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北宋蔡京
2014-06-11 | 阅:  转:  |  分享 
  
蔡京(北宋权相、书法家)

蔡京,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以贪渎闻名。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第一名(即状元),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中文名

蔡京

外文名

Cai-Jing

别名

字:元长

国籍

中国北宋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兴化仙游

出生日期

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

逝世日期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

职业

宰相、书法家

累官

左仆射、太尉、太师

相关事件

参与变法、花石纲之役

目录

1人物简介

2大事年表

3生平事迹

?参与变法

?饿死流途

?遗骨瑞相

4艺术成就

?诗词

?散文

?书法

5相关事项

?家族状况

?宣和书谱

?书法四家

?与木兰陂

?与九仙茶

?相关评论

?墓碑来历

?复墓争议

6史籍记载

7历史依据

8历史评价

1人物简介编辑



蔡京像[1]

蔡京(1047年~1126年):著名书法家蔡襄的从弟,字元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人,墓地在枫亭镇溪南村埔缝自然村,北宋宰相兼书法家,也是北宋著名的大奸臣,陈东称他为“六贼”之首。

蔡京的艺术天赋很高,时有“才子”之称,他在书法、诗词、散文等领域都有辉煌表现,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

2大事年表编辑

公元1047年,蔡京出生。

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调钱塘尉、舒州推官。使辽还,拜中书舍人。

元丰七年(1084年),知开封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〇》)。

元祐元年(1086年),知成德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九》)。历知瀛州,扬州、郓州、永兴军、成都府。



蔡京

绍圣初,为户部尚书。弟卞拜右丞,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进承旨。

徽宗即位,夺职提举洞霄宫。

公元1101年,知定州。

崇宁元年(1102年),徙大名府。复为翰林学士承旨,拜尚书左丞,俄为右仆射。

崇宁二年,进左仆射。

崇宁五年,罢为中太乙宫使。

大观元年(1107年),复拜左仆射、太尉、太师。

大观三年(1109年),致仕(即退休)。

政和二年(1112年),召复辅政。

宣和二年(1120年),令致仕。

宣和六年(1125年),再起,领三省,复致仕。

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即位,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卒,年八十。[2]

宋神宗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使辽还,拜中书舍人。元丰七年知开封府。哲宗元祜元年出知成德军。历知瀛州,扬州、郓州、永兴军、成都府。绍圣初,入权户部尚书。弟卞拜右丞,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进承旨。徽宗即位,夺职提举洞霄宫。明年,起知定州。崇宁元年徙大名府。复为翰林学士承旨,拜尚书左丞,俄为右仆射。二年,进左仆射。五年,罢为中太乙宫使。大观元年复拜左仆射、太尉、太师。三年,致仕。政和二年召复辅政。宣和二年令致仕。六年,再起领三省,复致仕。钦宗即位,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卒,年八十。《东都事略》卷一○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3生平事迹编辑

参与变法

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

饿死流途

蔡京是北宋的宰相,曾权倾一时,先后四次任相,长达十七年之久。在任时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岗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刮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他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以致币制混乱,民怨沸腾,时称“六贼”之首。后来,“皇恩浩荡”,没有判蔡京死刑,只是将其发配到岭南韶关。但是蔡京刚走了一半路程,便一命呜呼。

据王明清《挥尘后录》记载:“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

据传,蔡京被流放岭南,临行之前,他的金银珠宝装了满满一大船,显然不穷。不穷而被饿死,何也?原来,沿途老百姓憎恨这个巨贪大恶,不卖给他“食饮之物”,从开封到长沙,三千里路上,蔡京很难买到一口饭、一盘菜、一杯茶。到长沙,无处安歇,只能住到城南的一座破庙里,病困交加,饥寒交迫,至此,他才真正自省:“京失人心,何至于此”,最后“腹与背贴”,饿极而死。死后因没有棺木,只好以布裹尸,埋进专门收葬贫病无家者的漏泽园中。

遗骨瑞相

蔡京作为一代奸相,历史似乎早有定论。但令人惊愕的是蔡京死后42年,竟然从他的胸部冒出一个卍字,卍字是佛祖瑞相的标记,而蔡京这样一个遭万人唾骂的奸人为何配有佛祖的瑞相?请看宋代学者《容斋随笔》作者洪迈的一篇记叙:

《法苑珠林》叙佛之初生云:开卍字于胸前,蹑千轮于足下。又《占相部》云:如来至真,常于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秽浊不善行故。予于《夷坚丁志》中载蔡京胸字,言“京死四十二年迁葬,皮肉消化已尽,独心胸上隆起一卍字,高二分许,如镌刻所就。正与此同,以大奸误国之人,而有此祥,诚不可晓也,岂非天崩地坼,造化定数,故地产异物,以为宗社之祸邪。”

