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庆宫位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添建大殿1座并游廊、抱厦,嘉庆六年(1801)继续扩建,光绪十六年(1890)和二十三年(1897)加以修缮。毓庆宫是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建筑群,前后共四进。正门前星门,门内为第一进院落,有值房3座,西墙开阳曜门与斋宫相通。过院北祥旭门为第二进院落,正殿惇本殿,东西配殿各3间。第三进院东西两侧各有围房20间,直抵第四进院,正殿即毓庆宫,建筑为工字殿。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明间接穿廊与后殿相通。穿廊面阔1间,进深3间,东西两侧均为槛窗。后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与穿堂相通,廊檐安小板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均为槛窗。后殿室内明间悬匾曰“继德堂”,西次间为毓庆宫之藏书室,嘉庆皇帝赐名“宛委别藏”,东山墙接悬山顶耳房1间与东围房相通。东耳房内悬嘉庆皇帝御笔匾曰“味余书室”,其东侧围房内“知不足斋”匾亦为嘉庆皇帝御笔。毓庆宫内装修极为考究,尤其是后殿内以隔断分成小室数间,其门或真或假,构思精妙,素有“小迷宫”之称。最后一进院内有后罩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悬山顶,前檐出廊,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东西两侧有耳房,与东西庑房转角相接。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12岁到17岁间一直居于此宫。嘉庆皇帝5岁时曾与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此宫,后迁往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即位后又迁回毓庆宫。同治、光绪两朝,此宫均作为皇帝读书处,光绪皇帝曾在此居住。
北斗回枢,紫气迎祥双阙晓;
东风入律,彤云献瑞五门春。
——乾隆题毓庆宫
【月华门】
月华门在乾清宫院内西庑,其南为内奏事处,文武官员有事奏见皇帝,都要通过内奏事处。
瑞启日中,霞映龙墀晴色迥;
春来天上,烟融凤阙曙光高。
——乾隆题月华门
【养心殿】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米,进深3间,通进深12米。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米,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汲古得修绠;
守道无异营。
——康熙题养心殿东暖阁
诸恶不忍作;
众善必乐为。
——雍正题养心殿东暖阁
保泰常钦若;
调元益懋哉。
——乾隆题养心殿东暖阁
太和道共养;
纯嘏性弥敦。
——乾隆题养心殿东暖阁
忧其所可恃;
惧其所可矜。
——佚名题养心殿东暖阁
仲尼不为己甚者;
惟帝若是其难之。
——佚名题养心殿东暖阁
三岛春深云气暖;
九霄地迥月明多。
——佚名题养心殿西门
凤阁晓霞红散绮;
龙池春水绿生波。
——佚名题养心殿
旭日射铜龙,上阳春晓;
和风翔玉燕,中禁花浓。
——乾隆题养心殿
广乐奏钧天,万国衣冠同瞻旭日;
阳春回大地,四时橐籥首协温风。
——乾隆题养心殿
雉尾云移,看玉烛光中,星扶华盖;
螭头香动,听金铃声里,风展春旗。
——乾隆题养心殿
【三希堂】
三希堂,在养心殿西暖阁南侧有一间房子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绚的《伯远帖》。乾隆将此三件希世珍宝藏此,故名。
深心托毫素;
怀抱观古今。
——乾隆题三希堂
玉堂迎燕喜;
金谷振麟祥。
——佚名题三希堂
梅报平安信;
鸟传如意春。
——佚名题三希堂
情将物外适;
道与古人期。
——佚名题三希堂
无不可过去之事;
有自然相知之人。
——佚名题三希堂
书圃礼园无斁好;
瓯香研净有余清。
——佚名题三希堂
共欣穹宇中秋月;
都作增龄海宝筹。
——佚名题三希堂
修身先谨懔幽独;
读书在培养才源。
——佚名题三希堂
【弘德殿】
弘德殿为乾清宫之西小殿,始建于明代,初名雍肃殿,明万历十四年(1586)改今名。殿南向,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明间辟门,两次间为槛窗。前接抱厦3间。殿中悬挂匾曰“奉三无私”,南向设御座。后室3间,有匾曰“太古心殿”,后东室匾曰“怀永图”,皆为乾隆皇帝御笔。明代殿前有斜廊,清代改为砖墙,自成一院。东侧有小门一道,以通内外,西侧为凤彩门,是正宫通向西路的安全出口,明代已有,门之建制与昭仁殿东侧之龙光门相同。清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延烧弘德殿,次年重建。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三年(1897)重修。弘德殿在明代为召见臣工之处,清代则为皇帝办理政务及读书之处。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开日讲祭告先师孔子于弘德殿。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弘德殿命讲官进讲四书五经,并与讲官论及吏治之道,亦或吟诗作赋。同治年间,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皇帝在弘德殿入学读书,惠亲王绵愉专司弘德殿皇帝读书事,祁寯藻、翁同龢授读,时有弘德殿书房之称。
