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书的运笔与笔法

 关东老圃 2014-06-08

篆书的运笔与笔法  

2011-03-08 00:03:55|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 |字号 订阅

  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点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中锋用笔写出的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主要包括:

    横。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行至末端转锋;向左回锋。

    竖。笔尖向上逆入引至顶端;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行至底点勿顿,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横弯。逆锋落笔向左;转锋向右行笔;顺锋向下行笔;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直弯。逆锋落笔向上;转锋向下行笔;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转笔;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一、小篆

    小篆的笔法是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其基本笔画有两种:直画和弧画。它既没有波磔,也没有点和折,笔画应当轻重一致,不可以粗细不均匀。直画应当自然径直、平稳劲健;弧画应当婉转圆通、舒畅流美。下面分别介绍直画与弧画的写法及笔画的顺序。

    1直画的写法

    直画可分为两种笔画:横和竖。它们在写法上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由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阶段来完成的,所不同的只是书写的方位不同。

    起笔所用的方式是逆入,也可称为藏锋起笔,就是说写横画的时候,笔锋先向左行,写竖画的时候笔锋先向上行。逆入到笔画的预想起点处的时候,用提转的方式掉转笔锋进入运行,使笔画的起端呈圆浑状,但是要避免出现斜角。按照直画的粗细要求,用适当的、轻重均匀的着力来运行。运笔以中锋平移,笔画无起止,无明显的粗细变化,匀净圆浑,形如玉箸。到尾端收笔的时候,应当采用“平出”,它可以按照原路径回锋收笔或者轻按后就出笔作空回。按照原路径回锋收笔可使得尾端显得浑劲,但是一定要避免呈点状的呆滞现象;轻按后就出笔做空回可使得尾端显得轻灵,但是一定要避免浮滑。

    2弧画的写法

    弧画在写法上与直画的写法基本上相同,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分为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阶段,也是按照“逆入平出”的方式书写。只是左弧朝右上方逆入起笔,朝左上方回锋或者空回收笔,右面的弧则相反。运笔时,可使笔锋始终保持在一个毫面上自转运动,以保持线条的粗细一致。变直为曲,左边的弧朝左方,右边的弧朝右方。转变时要相应地转动笔管,使笔锋随之转动,或把笔略微提起使笔锋随着运动方向的改变而转动,叫做“边行边转”,也叫做“且过且转”,让笔锋运行总是处于中锋的状态,使得弧画圆融有力。弧画按照其方向和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左弧、右弧、上弧、下弧、环弧和复弧六种,分别由一笔、两笔或者两笔以上写成,两弧相接的地方应当圆融而不露连接的痕迹。 
 3笔画的顺序

    小篆是书法中的艺术字体之一,它的笔画必须是“写”成的而不是画成的,“写”的含义含有一定的笔顺。因为小篆讲究左右对称、转折圆婉、以曲笔弧线出,因此它的笔顺和楷书有相同之处,所以要适应它的特点并作出合理的处置,还要和人们书写的习惯相结合。在简单的笔画中,笔画的书写也遵循自左向右、由上而下的规律,这与写楷书相同。在笔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它的笔顺就和楷书的笔顺不同了。因为篆书笔画与图画略微相同,两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不如楷书、行书呼应关系显著,因此笔顺也就不那么严格统一了。

    二、大篆

    在学习小篆的基础上学习大篆,应由近及古、由规范到不规范、由易到难。大篆用笔与小篆一样,均强调使用中锋行笔之法,取涩势运行,以求笔致的浑劲古朴,而且起迄都用回锋,笔顺无绝对定则,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间至两侧、由外至里。学写大篆可以先学写石鼓文或者金文。因为石鼓文的存在年代与其字形都比较接近小篆,比较单纯容易。金文比小篆早一个阶段,所以它的笔画、结体及章法都不如小篆那样规范。也正是由于它的不规范,更使其具有自然之美,更能显示出古朴、典雅。在学写大篆以前,应按照择帖的原则选定其中的一种认真研读、分析。学写大篆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起笔时重时轻,运笔有转有折,收笔有圆有尖

    如《毛公鼎》,在起笔时,它不全是那么轻而圆的,而是有轻有重的;运笔的转弯处也不都是婉转圆润的,也是有转有折的;收笔时,有回锋也有露锋,因此尾端有圆尾,也有尖尾。

    2笔画有轻有重,且有圆点笔画

    如《毛公鼎》,其笔画不同于小篆的是,不是那么均匀婉丽,而是轻重变化悬殊,且存在小篆中没有的圆点笔画。在某些金文中还存在富于装饰性的笔画。

    3结体不强求大小一致,字形有长有方、有正有欹

    再如《毛公鼎》,其不同于小篆的是,字结体有大有小,通常笔画少的结体放纵且形大。笔画多的结体紧敛且形小。字形有长有方,通常上下结构字任其上下伸展且窄长。字中横画有的水平,使得字形平整;有的倾斜,使得字形欹侧。

