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张方子若略加一些药物的话,我说的就是补肾的这个方面,有收敛作用的药,也就是说蛋白也好,还是精微物质也好,不要让它从尿里排出太多了,怎么办呢?欠实、金樱子补肾,又能够固摄,山药也能对肺、脾、肾的阴阳,全有平补作用,所以山药对小孩一定要用。 这个我不知道是说没有说清楚,就这样的还想说的,就是大家看他的这个药量,写得参差不齐的,防己一两;甘草是炒的,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我们这个[校勘]里面,向大家推荐了《千金》卷八“风痹门”的药量:黄芪五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12枚,右六味,咀捣,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写得非常简明。也是他这个原方里,“方后注”的主要意思,这是在整个《金匮》参考书里面,是认定这个药量更切合我们当今临床,实用性更强,我觉得可以借鉴,关于防己黄芪汤证,我就讲到这里。 下面就是三附子汤证,我不知道《伤寒论》讲没讲三附子汤证,如果讲了,听一听我这个介绍就行,重点掌握前三个方子。因为它是“微发其汗”原则的代表方剂。麻黄加术汤,治寒湿在表的表实证;麻杏苡甘汤,治风湿在表的表实证;而表虚证里面,是风湿在表的表虚证,防己黄芪汤主之,重点掌握这三条一类条文。 而对于三附子汤,作为二类条文熟悉。为什么我要讲这个方子?就是要重复除了要“微发其汗”的原则,包括利小便祛除湿邪,均是给湿邪以出路,但最终要通其阳气。助阳、扶阳,是三附子汤体现得最为规范,更为明确。比如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如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二类条文)这是一证两方,都能来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 关于“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怎么解释?伤寒七日为一节律,现在是到八、九日了,所以是过期不解,怎么样了?“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出现了风湿相搏的一种标志性的症状,它应该是游走性的。现在的游走性而不是一般的游走性了,掣痛。你说是电掣的劲啊还是什么,反正是受到行动上的限制,要是转身或者是屈伸,均受到影响,疼痛加剧。 “不呕不渴”是作鉴别的。尽管是表证,过期不解,但是湿邪仍然没有传里犯胃,所以它“不呕”。为什么“不渴”?风湿若有化热、化燥的倾向的话,它就会“发热日晡所剧”,现在不说发热的事,只说“不渴”,是说湿邪没有化热伤津,所以“不渴”。 关于“脉浮虚而涩”。“浮虚”,是说明浮而无力,防己黄芪汤是表气虚,现在的三附子汤,因为涉及到阳虚了,因此得用炮附子、桂枝这一类的药了。刚才讲过细脉,我说是湿阻,湿滞营卫,结果造成脉细。现在是“脉涩”了,也是湿邪阻遏的结果,影响血行,涩脉应该说是瘀血之征。现在是说湿邪阻遏的结果,影响血行,不太畅通,所以“脉涩”。因此,他用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内有桂枝,辛温解表,通阳,辛温发散,辛散温通,有利于祛除在表的风邪。 |
|
来自: johnney908 > 《伤寒论讲座武汉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