九畴勤省岁;
万宝协书云。
——乾隆题弘德殿
云霞纷绮丽;
文物共葳蕤。
——乾隆题弘德殿
心爽天宇豁;
情欣理境融。
——乾隆题弘德殿
得句因新意;
耽书是宿缘。
——乾隆题弘德殿
墨汁润分瑶草绿;
篆文清带笔花香。
——乾隆题弘德殿
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
——雍正题弘德殿
二典三谟,法尧舜之道;
五风十雨,协天地之心。
——乾隆题弘德殿
二典三谟:指《尚书》中《尧典》、《舜典》及《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昭仁殿】
昭仁殿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再西有匾曰“五经萃室”。乾隆九年(1744),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乾隆四十年(1775),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之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同月,嘉庆皇帝命重辑《天禄琳琅续编》,于次年完成。嘉庆二年(1798)昭仁殿重建,收贮《天禄琳琅续编》659部,12,258册。“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琼枝春意足;
缥帙古香多。
——乾隆题昭仁殿
风奏南薰调玉轸;
霞悬东壁灿瑶图。
——乾隆题昭仁殿
南薰:《南风》歌,传为虞舜所作。
有秋历览登三辅;
旰食惟期协九经。
——乾隆题昭仁殿
亦曰钦哉贯谟典;
允惟难矣作君师。
——乾隆题昭仁殿
独喜惜阴澄静照;
更因稽古契遐心。
——乾隆题昭仁殿
九天淑景凝新旭;
三殿晴光接彩霞。
——佚名题昭仁殿
【交泰殿】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八年(1669)重修,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恒久咸和,迓天休而滋至;
关睢麟趾,主王化之始基。
——乾隆题交泰殿
宝瑟和瑶琴,百子池边春满;
金柯连玉叶,万年枝上云多。
——乾隆题交泰殿
【坤宁宫】
坤宁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正德九年(1514)、万历二十四年(1596)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重修,十二年(1655)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重修。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其中宫的地位并未改变。康熙四年(1665)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斯干咏松竹;
天保颂升恒。
——乾隆题坤宁宫
功德庄严耀宝月;
薰闻安乐引祥凤。
——乾隆题坤宁宫东暖阁
居一得元,秉神符而永极;
交三成泰,捧宝胜于重华。
——佚名题坤宁宫
麟定螽诜,叶二南于彤管;
星轩月殿,配一德于丹宸。
——佚名题坤宁宫
万花转璇枢,本天而本地;
一元开瑞筴,资始以资生。
——佚名题坤宁宫
珠缀绕龙屏,宝矩光连宝箓;
璇题悬凤扆,彤云瑞应彤墀。
——佚名题坤宁宫
天惟纯佑命,俾尔戬谷,百禄是荷;
民其敕懋和,绥以多福,万国咸宁。
——乾隆题坤宁宫东暖阁
【永祥门】
永祥门,在坤宁宫东暖阁之东。
蟠桃千岁果;
温树四时花。
——佚名题永祥门
东华灿烂日初昇,紫气常依晓殿;
北阙辉煌云正丽,祥光遍护春台。
——乾隆题永祥门,位于乾宁宫东侧
三、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御花园主要有三大特色:其一,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其二,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其三,彩石路面,古朴别致。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绛雪轩】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一座琉璃花坛制做得极为精细,体量、造型恰到好处,下部为五彩琉璃的须弥座,饰有行龙及缠枝西番莲图案,上部用翠绿色栏板、绛紫色望柱环绕,基座与栏板之间施用了一条汉白玉石的上枋,色彩对比强烈,却又十分协调,为宫中花坛少有之杰作。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轩前原有海棠树5株,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太平花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有稀疏小齿,4枚白色花瓣,初夏开花,清香淡雅。花坛前竖一远古木质化石柱,铁灰色,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
花初经雨红犹浅;
树欲成阴绿渐稠。
——乾隆题绛雪轩
树将暖旭轻笼牗;
花与香风并入帘。
——乾隆题绛雪轩
