

9.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广泛地研讨、深入地论证

起草小组在起草校训的正文和对应的释义时,不一定只草拟一套。如果有必要,可草拟数套。起草小组形成草稿后,应先由校领导班子讨论、修改。学校领导班子基本认可后,形成讨论稿,交全校教职工讨论。如果是高中阶段的学校,我们建议也同时交学生讨论。如果学校认为有必要,还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征求一部分社区人士和学生家长的意见。学校还可以通过报送、开听证会等方式听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科研专家等人士的意见。在研究校训时,要特别注意发动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走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路线”。我们要让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深度参与制定过程,把制定校训的部分权力交给教职工和学生。有的学校,一个轮回不一定能够讨论得很充分,还可以多个轮回。只有反复地讨论、争鸣,才能逐步达成共识。在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校长千万不要以权压人,要做好耐心、细致的阐释、说服工作,做好有关的宣传工作,做一个有道德、有领导艺术、善于运用民主方式把好的建议集中起来的领导。

10.要交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

在反复征求意见、使得该稿基本成熟以后,再正式地交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鉴于该文化要素是学校文化体系中比较重要的要素,对学校、教职工、学生的中长期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建议全校教职工三分之二投赞成票时,视为通过。一般情况下,应当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文本一起交教职工、学生讨论。

11.要在实践中检验,并对正文和释义部分进行必要的修订

校训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适用于本校,是否对教职工和学生的言行起到引领和“软约束”的作用,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我们要适时地研究上述情况,研究实践效果。如果认为有必要,应当适时对校训进行修订。

(二)执行校训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通过宣贯,让全校师生熟记于心,并深刻领会。校训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是一种“软制度”。没有校训的学校永远不可能出类拔萃。要让教职工和学生了解、理解校训,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外显为自己的教和学的行为鉴于此,我们必须充分地运用各种机会和形式,大力地开展宣贯工作。要让全体师生知道校训的性质、特点、作用、遵守的意义,对于正文,能够背咏。对于正文和释义,都能深刻地领会。要把校训的解读、宣贯作为全员参与的师生自我教育活动,使校训深入人心。

2.要把校训写进《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及其它适宜的规范中,建立起强制执行校训的机制。

3.可组织一些与校训有密切关系的活动,使校训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深圳市梅山中学对学生实行了“校训化评价”。其指导思想是:改革传统评价中单一、死板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以该校校训为出发点和纽带,对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全方位地进行多维评价,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探索学生评价的新途径。该校“校训化评价”采用“真实性评价”和“奖励性评价”两种方式,由班主任具体操作落实。[4]

总之,要通过学习、宣贯、写进重要的制度文本和适宜的学校活动,使师生由对校训逐渐认同,由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由零散的、具体的实际行动内化为品格,长期发挥作用。

 

注释:

[1][2]高振千.校训为何千篇一律[J].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8日03:07.原载中国青年报.

[3]苏令.有感于校长不知道“校训”[J].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8日第5版.

[4]深圳市梅山中学韩高焰、王云虎.校训化实践与学校文化构建[J].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10日第6版.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otto

Li Jixing

(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 Chines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Beijing, 100088 )

Abstract: School motto is concise and refin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which are derived from core school tenets and should be obeyed by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school. School motto makes positive effects on school developing has characteristics of instruction, summarization, spirituality, long-existing (stratagem), penetration, relative stability, and uniqueness. With different standards, school motto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everal types. Based on “expression styl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explicating fully”, “abstracting key words ” motto; based on “origin”, it is from “great national culture”, “school historical culture”, “school educational features ”, “celebrities’ educational thoughts or wisdoms”, “natural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guideline” and “synthesis”; take “how many schools can use” as a criterion, it has common mottos and specific mottos; 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arning phases, it can be classified as kindergarten mottos, primary schools mottos, secondary schools mottos and tertiary education mottos. 

 

Keywords: school motto;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otto;School culture;modern school cultur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