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义利之辨的永恒意义

 qjpxzx 2014-06-27

[导读]利益永远不是人类追求的第一目标,这是极其重要的观点。人类最重要的排在首位的是道德文化而不是利益,这便是永恒的真理。我们深思古今中外的历史,便会深刻理解这一点。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追求的,但不通过正道获得,则不取。追求利益没有错,只不过利益永远是第二位的。如果把追逐利益摆在第一位,这个人便不值得尊敬,有的可能会是罪人。孔子在《论语》里仁篇里曾经说过非常概括而经典的一句话:“放于利而行,多怨。”即完全放纵用利益来指挥社会,指挥人们的行动,结果一定会招致更多的怨气甚至怨恨。

孔子的话过于简略,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孟子时期金钱的诱惑更大,全天下的拜金主义更加严重。这种倾向会严重腐蚀人的灵魂,使人逐渐违背人性而成为金钱的奴隶。因此孟子曾反复强调“义利之辨”,开篇便是这个话题。

很有意思,我们翻开《孟子》一书,第一篇是《梁惠王·上》,第一章便记载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也是将要对我国有利吧?”

孟子立即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只要有仁义也就行了。大王说‘怎么有利于我国’,大夫说:‘怎么有利于我家’,士人和庶人说,‘怎么有利于我自身’,上下交互争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杀害其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战车的大夫之家;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杀害其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百辆战车的大夫之家。在万辆战车的国家,拥有一千辆战车;在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拥有一百辆战车,不算不多了。但如果先追求利益而把正义放在后面,那么不全部抢夺到手就不会满足。然而,没有仁义者而遗弃亲人的情况,也没有仁义之人不顾国君而将其放在后面的情况。王只要说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说什么利益?”

仔细琢磨,孟子的这番话很有针对性,实际也是对当时全天下局势和弊端的高度概括和深刻的解析。杀害国君者必定是大夫,这一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极其尖锐的看法,对于国君威胁最大的不是百姓而一定是国君身边的重臣或权臣。如果国君只是强调利益,那么大臣最大的利益是弑君篡位,接近上级领导的人最大的利益便是取而代之。这样,社会和官场便会充满陷阱和机关,哪里会有正义和公平。

一个字影响千古:孟子义利之辨的永恒意义

孟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记载这样一件事。王子垫问孟子说:“士人是干什么的?”孟子回答道:“尚志。”王子又问:“什么叫尚志?”孟子回答说:“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这几句话很关键,解释一下。大意说:不过就是仁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不应该拥有的而获取,就是不义。平常的心放在哪里?想着仁就是了。人生的道路在哪里?公平正义就是了。平时想着仁爱,行走在正义的大路上,君子应当做的便都具备了。“居仁由义”四字便是安身立命的又一种具体的说法。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鸡叫就起床而孜孜不倦做善事的人,便是舜同类的人;鸡叫就起床而孜孜不倦追求获取利益的人,便是盗跖同类的人。如果要知道舜和盗跖的区别,不用别的,只看是追求仁善还是追求金钱就可以了。孟子的这段话稍微有点过头,把利和义完全对立起来,在现实生活中不具备指导意义。但他强调的是要把仁善放在第一位,这无疑是正确的。

摆正义与利的关系

时代在发展,人们只要活着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便是利益所在。那么,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生活所必须,故追求利益本身不错,这一点必须说清楚。但是,追求利益的前提是正义。正义虽然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人人心里都明白,“义”者,“宜”也,宜是适宜、合适、应当的意思。孔子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其实这个回答既是仁的问题,也是义的问题。“先难而后获”即先劳动后获得报酬的意思,这种获得就是应该的,适宜的,就是“义”。

当年子贡出使到齐国,想办法带回几名因战争被俘而在齐国为奴隶的鲁国百姓,按照国家规定,这种情况国家要按照人数给予子贡补偿,应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但子贡拒绝不接受,有弟子在孔子面前表扬子贡,遭到孔子批评。孔子认为子贡这样做不对,因为应该得到的利益就应该心安理得接受。如果不接受,那么其他人在出国,谁也不会想办法拯救沦落在外国的鲁国百姓了。因为回国不好意思要政府补偿。有时办这种事要有一定风险,也要付出一定金钱的。一切都在合情合理之中,便是正确的。

孔子弟子子路曾奋不顾身救出一名溺水儿童,家长一定要给子路一头牛表示酬谢,子路拉着牛就回家了。有弟子向孔子汇报,说子路不应该接受人家的牛,孔子说子路没有错,这样以后鲁国的人便都会做好事,尤其是有溺水者一定有人救了。子路救儿童绝不是为那条牛,但家长一定要酬谢,接受也没有什么不对。不然,便陷家长于不义,人家那么大恩情一点酬谢都没有也不应该。因此,一切都在人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上。这便是义。

还要说明的是,孟子是在特定对象和背景下讲述的义利之辨,实际是针对当时上层统治者贪婪饕餮,奢侈腐败,根本不管百姓疾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情况而发的。梁惠王还在追逐利益,故孟子这样劝谏。

利益永远不是人类追求的第一目标,这是极其重要的观点。人类最重要的排在首位的是道德文化而不是利益,这便是永恒的真理。我们深思古今中外的历史,便会深刻理解这一点。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