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隶书学习之我见

 雨巷纸伞 2014-06-10

隶书是深受书法爱好者喜爱的一种字体。隶书虽然属于今文字,但是历史悠久,自战国产生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隶书经历了由萌生到成熟,由成熟而至鼎盛,再由鼎盛而至衰落的过程。隶书在发展沿革的过程中命运多舛。然而,作为书法的隶书顽强地生存下来。魏晋时期由于楷、行、草的兴起,隶书开始衰落,南北朝时期归于沉寂。唐代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而后随帖学兴起而长期一蹶不振,直至清代碑学兴起才重新焕发青春。
   隶书历史悠久,书迹遗存十分丰富,既有初始阶段的古隶,又在成熟鼎盛期的汉隶,而后又有三国魏隶、唐隶、清隶等。从隶书的载体和书刻方式看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书写于竹木或帛上的简牍帛书,也有凿刻于石上的石刻隶书,亦有书于纸上的隶书。对于初学隶书者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起步?从何入手?选择什么碑帖?在学习碑帖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总之,学习隶书应当沿着什么轨道发展?朝着什么方向努力?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选择的。学习书法应当讲究学习的方法,但是没有捷径,要想不付出辛劳而投机取巧,在短期内想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急功近利反而会弄巧成拙,甚至步入歧途。学好隶书的前提是要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舍此皆是空谈。当然,这不等于说不讲究学习方法和步骤,也不等于说不讲究学习效果。根据前人长期积累的学习经验,按照学习书法的一般规律,选择学习隶书的正确道路和科学有效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沿着正确的学习轨道发展就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避免少走弯路,发生偏差。


   一、从传统入手,掌握隶书的基本法度
   学习书法须从传统入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传统入手学习隶书是符合学习书法的一般规律的。学习传统的基本目的是掌握隶书的基本法度规范,形成扎实的隶书基本功。掌握隶书基本笔画的写法、隶书间架结构的安排,抓住隶书的基本特征,这是学习隶书起步的基础。只有了解和掌握传统才有超越传统的本钱。  

二、隶书碑帖的选择
   学习隶书从传统入手,就是通过临摹的方法学习古代隶书碑帖。古代隶书遗存十分丰富且良莠不齐,因此就存在着如何选择隶书碑帖的问题。应当根据学习隶书的不同阶段,按照循序激进的原则选择隶书碑帖。初学隶书从汉碑入手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汉碑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西汉石刻和东汉石刻。西汉刻石稀少且书刻草率,多是篆隶杂揉的不成熟的隶书,法度不够严谨,隶法不够纯正。对于隶书初学者来说,首先从西汉石刻文字中学习隶书显然是不合适的。东汉碑文化兴起,大兴树碑之风,碑石林立,而且还有许多摩崖石刻。东汉中后期隶书走向全面成熟,成为官方正体。因此东汉中后期的石刻隶书法度严谨而又不僵化死板,充满了艺术活力。风格多姿多彩而又形成统一的时代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隶书高峰,成为后人取法学习的楷范。
  面对众多东汉隶书作品不可贪多求全,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要集中精力选攻一碑,待有了深刻体会,由形入神,达到背临或意临的程度再换其他碑帖。不能蜻蜓点水,朝秦暮楚。