4艺术成就编辑

诗词

送郝玄明使秦一首(题画诗)

送君不折都门柳,送君不设阳关酒。

惟取西陵松树枝,与尔相看岁寒友。

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丙中岁闰元宵‘闰余三五轻寒峭,雪过晴云如扫。天仗下临蓬岛,正耐莺花绕。华芝回荤端门道,万炬烛龙衔耀。楼上风传语笑,归似钧天觉。’

华林芳昼,春水绿漪,金池琼苑。韶景丽,千重锦绣,万顷玻璃铺净练。长虹跨浪,非烟非雾,一簇楼台,水面竭首秋千。波舫锰,惊鱼潜鸥远。君王共乐,星列羽卫,修楔豫游水殿。凝望处,珊瑚鞭袅,天骥将军遵路款。云镜迅掉,风旗叠鼓,矫首龙舟出岸。时乘殿外,宝津楼下,见华芝回荤。三解力引雕弓,百中穿杨神武箭。长空望羽,缥缈云中落雁。九衙十里花光转,万岁声鳌扑。洛浦人归,瑶池饮散,有莺啼蝶恋。’(按:此词词牌当为《宝鼎现》,然与《词律》、《词谱》格式不合,不知是否又一体。

散文

蔡京的散文写的也挺好,他著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记》一卷、《太清楼侍宴记》一卷、《延福宫曲宴记》一卷,均被[南宋]王明清收入《挥尘集余话·卷一》中,并有载:蔡京之孙蔡微,“自云:‘当其父祖富贵鼎盛时,悉贮于隆儒亨会阁。此百分之一二焉。国祸家艰之后,散落人间,不知其几也’”。其《保和殿曲宴记》与《太清楼侍宴记》也收录于《说郛三种》第八册。以上三种均已在1988年、2001年出版。

同时著有《宣和书谱》二十卷:该年谱,不著撰者姓氏,所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为四卷,次列行书为六卷,次列草书为七卷,末列分书为一卷,后附制诰。所记书家近二百,上起汉、魏,下迄赵宋。《四库全书提要》云:“宋人之书。终于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与欠!”据《福建艺文志·卷三八·史部·十方谱录类》有载:“《宣和画谱》二十卷,仙游蔡京等著。《铁琴铜剑楼书目》云:不著撰人姓名,盖当时米襄阳、蔡京等奉敕纂定者。”

书法

蔡京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



蔡京书法

蔡京书法颇妙。初师蔡襄,徐季海,不久弃之,改学沈传师,又厌弃,改学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

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如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



蔡京书法欣赏(21张)

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节夫帖

《节夫帖》,全称《致节夫亲契尺牍》。册页。载宋人法书第三册之第四开。本幅纸本,墨迹。纵32.2厘米,宽42.3厘米。行书。此帖流传有绪,钤有鉴藏印记,有“神奇”、“墨妙”、“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王元美鉴赏”、“薛氏家藏”等。此帖书法近似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笔力雄健,气势亦不同凡响。尽管他的书法似米芾,但从他那姿媚的笔法来看,还是从唐人书法入手,直溯“二王”,即从此帖能清楚地看出其精细的笔意与健丽的体态。用笔挥洒自然,而不放纵的高雅格调;结字方面,字字笔划轻重不同,出自天然;起笔落笔呼应,创造出多样统一的字体;分行布白方面,每字每行,无不经过精心安排,做到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

5相关事项编辑

家族状况

蔡京是英宗时期蔡襄的同族堂弟,蔡准的长子;蔡准次子蔡卞是王安石女婿,官至枢密使,擢尚书左丞,封为少保。蔡京有八个儿子,大儿子蔡攸任宰相,与蔡京不睦,三儿蔡翛任礼部尚书,六个儿子五个孙子均是学士。蔡京长孙蔡行,官至保和殿大学士;蔡京五子蔡鞗,娶宋徽宗公主茂德帝姬为妻,成为驸马。

《水浒传》第三十七回说蔡京有第九子(蔡九),名蔡得章,“为官贪婪,作事骄奢”。



蔡京故宅古井图

乾隆二十五年《蔡氏族谱》记载蔡京有八子。北宋宰相蔡京故宅遗址上挖到一口古井。这口井没有井台,井口由17块枚举慎密的弧形红砖环抱而成,井壁亦是由轨则的弧形红砖相叠铺成的。这样的古井,其巧妙的设计、考究的用材,都具有必然的研究价值。