或谓此联原为乾隆题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
东壁焕图书,琳琅满目;
西清瞻典册,经纬从心。
——乾隆题绛雪轩
【养性斋】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始建于明代,称乐志斋,清代改今名。斋为两层楼阁式,原为7间,座西面东。清乾隆十九年(1754)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平面呈凹形,前出月台1座。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月台面改墁金砖。道光时亦曾修葺。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前檐出廊,下层东面明间开门,次间及南北转角3间均为支摘窗。楼上正中悬康熙帝御笔匾:“飞龙在天”。楼下正中悬匾“居敬存诚”,北楼下东向匾曰:“悦心颐神”。斋前叠石环抱,曾有曲流馆,后拆除。清嘉庆、道光两帝时常来此斋。逊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曾在此居住。
古香研道秘;
新藻发春妍。
——乾隆题养性斋
心迹只今偏爱澹;
诗情到此合添幽。
——康熙题养性斋
一室虚生无限白;
四时不改总常青。
——康熙题养性斋
自是林泉多蕴藉;
依然书吏得周旋。
——康熙题养性斋
日永亭台爽且静;
雨余花木秀而鲜。
——康熙题养性斋
四季风光无尽藏;
百城古帙有余馨。
——乾隆题养性斋
体道鸢鱼看活泼;
清闲书史挹菁英。
——乾隆题养性斋
暇当绨几身聊憩;
景入纱疏意与存。
——乾隆题养性斋
【延晖阁】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阁座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迴廊环绕,玲珑轻盈。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丽日和风春澹荡;
花香鸟语物昭苏。
——乾隆题延晖阁
雪朗西山送寒色;
花辉东壁发生馨。
——乾隆题延晖阁
锦座凝香,花敷春苑丽;
晴窗挹翠,霞带晓屏舒。
——乾隆题延晖阁
树石接蓬莱,三色矞云成幄;
轩窗骞象纬,千秋宝箓凝图。
——佚名题延晖阁
【澄瑞亭】
澄瑞亭位于御花园的西北,正北为倚园北墙而建的位育斋,正南为千秋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米,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座落于桥上。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檐枋下安华板。亭东西两侧的石雕栏板亦为桥的栏板,蕉叶纹望柱头。亭南北两面设踏步,作为进出口。方亭内为金龙图案井口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檐下龙锦彩画。抱厦三面开敞。亭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前檐抱厦为清雍正十年(1732)所添建。亭的四面原装有护墙板以开门窗,内设斗坛,后拆除。
景运舒长,天上庆云环紫极;
太和翔洽,日边甘露湛瑶墀。
——乾隆题澄瑞亭
【摛藻堂】
摛藻堂位于御花园内堆秀山东侧,依墙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西墙辟有一小门,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室内放置书架,为宫中藏书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此。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乾隆题摛藻堂
庭绕芳毯铺生意;
座有芸编结古欢。
——乾隆题摛藻堂
芸编:古人常把芸香夹入书中以防虫蛀,故以芸编称古书。
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
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
——乾隆题摛藻堂
【天穹宝殿】
天穹宝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东小长街北段钦昊门内,东临东筒子路,西邻景阳宫。始建于明代,初名玄穹宝殿。清顺治朝改建,后避康熙皇帝讳更名为天穹宝殿。天穹宝殿的院落为长方形,南墙正中开琉璃门1座,名天穹门。门外有横巷,东抵东筒子西侧宫墙,西端为钦昊门。院中正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东西配殿各3间,南院群房9间。此处乃祭祀昊天上帝之殿堂,是宫中道教活动的场所,并与钦安殿、大高玄殿同为贮藏宫中道经之处。殿内原悬挂玉帝、吕祖、太乙、天尊等画像,每年于此举办天腊道场(正月初一)、天诞道场(正月初九)、万寿平安道场(皇帝生辰)等活动,平时由景阳宫太监负责洒扫。清代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曾到此拈香祈雪、祈晴。现建筑完好。
无言妙化资元始;
不己神功运穆清。
——乾隆题天穹宝殿
颂启椒花,百子池边日暖;
觞浮柏叶,万年枝上春晴。
——康熙题天穹宝殿
【淑芳斋】
