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身如琉璃, 内外明澈, 净无瑕秽……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有这么一种材质,西周滥觞,战国勃发,明清中兴,当代复华,悠悠走过了几千年岁月。做过礼器,做过饰品,日用器物里也不乏她的身影。可以洗尽铅华、朴实典雅,可以晶莹剔透、纯净无暇,也可以色彩斑斓、熠熠生辉,还可以造型前卫、尽显时尚……西人眼里,她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古人眼里,她位列五大名器之首。佛家眼里,她乃“七宝”之一。 也许你猜到了,她就是琉璃——中国玻璃的古名。琉璃,一个双声连绵词,两个相同的声母使这个词语念起来特别具有韵律美。琉璃,两个从玉之字,“显赫”的部首证明了她在古人心中的至高地位。仅凭读音和字形,已让人心生遐想。几千年的苍茫岁月之后,她依然年轻,年轻得不露岁月痕迹,年轻得让我们想一探究竟:她从何而来,经历过什么,魅力永驻的秘密是什么…… 肇始之争——自源或他源 自上世纪30 年代起,考古学家先后在新疆拜城地区(克孜尔古墓)、陕西周原、山东曲阜(鲁国墓)、河南淅川(楚墓)、江苏苏州(吴国王室窖藏)、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地发掘出大量釉砂或玻砂珠管。其中,新疆拜城地区(克孜尔古墓)的玻璃是我国境内出土的最早的玻璃,较中原地区早四五百年左右。 这些釉砂或玻砂珠管,系人工合成,呈半透明的蓝色、绿色,质地疏松且含颗粒。也就是说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玻璃,是石英砂在烧结温度不足的情况下未完全熔融形成的近玻璃态物质,是中国的“原始玻璃”。 无独有偶,西方考古学家在距今5000 年的古埃及墓中,也发现了大量类似材质的器物。在伊拉克阿斯马尔出土的此类材质残片,距今约4300 年。这种材质在西方考古界被称为费昂斯(Faience)。学术界一般认为费昂斯最早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6 或15 世纪的两河流域。经鉴定比较,新疆出土的琉璃与此类西方玻璃成分接近,不少人据此认为,中国古时的玻璃是从国外传来的,传播路径为古丝绸之路。 另一派则认为,出土的琉璃据成分可判别为“铅钡玻璃”,与西方生产的“钠钙玻璃”为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通过对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料珠和料管的分析,中国釉砂的历史可提前到西周中期,中国玻璃生产技术有着自己的渊源。北京玻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西周时期的玻璃从呈色、透明度、成分上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制成了精美的玻璃装饰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人们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黄色琉璃兽(汉代) 这样造型极简,风格朴拙的生肖冥器,汉之前墓葬中是鲜有出土的。直至汉代才开始流行用生肖冥器做陪葬的风俗,到宋代渐失。汉代出土常见的动物小雕像,其材质种类不乏玉、骨、水晶、玛瑙和炭精等,琉璃材质是少有的。 ——琉璃,自源?他源? 且不论自源说是否完美,细察起来,他源说却是有漏洞的。 首先,逻辑上值得商榷。两河流域的玻璃出现得最早,但是,最早的出现就是唯一的起源?其后的出现只能是最早起源的发展演变?甲骨文比东巴文出现得早,又同属意音文字体系,照此逻辑,甲骨文必是东巴文的“祖先”。事实上,两者不仅没有同源关系、传承关系,而且东巴文表现出的文字面貌比成体系的甲骨文更为“古老”。最早的出现就是唯一的起源——这几乎就是文明起源的一元论,而文明起源的多元论早就在华夏文明和其他文明得到了印证。 其次,证据上不足。虽然新疆出土的琉璃与西方生产的钠钙玻璃成分接近,但专家们对出土的西周琉璃进行的成分研究结果却表明西周琉璃均属铅钡玻璃,且未见西化风格的形体。新疆可能由于地缘关系受到了西方钠钙玻璃的影响,但不代表中原地区亦曾受其影响,考古发现并不能提供一条由新疆通往中原的传播之路,所谓的古丝绸之路没有被钠钙玻璃的出土一路点缀。战国经典的琉璃器型 “蜻蜓眼”,虽说来自域外,但在中国琉璃的“源”——西周未见出现,战国出土的钠钙玻璃类蜻蜓眼也只是凤毛麟角,这些只能说明中国琉璃在发展之“流”中受到了西方玻璃的影响。 独特绚丽的中国紫 兵马俑出土时,身上的彩绘出现了紫色。这紫色曾让众人震惊,其来源也让专家迷惘。其实,这紫色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上推到西周时期,中国就开始制造紫色琉璃。