经文管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测量,井口内径85厘米,弧形井砖长10.7厘米,高4.5厘米,内弧长13.8厘米,外弧长17.5厘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口井今朝还未清淤,井深4.2米,清淤后,井将再加深近2米。

连金焰说,这口井位置绝佳,在昔时应该是位于蔡京故宅的后花园中。由17块井砖枚举是有讲究的,“17”在那时是吉利数字,除“3”而不尽,代表畅旺发家。[3]



蔡京故宅古井口

宣和书谱

《宣和书谱》录御府所藏蔡京行书七十六件,存《宣和书谱》卷十二:太师蔡京,字元长,莆田人也.早有时誉,摧进士甲科,博通经史,挥洒篇翰,手不停级……今御府所藏七十有七:行书.御制诗并和;宣和殿召辅臣记;琼兰殿壁山后记;瑶林殿双竹后记;澄漪殿观莲记;玉宇洞后记;延福宫题名记;题澄庄等诗;回溪泛舟题名;留题栖云杆;万年桥题名;记万岁山记;游良击祝寿诗;游良岳诗;良击味嗓辛题记;题绛霄楼诗;萧闲馆题名;撷芳园记;芳华馆赏花诗;定弄记额;梅竹雪雁诗二;繁杏水禽诗二;阅骏射序上下二;观碑记;题甘落降诗;再降甘露记;锡宾书题二;对属;题神霄宫诗;听降题名;步虚词;太清乐;玉扶步虚词;柳真人步虚词;蓬莱仙步虚词;大仙留题诗;大仙诗曲春宫诗二;雪诗二;魏将军歌;饮中八仙歌二;歌元丰;元丰行;撼马行二;古相行二;丹青引三;送孔粱父诗二;送西京提刑诗二;曹霸画马诗二;洗兵马诗三;壶春堂观御题赏花诗;谢踢承平殿曲宴记表;宣和殿东阁屏山后记.正书.千文.

《宣和书谱》所录御府藏蔡京书法,必为佳作,与现存附着于画作上之题跋应该有别。可惜《宣和书谱》所录七十七件作品今无一存世。



老版《水浒传》中的蔡京

《宣和书谱·蔡京》中记载:“自摧翰林承旨,前后三入相位,寅亮燮理,乘国之钧,实维阿衡,民所暗仰.于是二十年间天下无事,无一夫一物不被其泽,虽儿童走卒皆知,其所以为太平宰相.项解机务,自朝廷至于遐阵异域,微而巷田间莫不惜其去.、故盛德至善,民至于今怀之.在这里提到了蔡京三次罢相。查蔡京第三次拜相是政和二年至宣和二年六月,居相九年。文中说蔡京解去机要事务,自朝廷至边远一隅和国外,下到城乡百姓中间,莫不惋惜他的离去。

书法四家

蔡襄、蔡京皆以书法名世。书法史上所列宋四家,只说是苏、黄、米、蔡,至于“蔡”为何人并无具体所指,以致后人常为之大惑。多数人都习惯性地认为宋四家即指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然而,宋四家中,蔡襄最为年长,书法成就也堪称“本朝第一”、“独步当世”(苏轼语)却名列最后,让人生疑。那么,,究竟“蔡”是指蔡襄还是指蔡京呢?

在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中多次提到过苏黄米蔡中的“蔡”是蔡京,后人也有不少认为,因蔡京名声不好,才以同样在书法上有很高造诣的蔡襄来代之。其实,这个“蔡”确为蔡京,有史可查。明代书画鉴赏家长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宋人书例称苏、米、黄、蔡者,谓京也。后人恶其为人,乃厅去之而进君漠书耳。君漠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京笔法姿媚,非君漠可比也。”明代孙镀也说:“宋四大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以君漠,则前后辈倒置……”(《书画跋跋》)安世凤《墨林快事》进而替蔡京书名被掩报不平,说:“蔡卞胜于蔡京,蔡京又胜于蔡襄,‘今知有禁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清杭世骏《订讹编类续编》也将“苏米黄蔡非蔡襄”,作为“人讹”的一个事例。[4]

相关记载不计其数,CCTV百家讲坛由安徽大学文学博士鲍鹏山讲解《新说水浒》中也强调过“蔡”是蔡京。

与木兰陂



木兰陂遗址

蔡京,无论是元朝脱脱的正史,或野史杂乘,影视戏台,每每被描绘为揽权误国的“粉面奸臣”。史论与戏剧更不赘述。他又是封建王朝唯一任宰辅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四落四起)的历史人物。在蔡京逝世三十五年后与岳飞等同一诏书平反昭雪,又隔七年迁墓归葬在枫亭故里,落叶归根。近数年来对于蔡京与木兰陂之间关系,引起了学术界注意和思考。

