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葉斑鳩菊

 TON NE 2014-06-13
[型態特徵]多年生直立小灌木,高可達2~3m,徑2~4cm,基部即分枝,單枝一般不分枝或上部多少分枝,嫩枝有明顯的皮孔,幼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後脫落。具葉柄,柄長約1~3.5cm,葉片倒卵形或闊倒卵形,披針形,葉緣呈疏鋸齒狀,有時近於全緣(開花枝),長4.5~12cm,寬3.0~8.0cm,基部漸狹成楔形。頂端鈍尖、鈍或具銳尖,上表面被粉狀短柔,成熟即光滑,背面無毛或沿中脈被疏毛,頭狀花序徑3~5mm,在莖枝頂組成繖房狀,花白色~淡粉白色,花序梗纖細,長3~5mm,被白色短柔毛。
[生境分布]中南部海邊、山坡地,農地、荒地及廢耕地偶見。部份栽培供藥。原產非洲。
[栽培要點]種子及扦插繁殖(為主)。扦插繁殖力極強,隨便插隨便長。
[採集加工]幾全年可採,鮮用或晒乾備用。
[化學成分]葉含sesquiterpene lactones: vernolide,vernodalol,Vernolide A。
[藥理作用]
1.防輻射傷肝作用:桃葉斑鳩菊的甲醇抽出物具有保護伽瑪射線(照射量4Gy)對實驗鼠(雄性Wistar albino rats)的傷肝實驗作用(200, 400 and 800mg/kg body weight連續口服4周,第5周照射實驗)。可降低實驗動物血清中的ALT與AST。
2.促胃酸分泌:桃葉斑鳩菊的水抽出物灌飼大白鼠胃腸道10 mg/ml,具有促胃酸分泌的作用,此作用可被ranitidine (5 mg/kg b.w.)或atropine (1.2 muMol/kg b.w.)緩解。
3.消脂與降膽固醇作用:桃葉斑鳩菊的水抽出物對streptozotocin誘發的糖尿病鼠的高血脂與高膽固醇症有清除作用。
4.保肝作用:桃葉斑鳩菊的水抽出物對acetaminophen誘發的肝毒性具有保護作用(降低肝炎生化指數)。
5.抗瘧原蟲作用:桃葉斑鳩菊葉的酒精抽出物體外實驗對瘧原蟲有滅殺作用(IC50 < 10 microg/ml)。石油醚的抽出物亦同樣有效。
6.抗乳癌細胞作用:桃葉斑鳩菊葉的水抽出物對癌細胞株(MCF-7 cells)有強力的抑制生長作用。
7.抗脂質過氧化與抗氧化作用:50隻雄性大白鼠(Wistar albino rats),隨機分為為5組各10隻的研究,歷時6個星期。一組對照組維持正常飲食,而另一組餵食含5%鐵樹的普通飼料。其它3組維持在正常飲食和5%鐵樹的普通飼料,並口服桃葉斑鳩菊有機溶媒抽出物(200mg /kg體重)為期1,5與6週。結果表明,丙二醛(脂質過氧化的指標)的含量與對照組比較,食用含5%鐵樹的實驗組有顯著升高(P <0.05)。而食用含桃葉斑鳩菊抽出物的組別則減少到不顯著(P >0.05)。本研究的結果表明,桃葉斑鳩菊的甲醇提取物可以減輕大白鼠結腸因鐵樹誘發的脂質過氧化作用。
8.抗乳癌作用:MCF-7乳癌細胞用不同濃度的桃葉斑鳩菊葉片抽出物,培養處理24~48小時,測定細胞活力,活的與死的細胞,利用台盼藍排斥試驗(trypan blue exclusion test)的數據表明,桃葉斑鳩菊葉片抽出物會降低乳癌細胞存活率(具濃度和時間依賴的方式)。
9.抗乳癌作用:桃葉斑鳩菊抽出物能抑制人類癌細胞(MCF-7和MDA-MB-231)的增殖,效果呈時間和劑量依賴性(MTT法分析)。對MCF-7細胞株是引起G1 / S期的細胞週期停止。
10.保肝作用:5組實驗大白鼠(Wistar albino rats)各給5種不同植物的萃取物(100mg/kg體重,土密樹,桃葉斑鳩菊,長柄菊,印度羅勒,指甲花),連續7天,再利用2-Acetylaminoflourene(0.5mmol/kg體重)誘發實驗大白鼠(Wistar albino rats)的肝臟損傷,24小時後,處死老鼠,並將其骨髓塗在玻片上用Giemsa染色,記錄核嗜多染紅細胞細胞(mPCEs),並測其血中ALP、GGT與組織病理學分析,結果表明,使用植物萃取物的大白鼠其mPCEs顯著減少,血中ALP、GGT含量並沒有多大差異,但對照組的ALP、GGT則有明顯增加(P < 0.05),據此可證明這些植物的葉子抽出物具有保肝作用。
11.抗氧化與抗高血糖作用:利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與FRAP分析法,桃葉斑鳩菊依不同溶媒的抗氧化活性依序是水提取物>甲醇提取物>氯仿萃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在口服葡萄糖耐受性試驗,以氯仿萃取物活性(降血糖)最強;連續服用14天後,以氯仿萃取物有最高的血液與血清血糖下降活性,用GC分析顯示此層有高含量的亞油酸(4.72%),α-亞麻酸(10.8%)和植醇(12.0%),以及其它化合物。
12.抗肥胖作用:桃葉斑鳩菊葉子的粉末餵食飲食誘發的肥胖實驗大白鼠連續4周,對照組使用抗肥胖藥物orlistat (5.14 mg/kg口服),實驗期及結束時,量測實驗動物的食量,體重,器官重量,總體脂肪量,一些肝、腦血清中脂質和胺基酸轉氨酶,血清葡萄糖。結果顯示餵食粉末的體重下降12.78%(實驗期)和38.51%(結束時),食量並無差異;總體脂肪比對照組orlistat還要下降28.04%(實驗期)和30.02% (結束時);此外血三酸甘油脂,血清與腦部總膽固醇含量向下調整15%(P< 0.05)。血清中的ALT下降41.35% 和27.13%,血清中的AST下降17.09%和43.21%。顯示桃葉斑鳩菊葉子除了可以減肥以外尚有保肝的作用。