汶川就曾经出土过紫色琉璃。另外,近年在甘肃省马家塬出土的西戎贵族幕中也发现了大量的紫色琉璃珠。马家塬墓年代大致在战国晚期,墓中紫色和绿色琉璃珠数量巨大,甚至陪葬用的马车也用琉璃装饰,可见当时西戎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琉璃制作工艺。西北地区和川藏地区自古就有频繁的贸易、技术交流,虽然不知道巴蜀文明还是西戎谁先出现琉璃制造技术、谁把工艺传给了谁,但是,两地西周琉璃的出土让我们见识了中国紫的绚丽。 中国紫的数量虽然相对蓝、绿和白色琉璃来说要少,但紫色琉璃是中国琉璃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紫的至色原理是由于硅酸铜钡,硅酸铜钡呈紫蓝色。若加热到1100 度即变为蓝色——中国蓝。中国蓝、中国紫和埃及蓝都是完全不存在于自然界的,是完完全全的人工合成材料,这在当时甚至到后世工业社会出现之前,都可以算作“高科技”产品。 嵌玛瑙琉璃圆盾形铜饰(汉代) 汉代沿袭战国的镶嵌工艺技法,在金属器物上镶嵌琉璃等异质材料,造型精美独特,纹饰细腻丰富,颇具云南滇文化风格。 蜻蜓眼的秘密 如上所述, “蜻蜓眼”是战国经典的琉璃器型,也是我国古琉璃中最经典的类型之一,结合“缠芯法”与“镶嵌法”制成。多见蓝、绿、白色玻璃胎,表面嵌黄、白、蓝色相间的多层圆环眼饰,形似蜻蜓的复眼,由此得名“蜻蜓眼”。追根溯源,此“眼”大有来历。 据专家考证,蜻蜓眼的起源是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文化和米索不达米亚文化的结合。古埃及文明的“眼”文化是以荷鲁斯之眼(Eye of Horus) 为中心。荷鲁斯,天空之神,是一位鹰头人身的神衹,亦是埃及王权的庇佑者。传说中,荷鲁斯是欧西里斯神(Osiris)与伊西斯神 (Isis) 的儿子。埃及人赞颂荷鲁斯的勇敢,荷鲁斯之眼就成为辨别善恶、捍卫健康与幸福的护身符。它拥有无限神力,能驱走恶魔,带来平安。这种护身符在古埃及十分流行,是神庙与墓室里壁画上十分常见的题材。 在荷鲁斯之眼的庇护下,妖魔鬼怪、牛鬼蛇神不敢近身,这种具备“辟邪”作用的护身符在当时自然会受到埃及以外民众的青睐,包括中国。据考,蜻蜓眼珠大约公元前5 世纪左右传至中国,正值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从曾侯乙(生于公元前475 - 卒于前433 年)墓出土的两百多颗蜻蜓眼证明了当时贵族对此眼的喜爱,而此眼在华夏大地的风靡也可略见一斑。活着的时候,蜻蜓眼是显示身份、权力的必要装饰,不仅挂在身上,还镶嵌在其他器物上。去世以后,蜻蜓眼也是重要的冥器。 无锡鸿山墓可能是已经探明的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墓穴中最早一个同时出现西亚琉璃蜻蜓眼和国产蜻蜓眼的墓穴,证明了在战国早期公元前470 年左右,中国已有技术制造琉璃蜻蜓眼。从出土的蜻蜓眼情况来看,形状有圆珠、椭圆珠、管状、圆片形、单锥形、双锥型、柿蒂状、半球形、弯月形、方糖形等。纹饰方面,不仅有平眼、凸眼、角锥眼、乳丁眼的区别,还有同心圆、离心圆、橄榄眼的区别,单层眼、多层眼、复眼的区别,三星纹、四星纹、六星纹、七星纹的区别,排列有对称、错开两种。辅助纹饰有柿蒂纹、三角纹、闪电纹、蝌蚪纹、绞索纹、平行线、泼墨纹、卷蛇S 纹、太阳纹、实线菱形、点状菱形、点线叠合等。 富于创造力的战国工匠将蜻蜓眼工艺演化到了极致,孕育出独特的中国风格。有学者认为,最具中国美术特色的蜻蜓眼图案是卷蛇S 纹。它将春秋时期流行的蟠螭纹与蜻蜓眼结合,与国外的蜻蜓眼相比独树一帜。战国时期出土的琉璃蛇纹珠,不但表现了南越的蛇图腾文化,也结合了西亚的辟邪“眼”文化,实乃中西文化结合的一个完美范例,展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淡蓝色琉璃杯 (唐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大量西亚钠钙玻璃所制成的生活用具传入中国,中国琉璃由原来所流行铅钡玻璃,逐渐转变成含钡成分较低的高铅玻璃。此时,除模铸技法外,亦开始出现吹制技术,中国琉璃的应用,从饰品滥觞期转入实用器期。 从唐代佛教塔基及墓葬中大量出土的小件吹制瓶、碗、钵等来看,唐代琉璃不仅以制作生活用具为主,亦可肯定琉璃吹制技法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此时的琉璃器体变得更为薄透,在传统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西亚风情,同时也出现佛教专用的琉璃器物。 仿玉似玉而非玉 中国早期琉璃不透明或者半透明,究其原因,几乎国内所有的研究报告都认为是古人仿玉所致。