木兰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北宋政权实行变法图强所获得的一件重要历史见证。木兰陂筑成与蔡京的个人作用极为关键。在北宋神宗时代之前,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国势,至此愈益衰敞。宋仁宗时,财政“所出无多”,宋英宗时,收不抵支,出现赤字。更堪的是,朝廷政府每年必须“赐”给西夏五万两银、十三万匹绢、两万斤茶叶,还不包括节日期间要“赠”番邦的银、茶、帛、衣的沉重负担。面对当时社会积弊,那些原有改革者如范仲淹、晏殊、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都夭折失败。他们有的流放,有的罢黜,有的谪贬。蔡京于熙宁三年(1070)三月,中进士甲科,熙宁四年至九年,在舒州为团练推官、钱塘县尉。王安石此时在浙江鄞县(宁波)试行新法,宋龚茂良有诗咏“此水还应接鄞水”,蔡京是王安石之“熙宁变法”的积极执行者和推行者。木兰陂未筑之前,溪海之水,淡咸不分。滔滔海潮溯溪而上,据旧书所载海潮可直涌到仙游林陂(古名灵陂),距今入海口近百里之远,溪水无栏无蓄,遇洪则泛,海潮上涌横流,遍地皆咸,过去南北平洋“只生蒲草,不长禾苗”。对木兰溪之水势,明余?《木兰陂志略》有述:“按永春、德化、仙游溷三十六涧之水,由维新里(今华亭、濑溪一带)突流而下,海涛潮汐又从白湖(今阔口港)鼓涌而上。方春夏交,霪涝奔腾,则四郊皆泽国也;若遇秋汛涛翻,则望洋□□,四郊又斥卤也。虽有六塘可资潴蓄,然利不胜害,下流之潴蓄不能上流之崩突也。”为了改变这一自然条件。达到“集万涧而汇一川,故有无穷之源;障一川而济万井,故有无穷之泽”(郑樵语)之格局,必须兴修水利方能达到这一目的。熙宁八年(1075),是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的第五年,全国各地都相继兴起农田水利,并取得应有的成果。“自是熙宁中,四方之民,辐辏开垦,环数千里,并为良田”。(《宋会要辑稿》食货七十之二四)这一法令可以说是从发展生产出发的广义富国措施。



木兰陂

这时蔡京在杭州钱塘为县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故乡情结之诱惑。就上奏请在莆南修陂,关于奏请建陂之事,同时代莆人方天若在《木兰水利志》有详细陈述:“时蔡公兄弟京、卞,感涅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时福州有义士李宏,家雄于财而心乐于施。蔡公以书招之,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于是蔡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本陂!”,这篇文章记录对蔡京建木兰陂之事是第一次真实地透露给世人,对蔡京建陂之初衷持着肯定,这种实事求是态度本身也是值得肯定的。方天若,字彦稽,仪也,正中子,莆田城关方巷人。绍圣四年(1097)廷试进士,在“对策大略”中论以崇复熙、丰法制,且言:“元祐大臣当诛戳,而不洙戳,子孙当禁锢;而不禁锢,资产当籍没;而不籍没,朝政、政刑之失莫大于此!”章惇读其答卷大喜,拨置第二人(榜眼),初调彰信军节度推官。元符三年(1100)以徐铎荐,召为秘书省正字。方与蔡京关系较好。蔡京失势后,天若被贬为越州观察推官。京复相后,又召为校书郎,历泉州通判,福建路转运判官,再迁湖南转动使,罢去。后起知泉州,累迁秘书少监加右文殿修撰,未行为言者所攻,遂致仕。所以说方天若这篇《木兰水利志》是十分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注:在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九仙茶