漱芳斋,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乾隆皇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漱芳斋为工字形殿,前殿与南房、东西配殿围成独立的小院,其间有游廊相连。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安风门,余皆为槛窗。室内明间与次间以落地罩分隔,东次室额曰“静憩轩”,为乾隆七年(1742)御题,是弘历旧时读书处。殿前东西配殿各3间,东配殿明间前后皆开门,东出即御花园。院落南房北面接戏台一座,与漱芳斋前殿相对。戏台为亭式建筑,面阔、进深各3间,黄琉璃瓦重檐四角攒尖顶。台面90平方米左右,是宫中最大的单层戏台。后殿名“金昭玉粹”,面阔5间,进深1间,前檐明间接穿堂与前殿相连,余皆为槛窗。另有西耳房1间,西配房3间。殿内西梢间修亭式小戏台一座,面东,额曰“风雅存”。台后开小门与西耳房相通。殿之东室额曰“高云情”,与小戏台相对,为侍宴观戏之处。乾隆年间,皇帝每岁新正先至西苑阐福寺拈香,而后到漱芳斋开笔书福。逢万寿节、圣寿节、中元节、除夕等重要节日,常侍奉皇太后在后殿进膳、看戏,并赐宴于王公大臣。道光、咸丰、同治等朝依旧奉皇太后或皇贵太妃等人在此用膳。宣统皇帝逊位后,同治帝瑜妃、瑨妃曾居漱芳斋芝兰室,遇太妃诞辰日,仍于此处传戏,直至溥仪被迫“即日出宫”。
澄心待万几;
恭己奉三元。
——佚名题淑芳斋
花香鸟语群生乐;
月霁风清造物心。
——乾隆题淑芳斋
自喜轩窗无俗物;
聊将山水寄清音。
——佚名题淑芳斋
瑞景琼楼开锦绣;
欢声珠阁奏云韶。
——佚名题淑芳斋
绿绮琴弹白雪引;
乌丝绢写黄庭经。
——佚名题淑芳斋
思庶政惟和,不敢自逸;
由旧典时式,其永无愆。
——佚名题淑芳斋
写诚敬之心,礼章乐亮;
绘恬熙之象,日丽风和。
——佚名题淑芳斋
清燕凝神,天和闲处养;
从容守正,元化静中涵。
——佚名题淑芳斋
四、东翼
【文华殿】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1538),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始重建,其时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规橅殆依明制为之”。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
讵为饰其貌;
还因尊所闻。
——康熙题文华殿
道契松云,心传符赤帝;
祥呈河洛,治统启青皇。
——佚名题文华殿
道脉相承,经典昭垂千圣绪;
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
——乾隆题文华殿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万几清暇,瑶编披览惜三余。
——张居正题文华殿
【库房门】
库房门,在文华殿东南。
涵三化洽归玑镜;
吹万风和转玉勺。
——佚名题库房门
【传心殿】
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整个院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媲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传心殿院落从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3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建筑。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景行门和传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夹东西墙而建,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景行门面阔3间,明间前后檐开门,黄琉璃瓦悬山顶。门之北为传心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各3间,值房5间。传心殿是清代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之处。“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一般于每年春季的2月至5月和秋季的8月至冬至间举行,逢单日设讲,酷暑、严寒时节辍免。传心殿建于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设皇师伏羲、神农轩辕位,帝师陶唐、有虞位,王师禹、汤、文武位,皆南向。东设周公位,西设孔子位。
帝典王谟昭万有;
乾苞坤络奉三元。
——乾隆题传心殿
三元:史载夏以寅月、殷以丑月、周以子月为岁首,是为三统或称三元、三正,此借指三代
地近玉阶通御气;
春回琼琯驻韶光。
——佚名题传心殿角门
【直房】
直房,在传心殿东。
承恩沾沆瀣;
接武引星辰。
——佚名题直房
【文渊阁】
