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作为周王朝发祥之地,古迹甚多,名胜不少,文化积淀深厚。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为岐山周公庙题词:“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岐山地名中包含着丰富的周文化底蕴,现择其名者浅释探析。 凤鸣岗 岐山县城西北 15公里处凤凰山之东峰。《诗·大雅·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山之南麓有建自唐初的周公庙。《诗经》云:“有卷者阿,飘 风自南。”此处三面环山,犹如簸箕形状,风从南面飘飞进来。史载周成王 33年所游历的“卷阿”,就是今天的周公庙内。“凤鸣岐山”的典故源出于此。北宋诗人苏轼谒周公庙,留下“翠凤旧依山硉兀,清泉长与世穷通”的名句。古人 云:和鸣千古咏西周,唤起春风遍九州。一自岐阳流语后,碧梧烟冷不胜秋。 崛山 位于岐山县城东北 50里处,分东西两山,隔沟相望。山上多险妙之境和天然石洞。崛山乃耆阇崛山之简称,本在中印度之波丽国,东晋时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于此译经,见此山与释迦 牟尼说法之处耆阇崛山相似,故以名之。为著名的佛教名刹,有景阳洞、珍珠洞、莲花洞、天王殿、睡佛洞、十八罗汉洞、梳妆楼、琉璃殿、香山、索桥等景观。现 已建成崛山森林公园,为岐山旅游胜地。 仓颉庙 位于岐山县城南。相传仓颉在造字过程中,走州过县,为体察风土人情,记录方言土语。一天行至今仓颉庙村,所骑毛驴累死,不能继续前行,便找了座 茅屋住下,朝朝暮暮,写写画画,在辛苦紧张的文字创研中度过晚年,积劳成疾,谢世于此地。后人于河家道西沟村南建墓立碑,于村东修建仓颉庙以示纪念,随之 改村东为仓颉庙村。仓颉庙村所产红萝卜以其色红、味甜、黄芯细小久负盛名,俗称“透心红”,为岐山臊子面之上乘佐料。 五丈原 位于岐山县城 50里处,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地势险要。公元 234年春,蜀相诸葛亮出师伐魏,扎大营于五丈原上,与魏将司马懿对垒。两军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诸葛亮卒于军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丈原上有 建于元初的诸葛忠武侯祠。内有诸葛亮正殿、献殿、钟鼓楼、八卦厅等群体建筑,雕梁画栋,颇具艺术价值。尤以献殿壁间岳飞手书的《出师表》石刻,最为游人喜 爱和欣赏。五丈原乃历史名地,又为智慧之星陨落之地,历为人们仰慕钦敬。 1982年,中顾委委员黄镇游览后题诗曰:巍巍平坦五丈原,诸葛当年恨绵绵。天下三分势难改,呕心沥血汉祚延。 八亩沟 岐山县城北一村名。史载,周文王创业时有八大学士先后安葬于此,次后将“墓”字改为“亩”字。清康熙年间,八亩沟人王同江在宫廷制作面皮,因是 御膳,亦叫“御京粉”。王同江晚年回乡,传手艺给族人、村人。此后,同治、光绪、民国年间,代有传人,使之流行关中西府,享誉三秦。八亩沟为岐山擀面皮之 创始地。 京当 意为京城中央之地,位于箭括岭岐山下,闻名于世的周原遗址发掘于此,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国宝毛公鼎、大盂鼎、小盂鼎、牛尊等皆出于京当境 内。凤雏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考古成果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岐山面又名“文王面”,周文王被纣王释放回到岐山,左邻右舍前来看望,文王 让人做不喝汤光吃面的饭食,以示团结和气,故又称岐山面为“和气面”,京当为岐山臊子面发源地之一。 蔡家坡 位于碛雍原下,北距岐山县城 15公里,为陕西省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是岐山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原名田家坡,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见此地风水好,面南向阳,死后葬于北坡,遂改名 为蔡家坡,宋代即为集镇,明代建有土城。 1937年 3月,陇海铁路通车后,设有蔡家坡火车站,后相继建起纺织厂、机器厂等一批现代企业,为蔡家坡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蔡家坡又是著名的蔬菜之乡,因用珍珠 泉水浇灌,所产大蒜闻名遐迩,出口海外。蒜苗名优质好,为岐山臊子面理想之浮菜。 益店 岐山县东部重要集镇,为于西宝北线和眉麟公路交会处。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建成,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路和驿站,设有驿店,后谐音为益店。益店为岐山东北乡之中心,包括蒲村、祝家庄、青化、京当,为《诗经》中“周原朊 朊,堇荼如饴”的区域。由于土质肥沃,所产小麦品质优良,堪为上乘。岐山面、岐山挂面有筋、光的特点,皆因周原所产小麦之故。 鲁班桥 位于岐山县城东 6公里的砚瓦沟,旧时所产石砚远近有名。明弘治七年( 1494年)修桥时“以艰险难成,因名鲁班,如文王之台,谓之曰灵台云尔”故名鲁班桥。历经多次修整,建筑宏伟,桥体全用统一标尺的石条砌成,不用砂浆黏 结,美观大方,桥座和栏杆的“五龙捧经”及各种兽类石刻,颇具艺术价值。(作者系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