其实,西周作为中国琉璃的滥觞期,以当时的工艺、条件而论,做出不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琉璃,难度恐怕较透明的低吧!不过,琉璃的制作曾经仿玉也确是事实。且不说琉璃二字所从的“玉”字,也不论文献上关于古人赞叹琉璃如何似玉的记载,先去看看战汉时期出土的琉璃吧! 殷商时期,祭祀和战争就是国家大事。一说到祭祀,礼器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了。但是,玉的产量是有限的,各地的玉石资源也是不均衡的。用玉来制作礼器,尤其是玉璧这样大块的礼器,久而久之,无疑会成为一种负担。 这个时候,半透乳状的琉璃材质出现了。其温润有加的特性使得她简直就是玉的孪生姐妹,用来仿玉制作礼器是再合适不过了。出土的情况证明了这点,大量的琉璃壁从各地的墓地中出土:湖南、广东、江苏、安徽、广西、陕西、重庆、福建、山东……其中,楚地出土的琉璃璧最多,楚国周边的琉璃璧,也有可能是从楚国流传过去的。琉璃璧可谓是楚国的“特产”,因楚地玉石资源匮乏,故以琉璃生产来弥补玉石资源的不足。战汉时期以玻璃工艺制作的礼器或者饰品的器形功用,均与玉器一致。 及至明代,琉璃仿玉的命运还未被完全改写。明代称琉璃为“药玉”,因疆域内玉材匮乏,故而药玉替代真玉进入了舆服制度。那时的百官朝服,三品以上可佩真玉,四品以下则佩药玉。 到了清代,“琉璃”一词的词义发生了转移,专指以低温烧制的釉陶砖瓦件。古琉璃不仅正式更名为“玻璃”,也摆脱了“仿玉”情结,绽放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形成了战汉时期之后的又一个辉煌,其中以康雍乾三朝最为鼎盛。当时华美的宫廷琉璃器足以媲美西方同时期的玻璃艺术品。 自康熙朝,设立了宫廷玻璃厂,引进西方的玻璃工艺与人才,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高级艺术玻璃,使国内琉璃制造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至乾隆朝,玻璃工艺有点彩、洒金、搅胎、雕刻、磨花、描彩、描金、戗金等,而玻璃套料、金星、画珐琅等技术更是无可匹敌。其中,“套料”艺术是清代的创新,形式及装饰已有多种风貌,其格调越趋精致华美。这个时期的宫廷玻璃艺术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以西方的技术搭配中国传统造型、色调处理,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 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琉璃朝珠背云 清代 长:4.3 厘米; 宽:4.8 厘米; 厚:0.9 厘米 涅槃重生 有人说,中国琉璃,有过悠久的历史,有过灿烂的辉煌,而后,是长长的沉寂。看着西方玻璃在商场、拍卖场上的杰出表现,中国琉璃似乎真的沉寂了、陨落了。其实,不是沉寂,更不是陨落。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就像佛教徒的修炼一样,中国当代的琉璃艺术家们选择了宁静淡泊,选择了厚积薄发。他们要修得艺术之菩提,他们要那“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境界。当他们选择了“琉璃”二字,那蕴涵高雅、美丽脱俗、流光溢彩的神韵,那绵延悠长、传承有序、辉煌灿烂的历史,注定了这将是一段凤凰涅槃的故事…… 以人造水晶为原料,以脱蜡精铸法制造……中国当代琉璃一亮相,便惊艳于国际艺坛。精雕的模版只使用一次,蜡模一模一件,使得“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琉璃”。 琉璃从酝酿、创意、设计、雕刻、燃烧、雕琢….. 几十步的工序创作,稍有疏忽便会造成失败或瑕疵。这样的精巧繁杂,难以用言语表达。中国琉璃的成功,不仅仅是琉璃技法的成功,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成功。琉璃之光折射出的,有悠远文明的霞光,有创作者的情思,还有琉璃本真的神韵、驿动。琉璃,用自己的方式,对接着古老和现代,演绎着艺术的时尚。用灵动和变化,拒绝机械化的复制,回应着创作者的激情。 再次静诵《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惟愿中国琉璃不负众望,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到那澈彻、纯净的琉璃光,感受到琉璃的那种精神、那种境界…… 双龙戏珠琉璃手镯 清代 长:8.7 厘米; 宽:8.3 厘米; 厚:0.9 厘米 绿色琉璃串珠 清代 共33 颗琉璃珠组成,周长22.5 厘米 |
|
来自: Jennyluo777 > 《手串,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