文渊阁,清宫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文渊阁座北面南,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置。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6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两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更具园林建筑风格。阁前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桥,石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美。阁后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以松柏,历时二百余年,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造型独特。亭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四十七年(1728)《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四库全书》连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文渊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以经部儒家经典为首共22架和《四库全书总目考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放置一层,并在中间设皇帝宝座,为讲经筵之处。二层中三间与一层相通,周围设楼板,置书架,放史部书33架。二层为暗层,光线极弱,只能藏书,不利阅览。三层除西尽间为楼梯间外,其它五间通连,每间依前后柱位列书架间隔,宽敞明亮。子部书22架、集部书28架存放在此,明间设御榻,备皇帝随时登阁览阅。乾隆皇帝为有如此豪华的藏书规模感到骄傲,曾作诗曰:“丙申高阁秩干歌,今喜书成邺架罗,……。”清宫规定,大臣官员之中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允许可以到阁中阅览书籍,但不得损害书籍,更不许携带书籍出阁。《四库全书》编成后,最初用了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四阁又称“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称“南三阁”。七部之中或已亡失,或为各图书馆收藏。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插架牙签照今古;
开编云气吐芬芳。
——乾隆题文渊阁
荟萃得殊观,象阐先天生一;
静深知有本,理赅太极涵三。
——乾隆题文渊阁
壁府古含今,藉以学资主敬;
纶扉名副实,讵惟目仿崇文。
——乾隆题文渊阁
【銮仪卫门】
銮仪卫门在文渊阁东。
仙仗五云,鸾鸣和盛世;
德车七宿,龙角运中天。
——佚名题銮仪卫门
五、西翼
【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同治八年(1869)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四库藏书,宝笈牙签天禄上;
三长选俊,缥囊翠袖月华西。
——乾隆题武英殿
【尚衣监】
内官十三衙门之一,尚衣监在武英殿西,殿宇二层,为皇子居处。
上天垂衣明藻火;
日边珥笔颂星云。
——佚名题尚衣监
【咸安宫】
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清内务府在宫内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设于此,称咸安宫官学。清雍正七年(1729)在宫内设官学,原址位于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为明代建筑,天启年间客氏曾居之。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改建。康熙时废太子允礽曾禁锢于此。雍正六年(1728)奉旨:咸安宫见在空闲,著设立官学。七年,咸安宫内修理读书房三所。乾隆十六年(1751),咸安宫改建后称寿安宫,为皇太后、妃等居住之所。将咸安宫官学移至西华门内、武英殿西,尚衣监处,后因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圯,二十五年(1760)在尚衣监西边为咸安宫官学新建校舍,门三间,门内影壁一座,内为三进院,每进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共有房二十七间。新建校舍依官学的名称仍命名为咸安宫。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咸安宫址上建宝蕴楼,作为文物库房。今仅存宫门3楹,南向开门,匾曰“咸安门”。
行庆恩涤,阳春资发育;
右文典重,云汉仰昭回。
——佚名题咸安宫
右文:崇文,右为尊;云汉:天河;昭回:光旋
六、内东部
内东部,“中宫”东侧,为东一长街,有一组由6个相同形式的院落组成的建筑,人们称其为东六宫,即钟粹、景阳、承乾、永和、景仁和延禧等六宫。原为明、清两代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该处各院落中均有主殿一座,而殿前是一座与殿名相同的门,门外左右又各有一门。
【钟粹宫】
