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驱风大师”,创建了中医脑病新理论,形成中风病防治体系,开创全国中医院系统脑外科手术的先河,学术影响辐射全国——) 刘茂才自幼家境贫寒,加之体弱多病,受疾病折磨,励志学医。195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1963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被选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至今已工作50多年。 几十年的临床生涯中,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必须“见彼之痛,若己有之”,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想病人之所想,想尽一切办法为患者解除痛苦。正如一些患者所说,“找刘教授诊病,我们放心”,“他就是我们的白求恩式好大夫”。1990年12月,刘茂才被广东省卫生厅授予“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称号。 医术:驱风大师 妙手回春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急危重症,刘茂才认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机理为“痰瘀贯穿其中,腑实是常候”,治疗主张“早期宜涤痰祛瘀,通腑醒神”,在临床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 2010年,一位壮年男子出现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基底节出血量48ml),发病时意识不清,左侧肢体无力,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就此倒塌,家人自然不能接受,找到了刘茂才治疗。他认为患者出血量大,予手术清除血肿,术后以清热平肝、涤痰祛瘀、通腑醒神为法的中药汤剂、中成药针剂等综合救治方法,最终病人清醒,后期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法,整体调节,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生活能够自理。 2003年,一位80岁高龄的许姓老人,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1天到外院治疗,急性脑梗塞(左侧基底节区)诊断明确,治疗两周后仍遗留右侧肢体乏力,行走、持物困难,言语不利的症状,基本生活不能自理,后转诊至广东省中医院。刘茂才仔细查看病人后,认为中风急性期过后主要以“本虚”为主,兼以“标实”,“本虚”乃为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致脑脉失养、肢体功能活动障碍。他采用活血兼补益肝肾的方法,给予中药汤剂、针剂和针灸治疗,经过1个月的精心治疗,成功地令患者独立行走,可完成洗漱、吃饭等日常活动。 医派:学术引领 夯实专科 1979年,进修后的刘茂才主持成立了广东省中医院的脑病专科,主攻方向为中风病等脑病。最初,这个脑病专科只有刘茂才一个医生,每到开门诊的时候,他就会邀请理疗科的一个医生帮忙。 学习了神经科知识的刘茂才,并没有丢掉中医的根本,而是“西为中用”,他利用西医的知识诊断疾病,辅助治疗,同时将中医药理论积极运用到临床上。坚持辨证施治原则治疗中风病,主张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原来只有几张病床的脑病专科开始进入发展的阶段,不但开设了独立病区,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的医学水平,1995年成立了颅脑外科,开创了全国中医院系统脑外科手术的先河。 目前刘茂才仍是脑病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带领同仁们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该科已经成为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脑病各种特色专科门诊10多个、病区7个、300多张病床,已经成为全国中医脑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基地。 医理:创建理论 完善体系 运用中医学的知识治疗脑病,首先要突破中医的心脑之争。当然中医也有“脑主心门”的说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门”和“心主神门”两派一直有争论。 进修过西医神经学科的知识后,刘茂才认为,“脑主神门”的说法和现代医学更能够融会贯通,所以他就和其他医生一起,力争把中医“脑主神门”的理论完整化、系统化,根据临床多年经验,把“脑为元神之府”的学说更好完善。 用脑病学说替代传统的“以心代脑”论,对临床的帮助很大。比如中风病的治疗,就采用辨证施治原则,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瘀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瘀、痰瘀同治,通腑醒神,急性期后则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取得很好效果。 为了造福更多的脑病患者,刘茂才根据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研制出了13种脑病的院内制剂,如益脑脉口服液(胶囊)、益脑康口服液(胶囊)、通腑醒神胶囊(颗粒)等,已全部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协作单位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十五攻关研究期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部批准,在全国15家协作单位推广应用,使用人群达4000多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