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鹧鸪飞鸣五月天(诗人麦扬)

 诗人麦扬 2014-06-26

  

端午过后是芒种,紧接着便是夏至时节,盛夏即将来临。天气逐渐热了起来,坐在办公室里,打开风扇或者空调,驱散闷热潮湿的气息,但心中还是闷闷的,燠热蕴育着烦躁,很多时候不能安心做事,有时就呆呆地坐着,无端地享受着风扇与空调吹送的凉风。在这样的天气里,即使你想做事,情绪不稳,精力分散,也很难做成一件像模像样的事情。

五月是美好的时节,石榴花盛开的时节,仲夏夜凉风习习,浩瀚的星空分外美丽。夜晚到花园里漫步,坐在湖畔听蛙鸣蝉鸣风雨声,享受夏日的一份诗情。

我一直在寻找夏日的诗思,无奈终究未能寻得诗的意境。

一日早晨来到办公室,低头伏案拟制一份公文,搜索枯肠,遣词造句,没有一丝情趣。忽然听得窗外传来两三声鸟鸣,清脆,婉转,拨动心弦,惊喜望外,紧忙停下手头的活儿,两三步跳到窗前,推窗凝望楼前的几棵大树,一棵椿树,两棵榆树,十几棵白蜡与杨柳,鸟鸣清幽,绿树葱茏,东张西望,只不见鸟在何处。

其声若美,何鸟飞鸣?

其声初闻似布谷,但仲夏时节早已过了播谷的农时,布谷早已不知飞向何方。我听过的鸟鸣,未有如此动听的旋律。寻思良久,不禁茫然。

从清早到黄昏,鸟鸣声整日在校园婉转,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忽近忽远,绕屋低徊,情深意浓。

次日,鸟鸣声声绕屋飞,令我欣喜过望,诗思萦怀,一日皆是好心情。每当听到鸟鸣声飞近窗前,立即停下手中的活计,急忙跑到窗前,凭窗眺望,目光从一棵树转到另一棵树,寻着鸟鸣在枝叶间观察寻找,但终因大树茂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也因为有了婉转的鸟鸣,窗外的绿树顿时增添了浓郁的诗情。

终于,就在我凝视窗外大树的时候,一只算得上体型很大的鸟飞来,落在两座房屋之间悬挂的电缆线上,顾盼多姿 ,引颈长鸣,正是数日来撩拨心弦的那一种鸟鸣。

我赶紧到网上寻觅,按图索鸟,比对图形,这只善鸣的鸟儿,很有可能就是鹧鸪。

鹧鸪(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又名中华鹧鸪,是鸟类的一种,体形似鸡而比鸡小,羽毛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雄性鹧鸪好斗,叫声特殊,有人拟其音为“行不得也哥哥”。鹧鸪以谷物、豆类和昆虫为食。

鹧鸪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灌丛、草地、岩石荒坡等无林荒山地区,有时也出现在农地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竹林中。栖息于草丛、矮树或小松林覆盖的起伏不平的小山坡上,有时也在光秃的岩坡上,喜在干燥地区活动,清晨和日暮时下降到山谷间觅食。夜间栖于草丛中,每夜更换位置。

鹧鸪鸣声响亮,春天繁殖季节鸣声频繁。在黎明时,雄鸟栖止在较高的山岩或树桩上高声鸣叫。

鹧鸪是中国南方常吃的一种野禽。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南人专以灸食充庖,云肉白内脆,味胜鸡雉”。福建的谚语:“山食鹧鸪肉,海食马鲛鱠”。可见在中国南方很早就有食用鹧鸪的习惯。在广州,病人痊愈后多以沙参、肉竹、杞子、桂圆肉等与鹧鸪同炖,据说有滋补的功效。广西邕宁、崇左、桂平、博白一带,鹧鸪的产量甚多。在福建,从海岸直至闽西山地,到处可以遇到。

鹧鸪入诗,流传着许多清新的诗句。

李白写过“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商隐写过“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张籍写过“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秦观写过“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等等。

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

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据《唐才子传》记述,郑谷(约851910)是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人。唐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出行的游子,客居他乡,不知自己的归期,不知自己的未来,他们思乡恋亲,于是,他们把浓浓的情思寄托给了林中飞翔的鹧鸪。在夕阳古道中,在衰柳长堤下,断肠人听到了断肠声:行不得也哥哥。

在古人眼中,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已经是人的灵魂的一种写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

中国文化中与鹧鸪相关的古诗词著名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名字正是取自辛弃疾的这两句诗词。

无独有偶,台湾诗人洛夫在《边界望乡》中,借助鹧鸪的啼鸣,低徊吟唱心中积蓄已久的浓烈乡愁: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相关资料显示,鹧鸪生长于我国南方,它们在北方生活的边界,最远到达过山东半岛,在烟台、威海等地时常出现。那么,鹧鸪是如何继续向北方飞行,来到渤海之滨的天津?并且大胆离开了隐身的林地,贸然来到了繁华熙攘的城市?留恋在校园里,误将校园当花园,恋恋不舍离去?难道日日思乡的鹧鸪,也像我们一样迷恋着城市的奢华生活吗?

虎啸深山,驼行大漠,鱼翔清波,鸟鸣深树。万类霜天竞自由,各有各的生存空间,进入自在快活的生命状态,从而获得生命的自由,达到美的极致。

我呢?风尘做吏,官场小吏,笔墨勾当,整日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能效班超愤然投笔,不得凭长风直干青云,为五斗米折腰侍奉权贵,受侮辱受损害而无怨无悔。忍到何时?忍到六十岁退休时也!

鸟是自由的生命,唱出了自由之歌,生命的赞歌,这就是天籁之声。而我,三年困居问津楼上,几近于无人问津,反而成了笼中鸟,失去了自由,令生命的色彩暗淡无光。

鹧鸪声声,唤我回乡,指引我返回故乡之路。回乡吧,浪子归来,田园将芜(无)胡不归?归去又将怎样?白池村没有属于我的一寸土地。在我离开白池村的时候,人均三亩半地,三十三年岁月沧桑,如今人均耕地不足一亩。铁路,高速公路,大片新建的工厂,占据了大片肥沃的土地。据说,因为已经划分的耕地,政策规定三十年不变,所以近几年的新增人口便没有耕地。

令我三十三年梦魂牵绕的故乡,如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村西广阔的麦田,滹沱河畔茂密的青纱帐,果园,瓜园,菜园,我童年时代的乐园,正在逐渐消失。工厂取代了田野,现代化工业吞噬了古朴乡村的田园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若取其一,乡亲们宁愿舍弃美丽的鱼而取丑陋的熊掌,他们知道熊掌比鱼值钱。工厂给他们提供就业,他们从工业得到的报酬,要比从农业获取的丰厚,工业帮助他们实现富裕梦。

我能给乡亲们什么呢?

在美丽的贫困和污染的富裕之间,需要做出纠结的抉择。眼前的利益是诱人的,一叶障目,不知现实利益背后隐藏的祸害。目前,他们还看不见环境污染将会造成怎样广泛而深远的危害,他们还不知道将会为他们从工业取得的丰厚报酬付出怎样惨痛的代价!

贫困,曾经让乡亲们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同样,富裕也将要让每个人付出更大的代价。岂止是故乡的乡亲们,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诗人的忠告置若罔闻。

得到的不珍惜,失去了就要惋惜!

美丽的乡村,忧伤的乡愁。我出生在五月的白池村,在收割完麦子之后,一个瓜果飘散清香的季节,鹧鸪飞鸣,呼唤着我的灵魂。

 

2014617日至26日写于爱晚湖畔问津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