饮誉四海的仙游“九条茶”,原本仙游人是叫“九仙茶”的。据传,“九仙茶”早在北宋就已经成为“贡茶”,并且还是由其一代权臣蔡京宰相直接进贡给大宋皇帝的。儿时的蔡京,不但非常聪明好学,而且非常会玩好吃。一天,他放学回家时听见路上大人们在说:“现在大暑时节的荔枝吃了大补身子,当地的龙眼吃了最补脑子”,回家后就迫不及待采了两筐子荔枝和龙眼。后来上学的路上,又听到本地出产的淡水螃蟹真好吃,最能补骨子,本地羊长出的羊肉最细嫩,吃了最能补气力。于是一回家就缠着奶奶煮螃蟹、煅羊肉拼命吃个痛快。终因其杂吃过分,消化不了,肚子既痛又胀,连续几天都是如此,请医生看病吃药也不见好转。无奈之下,奶奶只好带着蔡京到九鲤湖祈梦抽签,以求快快治好肚子病。当天晚上,奶孙俩在九仙祠睡下不久,奶奶鼾声如雷,小蔡京却在晃悠悠的进入了梦乡中,听得有个提葫芦的老者声音深沉地怪责小蔡京说:“舍近求远,何不愚哉!既然来找我九仙公,为何不喝我九仙茶?”聪明伶俐的小蔡京当即被喝惊醒。他立即喊醒了奶奶,告诉奶奶自己得到了九仙公的梦示。颇通诗书文墨的奶奶,在听到“为何不喝我九仙茶?”的偈语后,顿时恍然大悟,第二天一大早奶孙俩就坐轿子到龙华去买来九仙茶,果然喝下不久,便把久治不愈的肚子胀怪病给治愈了。正因为有了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蔡京体验了九仙茶的治病养生奇效,所以,他毕生喜欢饮用家乡的九仙茶。

有一天,宋徽宗到蔡京家中演练戏曲,中午在宰相府用膳,蔡京精心为他安排“扁食”、“干闷羊肉”、“兴化米粉”、“鸡卷”、“九仙狗肉”、“九仙斋”等特色风味美食。让宋徽宗吃的大快朵颐,并且临走之前吩咐蔡京父子明天我还要再吃这些风味特色菜![5]第二天蔡京父子准备好菜肴,静候皇帝大驾光临。可直到中午,才见到宫廷宦官急匆匆来相府禀告,说是昨天晚上皇帝和皇太后因为吃你家那些菜肴吃的太饱了,肚子胀的消化不了,难受的躺也不是坐也不是,太医也没有特效药。蔡京听到后,立即回想起当年自己贪吃引起消化不良症的往事,当即叫蔡攸拿一袋九仙茶和咸柑,亲自跟随宦官马上当面为皇帝和皇太后去熬、泡九仙茶和咸柑,让他们母子俩趁热喝下。皇帝和皇太后饮后,顿觉口颊生香,神清气爽。一会儿,便豁然开朗,神采飞扬,异口同声赞曰:“爱卿这是哪路神仙给你的神茶!”后“九仙茶”便被列入“贡茶”.

相关评论

方轸的《论蔡京疏》,曾轰动朝野,清末邑人涂庆澜在编辑《莆阳文辑》时选用了它。被涂录用的奏疏仅29篇,《论蔡京疏》是其中之一,可见这篇文章在编者心目中的地位。方轸曾是个著名的讨蔡英雄。他因讨蔡失败被放逐岭南受苦;十九年后,新君登基,蔡京被逐出京城,“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使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方轸转败为胜,冤案终于得到平反,还官复原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重读《论蔡京疏》,查一查蔡京变法失败的原因。《论蔡京疏》一开头就写道:“臣轸谨言,蔡京睥睨社稷,内怀不道,效王莽自立为司空,效曹操自立为魏国公,视祖宗为无物,玩陛下如婴儿,专以绍述熙丰之说为自谋之计。京不孝夹持人主,下以谤讪诋诬天下。大臣保家族不敢议,小臣护寸禄不敢言。颠倒纪纲,恣意妄作,自古人臣之奸,未有如京今日之甚者”。但是,方轸的这些言论却与历史的客观实际大有出入。



蔡京

据《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记载,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在满朝保守派大臣的反对声中,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实行变法;次年,兴化军仙游县蔡京进京应试,得中进士,投入变法的大潮中去。“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己为舍人,故事人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短短数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员变成朝中大臣,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神宗死后,子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听政。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王安石变法失败。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章忄享为相。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户部尚书。《重刊兴化府志》说,“章忄享复变役法,置司讲议,久不决”。蔡京见状,主动上前积极配全,帮章解决问题。元祐元年王安石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去世;八年后,蔡京还继续新法,把变法运动推向深入。

