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湖小岛天镜阁

 苏迷 2014-06-11

记者   陶瑾

 

石湖,几分闲静、几分秀美。

泛舟在千顷一碧的石湖上,微风徐来,清新,细腻,可人,有着淡淡的江南味道。远处青山塔影,近处波光粼粼,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汪碧水中的“湖心小岛”——天镜阁,朦朦胧胧,优雅却透着神秘。

 

范氏别业今重现

从吴越争霸开始,留下无数人文遗存,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是南宋诗人范成大辞官回乡隐居之地,这里是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画卷里的美景,这里就是石湖。

石湖静卧在苏州西南角,是城市的一块“绿肺”,是一片自然、生态的“城市森林”。石湖,集江南园林之精华,是苏州城难得的山水相依的“吴中胜境”。

好的山水风光,自然会慢慢吸引游人和文化气息向之“靠拢”。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只是城郊结合部的一块荒野之地,经过精心打造,石湖景区全面开放,已成为市民休闲、玩赏的好去处。重修后的天镜阁成为环湖景观中的一大亮点,倚天镜阁赏石湖景,会是一番怎样的惬意呢?

天镜阁位于“半湖碧玉”的石湖景区之中,原为范成大之石湖别墅内诸多景点之一。据历史记载,近代画家余觉在年近七旬,发现了“天镜阁”遗址。重金买下后,取名“余庄”。他与夫人沈寿居在此,一个作画、一个刺绣,眼前的湖光山色尽收画卷绣作之中。上面的老房子上世纪初已毁,现在的,是根据遗址平面及图卷记载恢复的。

苏州车坊人邹小林,一直想在文化上“玩”出点价值来。机缘巧合,他相中了天镜阁这块风水宝地。租下之后,又费了很大功夫请人设计、构筑,现如今,这里是他广交友人的“清雅私处”。

前几天,我随朋友来到石湖。走到游船码头边,十多艘古色古香的画舫一字排开。泛舟湖上,悠然前行。很快到达天镜阁南码头,登岛上岸,一座三层八角形的重檐楼阁赫然就在眼前。天镜阁总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景点平面呈口字形,中间水池通过两边石涵洞与石湖湖面连通。在南北端各有一个码头,南部建有重檐楼阁,为天镜阁主景。北部有过厅三间。东、西两边有廊与阁相连,廊中部各有小轩一处。

天镜阁上,放眼望去,石湖景色尽收眼底。远处,湖水泛着银光,而岸边的杨柳随风摇曳,烟波桥、越城桥、行春桥的完美串联,这一切都太像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画卷了。

 

古井探秘

半年前,当天镜阁中心水池在清淤之时,工人在淤泥中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后来发现这是一口古井。水池底下为何再要挖井?这口井有啥历史渊源呢?

苏州考古研究所专家和文史专家现场察看后,确认这是一口比较罕见的古井。据专家称,这口老井内径在90厘米左右,深度达16米左右,四周井壁用瓦片一圈圈垒起来,只有井口用了少量青砖。瓦片有弧度,一圈圈垒起来,让瓦片上下咬合,利于井壁更加牢固。尽管如此,井壁还是出现部分凸起、凹陷的变形现象。

专家对此认为,这是经历过一段时间变迁的缘故。“结合井壁使用的砖瓦颜色、尺寸,这口井应该是明清时期的。”

至于为何挖这口井,经专家鉴定后初步推测,此井可能是古代的池塘水质净化系统之一,由于井水水质较好,挖井可净化整个水池的水质。同时,井水冬暖夏凉,接地气,有了池底水井,水池里养的鱼就不容易死亡。也有专家认为,这和迎接清代乾隆皇帝有关。这口古井的真实成因,专家表示将继续探究、挖掘,以作进一步的判断。

 

到阁中赏月、吃茶、看展、雅集

中秋月圆之时,在石湖赏一赏行春桥桥洞里串起的明月,听一听碧波轻柔的涛声入耳,品一品昆曲评弹的姑苏韵味,定是风雅极了。

步入天镜阁内,墨香、古韵扑面而来,墙上、橱柜里陈列着书画、玉石、核雕、紫砂作品,以及优质的陈年藏茶,这些都是主人所珍藏的“文玩”。邹小林为我们特地冲泡了一壶藏茶,颜色红而透亮,细细品味,略似普洱,口感尤为醇柔。

2013年9月,天镜阁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成立。11月,宋水官、宋梅英、胡小兰三位核雕大师工作室正式落户天镜阁。

主人说,他想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文化展示基地,为有文化实力的书画家、工艺师等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至今这里办过钱玉清书法展、宋水官核雕展等,他还打算请宜兴紫砂壶师傅带着自己的作品前来展览。接下来,天镜阁会面向广大市民及游客开放,今后人们只要坐上悠悠小船,就能上岛走一走、看一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