在临习汉碑的基础上,第三步可以临摹汉简。学习隶书如果一上手就临摹汉简,也不能说绝对不行。但是,最好还是先从东汉碑刻隶书入手。因为东汉碑刻虽然风格各异,但多是高文典册,宏碑巨制,法度严谨,庄重整肃。相对而言,简牍隶书多是日常书写,流畅自然,具有率真之趣。然而,汉简牍隶书随意性较大,有因草率而法度不严之处,没有一定的隶书法度基础,上手就学容易产生浮飘轻滑的毛病。当然,如果有了汉碑隶书的基础,再从汉简中汲取营养,融入汉简的自然率真之趣,就会使隶书的艺术含量增多,表现力更加丰富。简牍隶书资料十分丰富,自战国至魏晋数百年,战国至西汉初期的简牍文字还处于古隶阶段,隶书尚不成熟,还残存有篆书笔意。西汉中后期简牍隶书率先进入成熟期。因此,学习简牍隶书也可以分步骤进行。先学西汉中后期的简版隶书,如《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这些汉简虽然已进入隶书成熟期,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且非一人所写,因此风格多样化,所以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具体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而再学习古隶阶段的简牍,如《云梦竹简》、《青川木牍》、《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等。
   在学习汉碑取法简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关照清代隶书。隶书自魏晋开始走向衰落,步入了程式化的轨道,逐渐丧失了艺术活力,艺术含量降低。由于楷书的兴起,隶书受到了楷法的浸润,隶法已不纯正,故而魏晋时期的隶书不可学。唐代隶书曾繁荣一时,善隶书家也不少,隶书作品也很多。但是,唐隶只是简单的恢复传统,取法单一,虽规整工稳,但缺乏变化和创新,风格趋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故而也不宜学。至于宋、元、明三代,隶书一蹶不振、能写隶书的寥若晨星,且无高手。清代碑学兴起,隶书焕发了艺术青春。清隶取法高古广泛,直追汉代碑刻、摩崖,不仅全面继承隶书传统精华,而且能赋予新的艺术内容,具有革新创造性,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产生了一批颇有成就的隶书家,如邓石如、尹秉绶、赵之谦等。因此从清隶中吸收营养并融会贯通,对于提高隶书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三、培养技能技巧,提高综合能力
   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不能把学习传统简单理解为被动的机械的模仿传统,也不是简单的照搬传统,只求形似,形成程式化。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学习传统的过程是一个书法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学习传统的过程是书法基本功的形成过程,是书法基本技能技巧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书法基本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过程。通过学习传统奠定扎实深厚的基础,为攀登艺术高峰创造有利的条件。总之,学习传统的过程是一个书法修养全面提高的过程,是书法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产生综合效益。
   首先,学习传统是书法基本技能、技巧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传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所谓基本功就是对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构成书法的基本要素是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如果把书法看作是汉字造型艺术,那么书法的基本功就是形成汉字造型的技能、技巧,具体化为掌握书法四要素的基本技能、技巧。通过笔法的训练,掌握线条造型的技能、技巧;通过间架结构的训练掌握单字结体造型的技能、技巧;通过篇章布局的训练掌握整篇章法的技能、技巧;通过书写过程中用墨的训练掌握墨法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都是在学习传统的实践中获得的。掌握单一碑帖的某种技能技巧只是学习传统的一个方面,并不是根本的目的。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初步形成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后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将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熟练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字体之中,运用到不同碑帖的学习之中,运用到书法创作实践之中:既合乎书法的法度规范又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技能、技巧是经过长期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旦形成则受益终生。当然技能、技巧也有一个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学无止境,艺无止境。
   学习传统隶书首先要掌握隶书的基本法度,形成隶书的基本技能技巧。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入帖的过程。临摹碑帖先求形似,然而追求形似只是学习隶书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再由入帖出帖。通过学一碑一帖掌握隶书的基本法度,初步形成隶书的基本技能、技巧,进而不受一碑一帖所囿,举一反三,把隶书的基本法度推而广之,把隶书的基本技能、技巧综合、灵活地运用到其他隶书碑帖之中。通过一碑一帖的学习不仅掌握刻碑帖的特殊性,而且?概括出隶书的一般性,就可以跳出一碑一帖的束缚,从隶书更广阔的领域吸收营养,融会贯通就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学习传统的过程也是书法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笔者认为书法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造型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融会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其一,培养造型能力。造型能力是书法基本技能、技巧的深化和升华,是使基本技能、技巧能够熟练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到书法实践之中的前提。具备了造型能力就不受一碑一帖的局限,推而广之运用到各种碑帖的学习之中,进而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造型能力,包括线条(笔画)的造型,自如的驾驭毛笔,充分发挥毛笔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性能,塑造各种笔画妥贴地组合起来,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主从、虚实、平衡、呼应等组合原则,使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达到协调统一而又富于变化。造型能力还包括篇章布局的安排,处理好正文与落款、押印的关系,黑与白的关系。正文的书写之中还要处理好字与字、行与行、首与尾之间的关系。整篇章法达到呼应连贯,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而又谐调统一。