崇宁元年(1102年),徽宗“决意用京”,拜尚书左丞。不久又代曾布为右仆射。二年正月,进左仆射。京起于逐臣,一朝得志,天下拭目所为”。(《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这次变法进行了四年,效果尚好。《重刊兴化府志》称之为“时承平既久,帑庾盈溢”,有了富国强兵的气息。蔡京也因改革有功而“累转司空,封嘉国公”,位列三公,高贵无比。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彗出西方,其长竟天”,景色十分壮观。这本是自然现象,彗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但是,反对派却借此大作文章,攻击改革,胡说蔡京变法触犯天廷发怒,不改不行。“帝以言者,毁党碑,凡所建置一切罢之”,并免去蔡京宰相之职。次年即大观元年(1107年),宋徽宗又起用蔡京辅国,复拜左仆射。后以南丹纳土,拜太尉;受八宝,拜太师。这是蔡京第二次辅国,时年61岁。之所以又让蔡京上台,继续辅助徽宗变法,是因为翻案不得人心。宋神宗以后的历史反复证明,北宋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则存,不改革则亡。从1070年中进士,到1106年彗星出现,前后36年,是忠是奸,徽宗心中更是有数,蔡京是个不可多得的改革者。此时蔡京已61岁了,找个借口“因胜而收”不再当宰相,也是可以的。但他却要效法兴化先哲,走愚忠之路。他的“愿尽死”也就成了将变法进行到底的誓言,倒成了个令人尊敬的长者。

既然如此,那么,方轸说“蔡京睥睨社稷,内怀不道”也就成了荒唐的了。蔡京当官后,念念不忘钱四娘、林从世未竟之业,为莆田木兰陂的最终建成,做出重大的贡献,时至今日,许多莆田人还牢记蔡京为莆田人民所做的功德。爱家乡和爱国家是一致的,要是“内怀不道”,那么崇宁改革所取得的会是“时承平既久,帑庚盈谥”吗?要是“内怀不道”,那么在莆田木兰陂的功德碑上,还会有蔡京沾边吗



新版水浒传中的蔡京(22张)

?宣和六年(1124年),此时蔡京年近八十,而徽宗却要致仕四年的蔡京“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辅国。目昏目毛,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凡京所判,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蔡京每次出任宰辅时,面临的都是烂摊子,而当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时,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保守派“通天臣”官员乘机干扰和破坏,把蔡京赶下台。从1100年徽宗即位,到1124年第四次任用蔡京为相,有整整24年时间,可以办许多事情,但徽宗有时却有点昏,视变法为儿戏,屡屡要蔡京“致仕”,长保守派的志气,灭改革派的威风,使变法的阻力越来越大。到了蔡京不能办事时再起用他,已迟了,且改革越来越难,所以,过了不久,蔡京又下了台。从中可以看出,不是蔡京误国,而是“通天臣”误国。王安石被人骂为“乱臣贼子”,是因为“祖宗之法不可变”。

——《莆阳文辑》

墓碑来历

在大足北山佛湾,众多神佛雕像之中,树立着一块石碑,高三点七米,宽一点三七米,碑的正中,镌刻着两行篆文:“赵懿简公神道碑。”据考证,此碑文确系宋代宰相蔡京所书,所以又叫做“蔡京碑”。

这块碑石上所刻,是赵懿简公的墓志铭。这就奇了!大足北山既没有他的墓地,赵懿简公又不是大足人,甚至连大足北山也不曾来过。那么,这块墓志碑又是如何飞到北山石刻群中来的呢?

说来话长,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话说北宋年间,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叫苏轼,另一个叫蔡京。他二人都是当代响当当的大书法家,写得一手好字。名山古刹,到处都有他二人的题字,列入“米、蔡、苏、黄”四大家之中,名噪一时。但是后人将蔡京从四大家之中除名,换为他的同乡蔡襄。

却说这蔡京与苏轼,在书法界虽是同行,但政见上却是政敌。苏轼是元祐党人,蔡京却钻进了新党,二人为了政见的分歧,经常争执得形同水火,总想置对方于死地。

再说这蔡京虽然才学出众,可心地险恶。在新党得势,蔡京高居相位时,便不择手段,伺机报复。不仅将苏轼逐出京师,而且将苏轼的书法也贬得一文不值,把它说成了一堆臭狗屎。不仅如此,还通令全国,将苏轼在各地所题碑碣一一捣毁,片石不存。蔡京手下有一名贴心干将,名叫赵二的,就曾亲自带领一彪人马,四处变本加厉地执行蔡太师的命令。将苏轼所写的碣石碑文几乎毁尽。后来赵二由于执行相令有功,依附蔡京权势,青云直上,当了大官。

这赵二不是别人,乃是蔡京同党赵懿简的亲侄子。所以当赵懿简在陕西老家病逝之后,他便捧着当代著名文士范祖禹所写的祭文,恳求恩师蔡京屈驾书写,以传后世。蔡京其人,不仅爱官,而且爱名,凡有一显书法技艺的机会,是决不放过的,此次心腹赵二来求,自然欣然应允。龙飞凤舞,一挥而就,颇有神韵。赵二喜得墨宝,再三叩谢。舍不得交与乡野石匠粗刻滥制,便私自藏了。另请家乡卖文秀才,重新写过,刻制成碑。那死去了的叔公赵懿简又如何得知呢?