    4章法自然,不强调排列规整

    大篆的章法因为其字形有大小、长短及正欹的不同而不强调字间排列的规整,较少采用纵成行、横成列的章法。

    5保留了甲骨文遗绪,有合文字 
 在《毛公鼎》中还保留了甲骨文的遗绪,存在合文字。

    大篆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即其中的金文由于一器一型、一形一格,风格和种类很多,变化也很大,且每一钟鼎器物上的字数总是有限的,而且有的钟鼎上字数很少。因此必须先选定其中的一种,遵照临摹的正常规律来进行临摹研习,在创作时也可按照需要取用不同于钟鼎上的字形,但是无论是用笔、结体还是章法都应当统一于一种风格。

    第五节隶书的运笔与笔法

    隶书的字形和笔画与篆书大致上相同,但是隶书基本笔画的写法可归纳为“木”字四法,意思是其主要的笔画为横、竖、撇(也可以成为波)和捺(也可以称为磔)四种。其他的笔画可以由这四种笔画中的一两种或者三四种写法浓缩、变形或者综合而写成。

    从文字学角度来说,隶书破坏了古文字的象形、指示等构字原理,变成了纯符号的今体字范畴。从书体的演变来说,隶书由篆体简约而成,变迂回盘屈为缜密方折,继而转化成为楷书,笔法更加丰富多变,在不同的场合可能以多种不同的面貌出现。

    汉碑隶书多数体方而笔圆,用笔以圆为主,转折、撇捺以方为辅、方圆并用,圆则内含骨力,才能显示其神采。

    下面就一一介绍隶书笔画的组成。

    一、横

    隶书中的横分为两种:平横和波磔。如“王”字,其上面两横为平横,下面的第三横为波磔横。平横在书写时逆入起笔,掉转笔锋朝右方运笔,到一定长度时收笔。逆锋入笔使用的是藏锋,入笔时笔锋宜浅宜轻,太深或太重都容易成一团墨疙瘩,不便调锋。调转笔锋改变方向时,应当“转以呈圆,折以呈方”,就是说横是圆笔时用使转之法使之调锋,横是方笔时用提按入法使之调锋,使得起端有方头与圆头之分,但是不可以写成斜角状而出现“楷法”。调锋后竖锋入纸,行笔时感觉有力相阻,像逆水行舟,忌一滑而过。运行到尾端可以轻提露锋出笔作空回收笔,使得尾端空灵,也可以按照原路回锋收笔,使得尾端浑实,但是不可以按后回锋呈点状而出现“楷法”。收笔回锋的上提速度要稍快,达到横画平稳。

    波磔横是隶书中所特有的横画,具有蚕头雁尾的特点,它是隶书的特征性笔画,在一个隶书的字中最多只能有一个波磔横。波磔横在书写时逆入起笔,调转笔锋时的起端成蚕头,调转笔锋时施以折笔或者转笔使得起端的蚕头可以呈方形或者圆形,但是不宜呈斜角状。铺豪着力运行时可朝水平的方向或朝上凸弧的方向,使得波磔的中段呈水平或者凸弧两种。运行到尾端时先按后提,朝右上方扬起,使得尾端呈雁尾状。按下的力度不同时,雁尾的轻重不同以求变化,用力很重的时候为方尾,用力较重的时候为圆尾,用力很轻的时候为尖尾。由于波磔横的蚕头有方、圆两种,中段有水平和凸弧状两种,雁尾有方尾、圆尾及尖尾三种,所以隶书的波磔横可以写出许多种不同的面貌。 
 二、竖

    把横画从左至右的方向改变成从上到下的方向,就成为竖。隶书中的竖画,按照其尾端的形状不同可分为两种:尖尾竖和秃尾竖,区别在于书写时收笔的方式略微有所不同。竖画的写法就是平横朝竖向书写。竖的用笔方法是起笔逆锋向上,提笔调锋使笔锋向下,竖锋运笔,回锋时提笔向上收笔,但是应当避免呈斜角状。铺毫着力朝下方运行,到尾端轻提露锋出笔作空回收笔得尖尾端,如“和”字。如果运行到尾端戛然而止或者按照原路径回锋收笔,使得尾端秃而不呈点状,为秃尾竖,如“十”字。这两种竖画给人的感受不同,尖尾竖显得轻灵、飘逸,秃尾竖显得凝重、敦厚。它们的形状略与楷书中的悬针竖和垂露竖相同,但是在字中使用的位置不如楷书的两种竖笔有规律,是按照创作者的需要而定。一般而言,横平易求,竖直难成。书写时可留意中指指力与大拇指指力相抵时,用力均衡即较易达到竖直效果。

