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诚信为基础夯实核心价值观(2)

 心明显 2014-06-11

  诚信价值观的多维结构分析

  从价值主体来看,诚信价值观的主体表现为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的多主体综合。诚信不仅指个体要求、企业准则和政府信念的综合,更是指由这些主体共同建构的社会诚信氛围。首先,诚信是个人主体的基本素质。古人尚且坚持以诚待人,以信立世,将诚信视为社会交往的准则,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更应将诚信视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不守诚信、弄虚作假者或可得逞于一时,但终究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其次,诚信是企业主体的经营准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对企业而言,诚信不仅是无形资产,也是有形资产;不仅意味着较好的信誉,更意味着更高的竞争优势。当今许多跨国大公司、知名企业之所以非常重视信誉,其原因盖出于此。三是诚信是政府主体的执政信念。荀子早就指出“诚”为“政事之本”,诚信为政,可以取信于民,从而政通人和。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不是依法执政,取信于民,而是自行其事,忽悠老百姓,政府诚信的缺失对党的领导和政府执政能力将产生致命的影响。

  从价值演进来看,诚信价值观的发展表现为市场规则、底线伦理到主流价值的多层次历史演变。在历史的长河中,诚信首先表现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彼此约定和相互认可形成的市场交易规则,其目标是寻求相互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对等,我们经常提及的“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市场约则就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其次,诚信也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认识和道德追求,成为社会公众和企业必须遵循的底线伦理和职业道德。诚信要求真心待人、诚实无欺,要求企业讲求信用、信守合同,这就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推己及人的底线伦理和职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职业道德。最后,诚信还在当今时代被纳入主流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诚信的价值回归和价值提升,一方面体现了诚信的普遍缺失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民族命运带来的严重影响,需要在全社会呼唤诚信价值的回归;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民间伦理规范向主流意识形态提升的客观必然规律:通过底线伦理的向上扬升而构建具有社会高度共识的价值体系,是构建市场经济秩序和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

  从价值呈现来看,诚信价值观的呈现形式表现为个体约束、人际约定和社会氛围的多维建构。首先,诚信是个体对自己的基本约束和规定,即希望通过个人的以诚立身,以信立世,获得基本的社会认可,这就使诚信成为人们立身济世的道德底线。其次,诚信也是一种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道德约定,即诚信是人与人交往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人际交往必须做到以诚为本,两不相欺,彼此公平。最后,诚信还是一种对社会氛围的要求,换言之,要通过人的个体约束和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交往来建立社会的诚信氛围。总之,从诚信作为个体约束,到彼此的道德约定,再到社会诚信氛围,原本的民间伦理规范和社会底线伦理逐渐纳入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既是民间伦理规范提升为主流价值观的逻辑路径,又凸显出诚信家族在当今社会价值谱系中的突出地位。

[责任编辑:邬庆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