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约为2.9亿,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两人患心血管病。估计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如此高发的心血管疾病,与庞大的血脂异常人群关系极为密切,而“坏胆固醇”升高则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把“坏胆固醇”管起来是降低心血管死亡的关键因素。
所谓“坏胆固醇”,是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所以我们称它为“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的危害极大,其增多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会逐渐长大,堵塞血管,使血流减少,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可怕的是,不稳定的斑块还会破裂或脱落,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但是,当前我国公众对胆固醇知晓率偏低,甚至误认为高血脂就是高甘油三酯,同时,冠心病和脑卒中他汀等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低等情况也普遍存在,亟待提高防控现状,这也是我国积极有效进行中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支点。
其实,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出现了“由升转降”的拐点。研究表明,美国的成功经验归因于一级预防。可见,改变传统的“重治疗、轻预防”理念,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才是降低此类疾病发病率的有效方式。
此外,由于胆固醇在不同危险人群中,引发心血管事件的危害程度不同,所以,“坏胆固醇”的控制目标也不一样。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血脂化验报告单上,只有血总胆固醇高于6.2毫摩尔/升(6.2mmol/L)才标明为异常,殊不知,这个数值只是健康人群胆固醇的理想范围。充分了解正确的控制目标,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坏胆固醇”。
延伸阅读
不同人群胆固醇控制目标
红色:极高危人群
曾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是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都属于极高危人群。此人群中每2人~3人中有1人将在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在治疗血脂异常时,以降低“坏胆固醇”作为首要目标进行调脂治疗,应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剂量可以较大,并应将“坏胆固醇”降到<2.07mmol/L(80mg/dL)。
橙色:高危人群
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肾脏疾病(2期~5期),或者高血压+3个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吸烟、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指标、肥胖和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属于高危人群。此类人群每6人~7人中有1人将在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在治疗血脂异常时应积极进行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以降低“坏”胆固醇作为首要目标进行调脂治疗并应将“坏胆固醇”降到<2.59mmol/L(100mg/dL)。
黄色:中危人群
患有高血压+任何1个其他危险因素,或者同时具有3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属于中危人群,在治疗血脂异常时应将“坏胆固醇”降到<3.37mmol/L(130mg/dL)。
绿色:低危人群
无高血压并且其他危险因素小于三个的患者属于低危人群,应控制“坏胆固醇”到<4.14mmol/L(160mg/dL)。(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 顾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