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白塔”散记(上)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6-18

京城图记

京城“白塔”散记(上)

郑晓英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18日   12 版)
董化斌画

    北京城历史上建了不少白塔。例如:大觉寺的性音和尚塔、潭柘寺的舍利塔、玉泉山的妙高塔、黄寺塔院清净化城的白塔、坐落在西三环中国画研究院内的白塔庵白塔……北京的“白塔”,是一种覆钵状的佛塔,因塔的颜色通体洁白,而被人们形象地尊称为“白塔”。在京城众多白塔中,最为著名的有两座:一座在北海公园琼华岛山顶,人们称之为“北海白塔”;一座在阜成门内“妙应寺”,人们叫做“白塔寺白塔”。这是北京城历史上体量最大的两座白塔。

    “北海白塔”建于清顺治年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名为“永安寺白塔”,是永安寺的一部分。“北海白塔”是先有“白塔”,后有“永安寺”。“永安寺”建在琼华岛南坡中轴线上,原寺名叫“白塔寺”,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才改称“永安寺”。现在永安寺院内还立有清高宗乾隆皇帝(公元1735年—1795年在位)御制的《白塔山总记》和《白塔山四面记》碑刻。在琼华岛东坡半山腰上,立有两通东西并列、大小形状相同、螭(音:chi,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首龟蚨(音:fu,脚背)的石碑:东面的一通为“建塔诸臣恭记碑”,是顺治皇帝让大臣们树立的;西面的一通为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立的“重修白塔记事碑”。顺治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建塔诸臣恭记碑”上,由大臣们用汉、蒙、满三种文字镌刻着建筑“白塔”由来和目的:“皇上仁孝性成,天从太平之祖也。亲政以来,拳拳以爱养斯民为念……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作为皇家园林,明朝时北海中并无藏式喇嘛塔。顺治皇帝是根据西藏喇嘛诺木汗的建议,修建了这座藏式“白塔”。“诺木汗”就是塔尔寺的第一世巴珠活佛曲结金巴嘉措。

    因为琼华岛上建起了藏式喇嘛佛塔——“白塔”,山名也改称为“白塔山”了。琼华岛上立有石碑记载了“北海白塔”的历史经历:“白塔,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塔高35.90米。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及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均因地震裂缝而重修过。嗣后历年都进行过修葺,1964年进行过加固大修,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塔上‘十三天’被震毁,1977年修复,2005年对白塔及琼华岛古建筑群进行了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塔前的善因殿是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添建的,亭为重檐,上层圆顶简瓦、板瓦、宝顶均为铜质鎏金。下层方檐为琉璃制品,墙面用455块塑有佛像的琉璃砖镶砌而成,南面为铜制的四扇隔扇门,里面曾供奉‘大成德金刚神像’一尊。白塔建成后曾在塔后设有高大的‘五虎杆’和铜铁质信炮,驻过亲兵”。所谓“五虎杆”,是悬挂五色旗子和信号灯的旗杆;因此,又称“五虎号杆”。“信炮”就是鸣放信号的“信号炮”。关于“五虎杆”“信炮”和驻守“亲兵”,清高宗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的石碑《白塔山四面记·南面记》上说:“是塔后列刹竿五,或谓之转梵经或谓之资瞭远。其下为藏信炮之所,八旗军校轮流守之。盖国初始定燕京,设以防急变者。雍正年间復申明其令,载在史策,其发信炮金牌则藏之大內,予因思之比及藉此守其失守已发矣。然而靓此知懼凛”。实际上白塔是起警诫、警示作用的。美丽的“白塔”,也是庄严的“白塔”。

    “北海白塔”造型十分精美,是北海公园主要景观。北海公园地处北京城中心,原来是皇家园林,一般百姓不能随意出入内。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北海》画册上介绍说:在距今千余年前的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北京被称作幽州。“北海”是地处幽州城北部平原的一片天然湖泊。辽代(公元907年—1125年),幽州城成为陪都,辽帝将今“北海”一带辟为游幸之地,称为“瑶屿”。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对辽代“瑶屿”的进行了扩建,建设成了规模宏大的太宁宫;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闻名遐迩的“燕京八景”中的“琼岛春阴”,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成为皇城禁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正式迁都北京,将京城的“北海”和“中海”“南海”统一称“西苑”,形成“三海”的格局。作为明朝皇帝游览休憩的主要场所,一些祭祀活动也在此举行。《燕都丛考》上记载,清代每逢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还会在白塔山举行“白塔燃灯”的祈福仪式。“届时自琼花岛山下燃灯至山顶,灯光罗列,恍如星斗”,颇具京城“皇城文化”的特色。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乾隆皇帝(公元1735年—1796年在位)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现在北海公园的规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后,1925年“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海公园修葺一新。京城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皇家御园,成为劳动人民休息、活动的重要场所。“北海白塔”也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抒发爱祖国、爱人民崇高情感的标志。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中国第一部少年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在“北海公园”,以“北海白塔”为背景拍摄的。影片讲述了“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的少年儿童生活、成长的故事。同学们共同进步、团结友爱,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新中国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美好。“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漂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这首由刘炽先生作曲、乔羽先生作词,北京少年广播合唱团和长春红领巾合唱团演唱的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唱遍了祖国大地。至今,人们每天都可以在“北海公园”里听到游客放声高唱这首动人的歌曲。“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漂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这部影片荣获了“中国第二次(1954-1979)儿童文艺奖”故事片一等奖。那美丽的歌曲和美丽的“北海白塔”,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像“美丽的花朵”一样,在祖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

    现在,如果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登上琼华岛,站在“北海白塔”前,沿着“北海白塔”中轴线向南望去——掩映着波光粼粼的蓝色水面和大片大片浓荫绿树,银灰色的“国家大剧院”在灿烂的阳光下闪闪发亮,与金黄色的皇家园林建筑交相辉映。一座崭新的北京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同时也呈现出京城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董化斌画 郑晓英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