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万年历:80多人只做一款App,2年用户达1亿!

 真友书屋 2014-06-06
新财富商业模式BusyMode
关注新财富商业模式官方号,每日推送精彩商业案例、商业模式分析!
也可点击标题下面蓝字直接关注


  中华万年历,是一款日历类的App,2011年9月上线,两年多的时间已经积累超1亿的用户量,月活跃3000多万。在当下所有应用商都在为渠道犯难的时候,中华万年历的1亿用户是怎么来的?

  

  没有盈收是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普遍现象,有盈利点的大多集中在移动电商和手机游戏领域,工具类的应用鲜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中华万年历是如何为自己寻找突破口的?

  

  现在App市场日益繁荣,各类应用层出不穷。仅从日历来讲,市场上就有中华万年历、万年历、365日历等。在应用软件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中华万年历的下一步在哪?

  

  以下是中华万年历创始人秦涛,江湖人称涛哥的自述:

  

  (秦涛(中)跟优秀员工在青海留影)

  

  201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软件学院,在学校就开始创业。大二时,与舍友开发手机软件,到大学毕业时已经搭建了一个10多人的创业团队,年营收数十万元。也就在毕业时,遇到了来自中国(南京)软件谷的天使投资人沈浩,被沈浩的诚意和敏锐所打动,径直转战软件谷。

  

  当初并没有决定做日历这样的工具类应用,因为和大家想法一样:每部手机几乎都有“日历”的功能,哪怕是非智能机,专门开发一款日历应用貌似根本没有必要。而且,当时“360日历”已经上线3年,用户规模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我觉得基于日历做用户数据或许是突破口,选择做“记事本”,我有几个判断:一是在不久的将来,WORD的“.doc”不是主流文件格式,未来的数据也将不会有文件格式之分;二是手机等移动设备是最重要的数据来源,而不是PC。

  

  在投资人的鼓舞下,我开始了“让外界摸不清、猜不透”的开发过程,潜伏在大佬身边养精蓄略,80多人的团队只研究一款产品——中华万年历记事。十几个工程师,专门做一件事情:用户数据上传、下载,即压缩、解压缩,保证数据传输效率。

  

   1亿用户怎么来

  

  当然,中华万年历做到如今的1亿个用户下载,3000万的月活跃,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我们的用户积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刚来南京的时候,当时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另一款应用“易外卖”上,但是当这款基于LBS和O2O尝试的“易外卖”越来越偏离产品本身的方向,变得不好用,用户体验差时,我们迅速把眼光投向了因玩笑而产生的“中华万年历”。

  

  它是因为一句玩笑话而开发的,但在不经意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潜力初见端倪。有天闲聊的时候我们就说手机系统自带日历太难用了,做个日历用用吧,然后就让实习生开发去了,只是个随性的想法,没有任何布局,甚至没对它寄予希望。

  

  中华万年历开发出来后,被发布在机锋论坛上,不到2个小时,该帖就有300多页的回复跟贴,总下载量达到几万人次。这时候开始意识到国人对历法和时间管理的依赖是个可以开发的细分市场。但由于没有十足的把握,中华万年历只是在几个人的业余时间里捣鼓。

  

  没想到的是,中华万年历第一个爆点就发生在这段漫不经心的时候,团队在其中加入了节日、生日、纪念日等新的功能,用户量立马翻了3倍,日均激活从800达到了3000人次。

  

  第二个阶段,团队便火力全开,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华万年历上。基于原来的基础,我们把整个UI界面进行重构,另外增加了更多人性化的功能,天气、记事等,让单一的日历应用变成一款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应用。

  

  这一次改变直接让中华万年历的日均激活用户从3000升到1万。

  

  第三个阶段进展不像之前那么简单顺利,就像成绩从60分到80分容易,但从80分到90分甚至100分就会相对困难,日均激活人数已经到10万,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云同步功能让不可能变为了可能,这项功能可以使用户将手机上万年历的信息同步到PC端,更便于保存和整理,至此,用户量翻番。

  

  从种子用户开始,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对中华万年历进行推广,只做了一个关键词搜索和优化,目前用户的增长基本靠产品的不断升级和完善以及用户的口碑传播。

  

  工具类应用如何赚钱

  

  中华万年历将来的盈利模式会是什么样?或许大多数人都在疑惑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盈收是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普遍现象,有盈利点的大多集中在移动电商和手机游戏领域,工具类的应用鲜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的确是工具型应用的痛点所在,大家都在做探索。

  

  对于我们用户有了,但没钱赚。

  

  外界很难想象,用户已经超1亿的我们这两年一直专注做这个免费的产品,没挣一分钱。

  

  但这的确是事实,这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在互联网软件领域,往往要把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才能赢得最多的用户,在行业内取得绝对领先的地位,从而才能坐收巨额收益。

  

  360、搜狗都是这种盈利模式,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也曾针对盛大本身提出过Come-stay-pay的新模式,之后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模式适合整个移动互联网,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的新模式。

  

  “Come”意思是让用户到产品中来,“stay”是保持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pay”显而易见是让用户为产品买单。几乎所有移动互联网的从业人士都认为前两个步骤尤为关键,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才能有赚钱的机会,或者说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一定会创造价值。

  

  所以,如果现在我们在产品上搭载广告,肯定会有不错的收益,但对迅速占领更大市场不利。当然,这也需要投资人的眼光。

  

  入口+服务

  

  一直以来,日历只是我们的入口。在用户突破5000大关后,我们就将产品的开发重点由“看日历”转移到“记事本”功能。往大方向说,做的是个人云存储业务,通过一个时间轴将所有记事、活动、提醒、录音等内容串联起来,是将Google Calendar和Evernote两款产品整合在一起产品。

  

  另外,通过日历入口,打造随身应用,今后这个收入将很可观。举个例子,去年“双十一”期间,虽然没有做广告,但是给淘宝带去两千万用户,单单淘宝客分成当天纯利润就有100万。

  

  我还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将用户变现,那便是和运营商合作,进行无限流量上传包月,比如给用户收取10元/月的费用。

  

  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今后的道路做铺垫,继续完善产品积累用户,我的终极目标是:替换掉卖挂历、卖记事本、卖闹钟这些传统行业,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

  

  点评:秦涛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是一种大悲大喜之后的淡定与从容。

  

  在开发中华万年历之前,秦涛和他的团队尝试了近20个移动互联网项目的开发,涵盖了天气、外卖、词典、旅游类等各个类型。但都因为只注重技术没有真正理解用户和产品而没有持续发展。

  

  有人说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就是产品思维,在互联网人的眼中,好的产品才能留住用户,一个好的产品比再好的营销都要强上百倍。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的点状式扩散使得一款好的产品能够迅速在人群中扩散。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找到一个小的点,将其极致化,这是互联网时代致胜的关键。


来源:i黑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