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enwen.sogou.com/z/q360771062.htm 2012-03-17 游牧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寻找生存空间、生活资源而不断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当他们找到适合居住的地方后就会暂时定居在那里,但当那里不再适合居住,他们又会起程寻找新的居住地。 草原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草原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状态。 草原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文明兴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是解开游牧起源这一历史悬案的锁钥。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关于游牧起源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入,如有学者认为,畜牧民的出现才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而畜牧民是从既种植谷物、又驯养家畜的人群中发展来的。因此,最早出现的不是游牧部落,而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畜牧民;随后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分工创造了条件,才出现专以畜牧为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 然而,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论的指导意义即在于此。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踪迹中游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从事游牧业的人群由部族、部落发展到民族、国家。游牧从起源到游牧国家的形成、演化,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影响。
游牧民族自五胡乱华开始,有金灭北宋,元灭南宋,清灭南明等。事实上是一次次的用武力征服了华夏民族(即汉民族为主体的农耕文明)。 但是每次游牧民族在取得军事武力上胜利的同时,却发现由于自身民族历史的局限性,生产力的低下,不得不在政治上,特别是制度上仰视华夏农耕文明。 况且华夏大地上众多县为单位含括下面的村级都是又中国传统的士绅代表把持,大部分游牧民族打起来后,不管是为了寻求他们的支持,还是为中原农耕文明的优越物质精神享受所吸引,都需要在制度上对农耕文明进行学习。 愿意学习的,就逐渐被华夏民族给同化掉(比如五胡等),不愿意学习的,若干年后就会被打回去(比如蒙古)。 而且华夏文明也一直通过这种被动式的,强迫式的融合去学习许多少数民族的特点,比如胡服骑射等等。 所以整个华夏文明并非汉民族的文化传承,他是通过众多古代民族的融合,演变,发展而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