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普通话和满清满洲话没有关系

 木立 2014-06-18

其实说满式汉语是现代普通话的前身,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主要起源于四种观点:


1 普通话中的zh,ch,sh,r音来源于满语的语音;
2 “普通话”一词对应的英文词Mandarin,有满清官员的意思,是中文“满大人”的音译;
3 普通话中的“儿化音”是满人的满语口音造成的;
4 入声和尖团音的消失。


实际上,这四个观点都是错的,因为:


1 普通话中的zh,ch,sh,r音是汉语自身发展的产物,和满语语音根本毫无关系,普通话中的zh、ch、sh是由古字母“知彻澄、章昌船书禅、庄初崇 山”这12个声母逐渐演变合流而来的,而卷舌音r声母,则来源于古日母字nz,(日),而满语中没有zh,ch,sh音,只有J, C, ?(对应普通话的zh, ch, sh)而且它本身不是翘舌(因为它们可以接i音),满语中的r是大舌音,也和普语的r完全不同。不过满语在入关后发生了音变,传说受汉语影响反倒是把 JI, CI等给弱化了。所以普通话中的zh, ch, sh, r根本就不是来源于满语语音。


2 普通话的英文Mandarin,有满清官员的意“Mandarin”是中文“满大人”的音译”,这是个可笑的错误,英国人称呼中国的官为 Mandarin,该词来源于印度梵文曼怛罗,经由马来文与葡萄牙文,辗转传入英文。英文中用Mandarin(曼达林)一词来表示中国官僚,源自于葡萄 牙语中的mandarim(早期拼写mandarin)。早在皮莱资使团被囚禁后,被囚葡国人写下的信札中,葡萄牙语中就已广泛使用Mandarim一 词。(这些信札是葡萄牙关于中国最早的报道之一,可能成书于1524年)。在Castanheda的《Histó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pelos portugueses》中,16世纪末经澳门进入中国大陆的利玛窦也在葡萄牙人中推广使用了该词。明朝1617年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次出现 “Mandarin”(拉丁文:Mandarinos)这个词, 从而证实Mandarin(曼达林、中国官僚、官话)和满洲人毫无关系,更不是“满大人”的意思。


3 普通话中的“儿化音”是满人的满语口音造成的,儿化音具体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早的儿化音可追溯到宋明时期,一些古典名著和古代民间小说,都有过儿化音的 描写,并且杭州,江浙一代的方言里,也带有很多“儿化音”这说明普通话中的“儿化音”根本就不是什么所谓的“满语口音”,而是汉语自身发展的产物。


4 入声和尖团音的消失。这是貌似最言之凿凿的观点,也是一些人认为“满式汉语是现代普通话的前身”最主要的证据之一,但其实入声的消失,只是北方汉语自身发 展的所致,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并不是因为什么“满语口音式汉语”。认为满族人学不好汉语而使入声消亡有一大逻辑矛盾,这就是在北方汉语方言区(晋语除 外)中入声皆已消失,怎么能想象满族的贵族们去劝说陕甘高原、云贵山区以及中原的穷乡僻壤的人们放弃入声发音的。更何况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均为闭音节语言, 音节结尾不乏p,t,k等辅音,对于说这些语言的人来说,入声是最好学的,平上去三个声调反而更难学,怎么可能导致入声消失。所以说肯定不是“北方方言中 入声的消失是在满族的影响下发生的”这样,入声的消失是在汉族人自己发展自己的语言中逐渐实现的。为此需要从头说起,北方方言中除了元音外,只有两个辅音 n, N(在拼音方案中以ng表示)可能处于一个音节的结尾,而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中音节多可以用辅音结尾,例如英语中的dog , bit之类。不过在古汉语中,曾有过以 n, N, m, k, t, p 结尾读音的字。按记载,以 k, t, p 结尾读音的字的发音相当短促,这是必然的,否则就可会被误听成两个音,这就是入声。随着语言的演变,入声的这三个辅音,可能短促到只出现一个口型,并不真 正发音,进一步还可能只是发音短促而已,不再体现三个不同的辅音的存在了。在唐代编写的韵书中, 入声分三十多韵,k, t, p 结尾的字被分别列于不同的韵部, 宋代编的平水韵中,入声压缩为十九韵,k, t, p 结尾的字仍被分在不同韵。m 属鼻音,以此结尾的字分别被列入平上去诸声部一些韵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