钟粹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二十三年(1897)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宫门内添加垂花门、游廊等。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钟粹门,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苏式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院内西南角有井亭1座。钟粹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清咸丰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时,道光皇贵妃,即恭亲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宫,代为抚育奕詝。咸丰帝孝贞显皇后自入宫即在钟粹宫居住,直至光绪七年(1881)去世。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
篆袅猊炉知日永;
风清虬漏报春深。
——乾隆题钟粹宫
瑞雪霁南山,寒收玉宇;
条风嘘北斗,春满金瓯。
——佚名题钟粹宫
【麟趾门】
麟趾门,在钟粹宫内。
璚云晓护苍龙阙;
玉斗春回紫凤城。
——乾隆题麟趾门
【千婴门】
千婴门,在钟粹宫北。
星转璇杓,光映卿云五色;
春回玉琯,祥开彩胜千枝。
——乾隆题千婴门
【景阳宫】
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明代为嫔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贮图书之地。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面阔3 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斗栱,绘龙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间为玻璃窗。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柔嘉肃敬”匾。天花为双鹤图案,内檐饰以旋子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为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后院正殿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和玺彩画。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诗经图》卷于此,乾隆御题额曰“学诗堂”。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原收藏于此。东西各有配殿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格局。
生机对物观其妙;
义府因心获所宁。
——乾隆题景阳宫东室
蜃窗日朗兰喷雾;
雏树风轻玉霭春。
——乾隆题景阳宫西室
书圃礼园无斁好;
瓯香研净有余欣。
——乾隆题景阳宫西室
古香披拂图书润;
元气冲融物象和。
——乾隆题景阳宫后殿
颂启椒花,百子池边日暖;
觞浮柏叶,万年枝上春晴。
——康熙题景阳宫前殿
【承乾宫】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略有修葺。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崇祯七年(1634)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饰以旋子彩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三秀草呈云焕彩;
万年枝茂露香凝。
——乾隆题承乾宫
红日初升,万户祥云临覆道;
青阳乍转,九天佳气蔽重楼。
——乾隆题承乾宫
【永和宫】
永和宫,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后院正殿曰同顺斋,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双交四椀槅扇门4扇,中间两扇外置风门,次间、梢间槛墙,步步锦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黄道呈祥,八表星环紫阙;
青阳布泽,三阶日丽丹霄。
——乾隆题永和宫
八表:八荒,极远之地;三阶:亦称泰阶,星名,分上中下三台,共六颗星。
【同顺斋】
同顺斋,位于永和宫后殿。瑾妃于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入宫后就一直居住在永和宫后殿的同顺斋里,这里至今还保留了当年瑾妃生活的原状。
玉堂迎燕喜;
金谷振麟祥。
——康熙题同顺斋
【景仁宫】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光绪十六年(1890)先后修缮。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槛墙、槛窗,门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配殿南北各有耳房。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建耳房。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亦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春纪八千,和风翔寿宇;
皇居九五,香露霭仙宫。
——乾隆题景仁宫
紫禁迎春,瑞拂千条御柳;
丹楼映日,祥开万树宫花。
——延禧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