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者,用于有小建中汤证而盗汗、自汗、肌表乏正气者,小建中汤加入黄芪一钱四分,即为黄芪建中汤。 东洞氏云,建中汤缓化气血湿滞之毒,黄芪建中皆用于气血湿滞,百脉弦急而自汗盗汗者。和久田氏云,余之用黄芪,不必汗之有无,但得肌表乏正气者,即不误矣。《方函口诀》此方,用于虚痨之证,腹皮贴于背,无热而咳者,然或有微热者,或汗出,或无汗者,俱可用之。 《外台》引《必效》黄芪建中汤加当归、人参,治虚痨,下焦冷,不甚渴,小便数,若失精,加龙骨、白敛。《外台》引《深师》本方加入人参、半夏,治虚痨腹满,食少,小便多。 《丹溪心法》黄芪建中汤桂枝改用肉桂。《济阴纲目》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或恶寒,腹痛,本方桂枝改用肉桂,虚甚,加附子。《医宗金鉴》少血,荣养衰弱者,经行后,出血过多者,用本方。《治病法轨》云,小儿肺风疾喘,本方加半夏、茯芩,无不愈者。又,左关浮弦右虚弱,或浮虚且缓,或沉细且弱,本方或加荆芥、防风,或加川连、赭石。 《治病法轨》曾记载医案:茜泾陶兰亭之子,年二十左右,忽患腹中似蚯蚓鸣,又似鼠奔于腹之周围,且胀满殊甚。甚至神昏不省。众医因不识其病,皆束手无策。延予诊视时,腹中之声隔墙能闻。切其脉,右三部均微细,左关弦甚。(中略)即用黄芪建中汤,加党参、于术以大补其肺脾,又加钩藤、石决、柴胡、青皮、白芍以疏泄肝气。服之两剂而诸恙悉愈。 《蒲园医案》亦有记载:彭某,男,四十岁,萍乡人。头晕,耳鸣,吐痰,心悸怔忡,气短神疲,倦怠无力,食欲减退,全身尽呈暗黄色,二便清畅,舌苔淡白,脉象浮弦无力。素禀不足,操劳过度,营卫失和,脾胃虚弱。此即仲景所谓虚劳之证。议用补土建中法,以黄芪建中汤加云茯苓、茵陈主之。八剂后,黄色减退,头晕耳鸣也轻。后予四君、六君加减调理而愈。 是以,凡贫血衰弱者之虚痨病、产后虚弱、小儿喘息、产后失血及其他具有本方证之患者,皆可应用本方为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