谁想若干年后,人世沧桑,旧党得势,蔡京倒台。不消说那赵二也身受牵连。仓惶连夜潜逃,随身所带珍宝细软中,就有他当年珍藏的蔡京所书“赵懿简公墓志铭”。



新版《水浒传》中的蔡京

一日,赵二来到一个山区小镇。见一群人正围着一堆火在那里叫骂不止。仔细一听,原来骂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恩师蔡京蔡太师。有的骂他奸贼,有的骂他奸党,也有人骂他是臭狗屎。原来蔡京失势之后,旧党上台,苏轼等人将蔡京恨之入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四处派人将蔡京所题写的碑文一一搜出,尽行捣毁,甚至将他逐出书法家的行列,将“米、蔡、苏、黄”改成了“苏、黄、米、蔡”,这“蔡”也变成了“蔡襄”,而决不承认蔡京在书法界的地位。眼前那火堆中燃烧的,正是蔡京所题的一块金匾。众人一边骂,一边笑。赵二眼看着一代大师的墨宝化为灰烬,暗中痛惜万分。心想:村夫孤陋寡闻,你们几个怎懂得这字的珍贵价值呢?

当晚,赵二投宿一家山间野寺,青灯之下,展开蔡京所书之“赵懿简公墓志铭”,一边赏读,一边流泪。回想起往日荣华,今日苦境,叔公仙逝,恩师失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日暮途穷,名利有什么意思呢?于是决定隐姓埋名,遁入空门,了此残身。

话说若干年后,赵二和尚云游到大足北山龙岗寺,见此地石刻精美,山水空灵,确实是一个理想的修行之地。于是拜见长老,恳求留下做一个和尚。长老见他心诚意敬,谈吐不俗,也就答应了。

赵二来到北山,每日功课完毕,总是在佛湾尽情欣赏石刻艺术,心中赞叹不已。一日,忽然萌生出一个念头:我何不多出几两纹银,恳求技艺高超的石雕艺人,将恩师蔡京残留此间的珍贵墨迹,刻上石壁,传之后世。既可寄托我对叔公的一片怀念,也可表达我对恩师的一番敬意。世人说,蔡京该杀,但他的字还是好的,切不可以人废文,以人毁字。将传世珍宝,弃之于地,实在可惜。



林连昆饰演的蔡京(17张)

于是,赵二暗暗寻找机会,与佛湾工匠们混熟。有一天,他假意铺开蔡京墨迹,痛哭失声。工匠们问时,他才说:纸上所书是他已故叔公的祭文,当日仓促,未能及时刻上石碑,事后想起,总觉对不起叔公大人,成了一块心病。工匠们听了,笑道:“这有何难,刻石雕像,出在我等手上。空时加班帮你刻了,也好了却你这行孝人的一片心愿。”

赵二闻言大喜,破涕为笑,连连叩谢,弄得众工匠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

几日之后,工匠果真按照赵二的意思将“赵懿简公神道碑”刻上青石,工匠无知,他们既不过问党争的是非,也不知道赵懿简是何许人。因此,这块不十分显眼的碑石,得以安然混杂于北山石刻群中,春去秋来,王朝更迭,也不曾惹出什么风波、是非。历经数百年,迄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山石壁之上,也算幸事。

据说,这就是“蔡京碑”的来历。借问今天来大足北山参观石刻的人们,你们读了这篇传说故事,心中又有何感触呢?

复墓争议

关于“福建莆田将投巨资修复北宋权相蔡京墓”的传闻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话题,福建省莆田市有关部门表示,网络反映情况与事实有出入。莆田市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网络上出现有关修复蔡京墓报道后,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全面调查。经调查,莆田仙游县民间有一小部分人系蔡京后裔,正在酝酿修建蔡京墓。对此,莆田市委、市政府、仙游县委、县政府明确表示不支持,特别是将蔡京墓修复为旅游景区,表示坚决反对,且当地各级政府从未拨一分钱、批给一分地,用于修复蔡京墓。[6]

莆田市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说,祖籍也是仙游枫亭的蔡襄,是位爱国历史人物。1961年蔡襄陵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是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莆田市廉政教育基地和海西乡村文化旅游景点。2012年是蔡襄诞辰1000周年,[7]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莆田市蔡氏故里委员会正筹备2012年在蔡襄陵园举行纪念活动,经向上面有关部门争取40万元的资金,拟用于修建蔡襄陵园内的蔡襄路改造、建设一个停车场及绿化等配套设施,以弘扬蔡襄爱国、廉政精神。网上所传45万元修复蔡京陵墓,纯属将两者予以误解,特别是外县区蔡氏后裔将其误读,造成以讹传讹并发表错误的言论。

