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社科院为何没有实行院士制

 芥舟 2014-06-21

 

中国社科院为何没有实行院士制

(漫画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近日,颇受舆论关注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落幕了。这次大会的重要议题是,两院分别表决通过各自的院士章程修订案,修改关于院士候选人提名办法、增选程序以及完善院士退休、退出机制。


这次院士制度改革,中央早有定调,就是突出学术导向,减少行政化、功利化干扰因素。这也正是公众对院士制度改革的期待。从修订案相关内容可看到,两院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提到这次院士大会,是因为想起另外一个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两院开大会,固然没中国社科院什么事,但看到院士大会开得热火朝天,不免让人想起国内这个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两院开的是院士大会,可要是社科院开大会,却只能叫学部委员大会了。这是因为,至今为止中国社会科学院尚未实行院士制,而一直沿用学部委员这个称号。


国内文、理、工三大科研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仅人文社科领域没有实行院士制,这让人很不是滋味。没错,以往一直有人把学部委员等同于院士,或者看作“准院士”,当下还有些人把所谓资深教授等同于学部委员,进而和院士划等号。但这都是阿Q式的做法。学部委员不等于院士,这是非常明确的事实。否则,为何社科院不直接采取“院士”称号?又或者,两院为何不继续沿用学部委员称号?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但在这之前,国内就已存在院士制度。1948年,国民党政府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评选出首届81位院士,标志着院士制度在国内正式落地。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研院院士在大陆只评选了一届,其后便机构迁移、人员流散。中科院建立后,一开始就没有采取院士制度,而是于1955年设立学部以及学部委员。从当时情况看,学部委员本身是一种职务而非学术荣誉称号。


中国社科院成立于1977年,前身是中科院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不过,社科院组建学部、推选学部委员,却又是2006年的事情了。这时候,社科院学部委员才真正成为一个学术荣誉称号。而早在此前的1993年,由于筹备成立中国工程院,中科院学部委员已改称院士,完成了院士制的转型。


社科院实行学部委员制,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这个现实的原因,就是国内一直以来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体制思维。1949年以后,部分人文社会学科被取缔、相关研究进程被中断的老黄历不提,直至今天,人文社会科学仍未获得应有重视,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仅举一例,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加起来有1545人(不含外籍院士),而社科院学部委员仅有57名,加上离退休的荣誉学部委员也仅有190人,这一数字后面还应加括号备注“含已故”。要知道,1955年中科院公布首批学部委员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就有61人。如果有耐心去梳理这份名单的人员年龄、专业,当可看到这支队伍的更多实情,总之就两个字:寒碜。


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也该采取院士制度。唯如此,才能彰显对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视,以及对该领域专家学者的尊重。当然,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发挥其积极作用。


这些年来,也有不少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有所争论。赞成的理由自不必多说,反对者所持理由却颇有些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人觉得,人文学科的科学含量很低,其学术成果难以衡量;还有人认为,国内人文社科学者水平差,基本没有什么学术创新,不评也罢。前一种说法是出于对人文社科的无知;后一种说辞涉及应然和实然的层面。对此,我认为社科院设立院士制是一种必要,至于国内人文社科现状堪忧,那是另外的问题。何况,正如上述,社科院至今未设立院士制,也限制了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正常发展。


目前,可以说是对社科院学部委员制进行改革的较好时机。一是国内社会对人文社科领域越来越重视,人们普遍意识到,国家强大不仅需要发展科技,还应有人文精神的提升;二是,建设文化强国,重视人文社科乃题中应有之义;三是,针对学术机构改革,应减少行政干预,突出学术导向,已成为社会共识。就此可以说,启动对社科院的机制改革,正当其时。


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部委员制,不仅容易被误读,而且不利于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对话。社科院实行院士制,与中科院、工程院一起形成“三院”鼎立格局,这将成为国内最高学术机构建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