   其二,培养观察能力。学习传统、临摹碑帖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应当手眼相长。经常读帖是十分重要的。所谓读帖就是仔细观察揣摩碑帖。观察碑帖要准、细、深。所谓准就是准确把握碑帖的基本特点和整体风格特征。对于笔画的姿态形势、长短、粗细、斜正、弯直、俯仰、向背,以及单字结构安排中的主从、虚实、平衡、呼应、迎让、穿插等都应谙熟于心,力求准确无误。观察得准,在动笔书写时才能心中有数,下笔有准。所谓细就是在整体把握碑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到细微之处进行仔细观察,对每一个单字,对每一个笔画进行分析解剖。每一个笔画从起笔到运行,再到收笔的全过程的笔法运用,单字结构的大小、高矮、宽窄、斜正、上下、左右等,通过观察分析准确的把握。所谓深就是透过外在形态深入到碑帖的内在精神气质,把握笔画的力度,笔画之间来往的趋势,结构的姿态形势,以及节奏韵味,格调风采等。观察力也需要进行培养。观察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动手书写取得良好效果。手眼相长,才能事半功倍。有的人只顾盲目动手,不注意观察体会碑帖,局限于外在的形态而依样画葫芦,结果是仅得皮毛。由于观察碑帖不深不细而在书写中产生差错,又不能及时纠正,反而不断地重复着、巩固着这些错误,形成了不良的顽习,如此下去,不仅不能真正学到碑帖的精华,反而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走许多弯路。
   其三,培养鉴赏能力。学习书法不仅要动手、动眼而且要动脑。通过书法的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书写能力与鉴赏能力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书写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如果鉴赏能力不随之提高,书写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限制。鉴赏能力不高,书法也很难升华到更高层次。没有审美的高境界就不会有艺术的高品位。鉴赏能力的高低表明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深浅。对书法认识的深浅又决定着对书法审美追求品位的高低。鉴赏能力的提高会指导艺术实践向高品位和深层次发展。鉴赏能力低下就会阻碍书法实践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甚至出现美丑不分,以丑为美的现象。
   其四,培养融会能力。对于书法传统要善于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融会的过程是出帖的过程,融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艺术含量的深浅。学习传统的最初阶段总有一个对碑帖的摹仿过程。仅仅停留在摹仿阶段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学习传统的最终目的。学习传统是先从一碑一帖开始,但是局限于一碑一帖也是不够的,应当广泛的吸收营养。因此,要从摹仿向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由形似到神似,由表及里。从一碑一帖跳出来,从其他碑帖中吸收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能、技巧,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造型能力,从多方面充实自己,丰富艺术内涵。在融会中逐步形成独立的审美理想,并贯彻到艺术实践之中。融会不是简单的拼凑和组合,而是经过消化吸收,从传统中来并能超越传统;既有丰富的传统内涵,体现出民族的特色,又能表达个性风格的追求,别出新意自成一家,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其五,培养想象力。艺术是充满活力,富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对于艺术是十分重要的。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增强悟性和灵感。我国古代许多书法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悟出书法之理,并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体现出伟大的创造力。宋代黄庭坚在《论书》中云:张太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钧虿尾。《新唐书·张旭传》中云: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怀素云: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产生艺术的灵感,常常会产生意在笔后的艺术效果,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激发艺术的创造性。当然,想象力绝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想象力是建筑在深厚的功力基础之上的,依赖于造型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融会能力的提高,循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高飞远翔。
   其六,培养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学习传统的过程是造型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融会能力的提高过程,是对书法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过程。通过向传统学习,吸收美的精华,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形成独立的审美理想与追求,为冲破传统束
缚进行创新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艺术需要创造,艺术贵在创新。书法艺术是发展的,不是传统的简单重复,需要个性的表现,需要风格的张扬,需要时代的精神。书法的创新源于传统,又能超越传统。我们反对抛开传统割断历史,主张扎根于民族传统的沃土之中,广泛吸收营养,广收博取,兼容并蓄,同时也反对简单重复传统,复制传统,保守封闭,不敢越雷池一步,应当继承传统精华,发扬民族精神,并赋予时代的新内容,体现个人的创造力。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创造力不仅有赖于字内功夫的全面掌握,而且还依赖于字外功夫的深厚。字内功字外功结合,各种能力的综合,才能出手不俗,追求高品位。书法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更注重丰富的内涵。创造力并不是背离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否定书法的法度规范。而是发现规律利用规律求变求新,推动书法不断发展。创造力是在广泛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从中得到滋养和启发,这是创新的资本。强调创造力固然重要,切不可忽视创造力的源泉和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西方美学扑面而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对于西方的审美观念同样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切记不能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照抄照搬到中国书法上来。戴上洋帽子,迎合外国人,外在形式上看与中国传统书法截然不同,似乎面貌一新,结果是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不接受,实际上是照搬西方美学的结果,并没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仍然是两张皮。不伦不类的东西不是创造。创造力是在传统的精华与现代观念的融会中产生的。重复历史和割断历史都不能创造出无愧于古人,有功于当代,昭示于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