    三、撇

    在隶书中,撇又称为波。通常按照其尾端形状不同可分为四种:尖尾撇、圆尾撇、方尾撇和钩尾撇。撇是隶书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们的写法只有收笔方式的不同,起笔和运笔方法都相同。由于是向左方向运笔,比向下、向右方向运笔更难掌握。撇的落笔与竖相似,落笔速度稍快些,行笔时运用手腕的转动使笔锋保持在线条的中间运动。尖尾撇是指撇画在书写时逆入起笔,铺毫着力朝左下运行,到尾端的边时提边运行,露锋收笔,使得撇味呈尖形,如“功”字。圆尾撇是指如果在运行的时候到尾端转笔回锋收笔,使得尾端呈方形,如“后”字。方尾撇是指如果运行到尾端,朝左上方露锋钩带收笔,使得尾端呈钩状,如“亥”字。

    在隶书中,撇按照其在字中方位的不同,也分为三种:平撇、斜撇和竖撇。它们的写法与上述四种的写法基本相同,只是运行的方位不同。平撇平而短,为了书写方便可以从尾端起笔,就是按照横画的方式进行书写。

    四、捺

    捺在隶书中往往起到主笔的作用,有时与撇相呼应,共同构成隶书的风格特征。在隶书中,捺也称为磔,按其在字中所处的方位不同可分为两种:斜捺和平捺。若按照捺尾的形状不同可分为三种:方尾捺、圆尾捺和尖尾捺。它们的书写方法只是尾端数笔的方式略有所不同。捺的方法是落笔取逆势,调锋后提笔行笔,用力匀称至捺脚处稍微顿后提锋,运用腕力向外迅速送出,笔锋在空中作收势,用笔一波三折。斜捺在书写时逆入起笔,调转笔锋朝右下方边行边按,到尾端时重按后折笔朝右上方扬起露锋收笔,使得尾端形成粗重的雁尾且略见方形成方尾捺。

 圆尾捺是指如果在运行到尾端略按后朝右上方扬起露锋收笔,使得尾端为较重且圆浑的雁尾。尖尾捺指的是如果运行到尾端轻提后朝右上方扬起,露锋收笔,使得捺尾轻细飘逸。平捺多用于走之字中,书写时起笔后先左向运行一段再折向右行,形成一个曲头,因此又可称为曲头斜捺或者走之捺。在书写时其运行的方位和着力轻重的变化,体现出“一波三折”的现象,收笔时先按后扬,按下的轻重不同使得尾端呈尖、圆或方形以求变化。作捺时容易犯的毛病是:捺脚处停顿时间过长或捺脚稍顿后没能把笔锋提起,或是捺的收笔仅用楷法送出,致使笔画不舒展、不厚重。

    五、钩、折、点

    隶书中的钩相当于楷书中的钩,在隶书中有的字不用钩,有的写成撇,有的写成捺,有的写成横,也有的写成竖。

    隶书中的折类似于楷书中的折,是指连续书写的横和竖或者竖和横的交接处,分别称为右上折和左下折。与楷书中的折不同之处就在于:隶书中的折处不同顿笔,呈斜角状。隶书中的折按照书写运笔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种:

    (1)曲折。是指运行到折处时,笔锋不停驻,引锋继续行进,使得折处圆浑。

    (2)方折。是指运行到折处时笔锋稍驻,然后改变其方向继续运行,使得折处呈方形。方折可以写成横与竖相垂直的方垂折,也可以写成横与竖的方内折。

    (3)另起折。是横画运行到折处时,提笔离开纸顺势回锋另起笔书写竖画,实际上是转个笔写成右上折。

    (4)断折。它是另起折的一种,就是右上折是由不相连的两笔写成。

    隶书中的点是各种笔画的浓缩,作点时既要掌握各种点的用笔方法,更要注意与其他笔画的笔势连贯。一点虽小,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起笔都应当藏锋逆入,起端可方也可圆,但是应当避免的是呈斜角状的起端和含混不清。

    (2)中锋取涩势运行,以求笔画的厚度和质感,有快有慢以达到动态节奏感。为了保证笔画的稳健,不宜使用侧锋,更不能使用偏锋。

    (3)平出收笔。运行到尾端时应当回锋收笔或者空回,雁尾的变化以收笔前按的轻重为主要手段。不管是藏锋还是露锋收笔,尾端是秃还是尖,都求含蓄、稳实,不可以飘滑。

    (4)要注意横平竖直。横不宜朝右上方取势,竖要垂直于平横。

    (5)转折的地方有两种:圆和方。折竖有的垂、有的斜,随字形的变换而变化。折角的地方有的连续、有的断续,用来达到变化的要
  (6)不要频繁地蘸墨汁描写笔画,要注意墨色的变化,有浓有枯,力求笔画外形的流畅,使其不失丰富变化的墨色,奕奕神采而又不显得呆滞。

(源于网络,中国书法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