13.抗亞砷酸鈉誘導的基因毒性和肝毒性:預先以桃葉斑鳩菊葉子水萃取物5mg/kg和10mg/kg給實驗大白鼠口服,可有效降低亞砷酸鈉誘發的多染色質紅血球微核(micronucleated 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 ,PCEs)的發生率及降低肝臟的GGT和ALP含一半含量。桃葉斑鳩菊葉子的成分可能是高效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結論認為桃葉斑鳩菊葉子可能可作為化療毒性的保護劑。
[醫學報導]
1.非洲烏甘達人民平時用來治療瘧疾的傳統草藥中,以桃葉斑鳩菊的使用頻率最高。
2.抗HIV和AIDS:桃葉斑鳩菊葉子水萃取物給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愛滋病病毒)患者連服用4周,利用CD4細胞計數器檢測發現數值明顯上升(與對照組比較),而且皮膚紅疹也改善,結論建議桃葉斑鳩菊葉子水萃取物可做為人類感染免疫缺陷病毒與愛滋病的輔助治療藥。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止癢。
[主治]肺炎,咽喉腫痛,咽乾喉癢,肝炎,胃腸炎,胃出血,痔瘡腫痛,風濕神經痛,跌打腫痛,腰骨痠痛,目赤眼痛,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者30~60g;或入散劑或絞汁蜜調服或搗汁含漱。外用:適量,洗淨,搗爛外敷或煎水洗或晒乾研末調敷或製成外用藥膏、面霜塗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症慎用。
[附方介紹]
1.痔瘡腫痛:苦葉樹鮮葉約2兩,水煎服。(葫蘆網.驗方組)
2.肝炎:苦葉樹葉5錢,水煎服。(葫蘆網.驗方組)
3.咽喉腫痛:苦葉樹葉、苦草(穿心蓮)各等份,甘草1/5,研成極細粉(150#以上),一次1~2gm,慢慢吞服。(葫蘆網.驗方組)
4.胃腸炎:桃葉斑鳩菊葉10gm,水煎服。(葫蘆網.驗方組)
5.胃出血:桃葉斑鳩菊葉粉3gm/次,一日數次。(葫蘆網.驗方組)
6.目赤眼痛:桃葉斑鳩菊葉粉,望江南葉,翼果決明葉各10gm,水煎服。(葫蘆網.驗方組)
7.高血糖症:桃葉斑鳩菊,枸杞葉,桑葉各適量,水煎服或當茶喝。(葫蘆網.驗方組)
[附註]
1.本品因農業的廢耕地增多,中南部的族群近年有大量增多的情形。(作者)
2.本品的中文名訂為「桃葉斑鳩菊」,好記又有意義,泛指本品的成熟葉子似山桃(扁桃)屬(amygdalus)的葉子。(作者)
3.本品的葉子很苦,外形像樹,故外國一般稱苦葉或苦葉樹。(作者)
4.本品的葉子雖苦,但回甘的口感很不錯,不會死苦,適合煮苦茶或微苦型的青草茶。(作者)
5.本品大約在近二十年來才開始出現國內,大都當青草藥栽種,也有自生於農田、果園附近,因為葉子很苦,農民都知道可以解毒消腫。(2008.作者)
6.尼日共和國的人民習慣以桃葉斑鳩菊的嫩葉當蔬菜吃,並當成治癌(尤其是乳癌)症的食療蔬菜。(作者)
7.本品常常有人誤認是美洲闊苞菊(Pluchea carolinensis)或艾納香(Blumea balsamifera)。(作者)
8.近年來網路很流行介紹食用本品的葉片,稱為南非葉,國內也有人賣,價格很貴。(作者)
[參考資料]
葫蘆中醫藥專業資訊網.驗方組
Pak J Biol Sci. 2013 Jul 1;16(13):642-6.
Pharmacol Pharm. 2013 Jan 1;4(1).
PLoS One. 2013 Oct 24;8(10):e78021.
J Toxicol. 2013;2013:272097.
BMC Vet Res. 2013 Sep 11;9:179.
Toxicol Ind Health. 2013 Sep 10.
Saudi J Biol Sci. 2012 Jul;19(3):385-92.
Pharmacognosy Res. 2013 Jul;5(3):207-11.
J Ethnopharmacol. 2013 Aug 26;149(1):111-6.
Asian Pac J Trop Biomed. 2012 Mar;2(3):181-4.
J Ethnopharmacol. 2013 Apr 19;146(3):681-723.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 2013;28(4):314-20.
J Radiat Res (Tokyo). 2008 Feb 5
J Ethnopharmacol. 2008 Feb 28;116(1):33-42. Epub 2007 Nov 1.
Fitoterapia. 2008 Feb;79(2):97-100. Epub 2007 Aug 9.
J Med Food. 2006 Winter;9(4):524-30.
Niger J Physiol Sci. 2005 Jun-Dec;20(1-2):39-42.
J Ethnopharmacol. 2006 Jun 15;106(1):117-20. Epub 2006 Feb 3.
J Ethnopharmacol. 2004 Jul;93(1):27-32.
Exp Biol Med (Maywood). 2004 Feb;229(2):16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