网民普遍认为,蔡京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他的种种卑劣行径,使北宋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发掘“文物价值”、利用历史名人搞“旅游开发”应该坚持历史和道德的底线。



福建莆田否认投巨资修复北宋权相蔡京墓

6史籍记载编辑

《宋史·蔡京传》:

蔡京,字



电视剧《精忠岳飞》中的蔡京

元长,兴化仙游人。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元丰末,大臣议所立,京附蔡确,将害王珪以贪定策之功,不克。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同列病太迫,京独如约,悉改畿县雇役,无一违者。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已而台谏言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改瀛州,徙成都。谏官范祖禹论京不可用,乃改江、淮、荆、浙发运使,又改知扬州。历郓、永兴军,迁龙图阁直学士,复知成都。

绍圣初,入权户部尚书。章惇复变役法,置司讲议,久不决。京谓惇曰:“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惇然之,雇役遂定。差雇两法,光、惇不同。十年间京再莅其事,成于反掌,两人相倚以济,识者有以见其奸。

卞拜右丞,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文及甫狱起,命京穷治,京捕内侍张士良,令述陈衍事状,即以大逆不道论诛,并刘挚、梁焘劾之。衍死,二人亦贬死,皆锢其子孙。王岩叟、范祖禹、刘安世复远窜。京觊执政,曾布知枢密院,忌之,密言卞备位承辖,京不可以同升,但进承旨。徽宗即位,罢为端明、龙图两学士,知太原,皇太后命帝留京毕史事。逾数月,谏官陈瓘论其交通近侍,瓘坐斥,京亦出知江宁,颇怏怏,迁延不之官。御史陈次升、龚垂、陈师锡交论其恶,夺职,提举洞霄宫,居杭州。

钦宗即位,边遽日急,京尽室南下,为自全计。天下罪京为六贼之首,侍御史孙觌等始极疏其奸恶,乃以秘书监分司南京,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

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燕山之役,京送攸以诗,阳寓不可之意,冀事不成得以自解。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暮年即家为府,营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得美官,弃纪纲法度为虚器。患失之心无所不至,根株结盘,牢不可脱。卒致宗社之祸,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

子八人,壝先死,攸、翛伏诛,绦流白州死,鞗以尚帝姬免窜,余子及诸孙皆分徙远恶郡。

7历史依据编辑

在蔡京四辅国时期(1102-1125),有个叫做孟元老的,崇宁二年(1103)到了东京,1127年南迁,寓东京24年。离开以后,念念不忘昔日东京繁荣景象,后来写了一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从中可以看出,在12世纪初期,东京曾经是世界上一个繁荣的城市,是中国直至世界的一个商业中心。在那时,“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在孟元老心目中,东京简直成了“世外桃源”!所以在历史上,蔡京被称为“太平宰相”是有根有据的。孟元老是这样,其他人也是这样,谁不喜欢过太平安定的日子?既然那时东京那么繁荣,“太平日久”,又刚好蔡京四辅国,四上四下,所以称他为太平宰相那是恰如其分的。据《宋史》的《蔡京传》记载,在宋徽宗在位期间,蔡京于崇宁元年(1102)第一次任宰相,后经二次、三次任相,于宣和二年(1120)“令致仕”,时年74岁。六年,“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眊不能事事”,只好由儿子代写奏章,上朝面君。那时正是因为第四次辅国不了,后来终于发生了宋钦宗改弦易辙,金兵攻陷东京,打砸抢烧,掳走徽钦二帝……《梦华录》,这是孤证吗?不是。宋徽宗时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把那时东京繁荣景象记载了下来。这一世界名画也告诉后来人,在12世纪初期,宋朝东京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最美丽的城市。[8]

8历史评价编辑

《宋史》将蔡京列入《奸臣传》,大加贬斥。但是不少人替他写过翻案文章。蔡京死后,其门人吕川卞醵钱以葬,曾为蔡京写墓志,有“天宝之末,姚、宋何罪”之句,认为金兵入侵不能全归罪于蔡京。

南宋人叶适说:“宋财赋之入比唐增倍,熙丰以后又增数倍,‘而蔡京变钞法,以后比熙宁又再倍矣。’”代初年设立盐法,“置局设官,令商人贩鬻”。都是蔡京盐法的延伸。

王夫之亦称:“方腊之反,殴之者朱勔花石之扰,非新法迫之也。”



献花(0)
+1
(本文系大才的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