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浸润在古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望月观星 2014-06-27


扬州——浸润在古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网纵横,物产丰富。几千年来,不仅是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军事的核心地区。无数王朝,在这片富庶的江南大地上,凿运河、开邗沟,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孙刘结亲、千古笑谈,南宋偏安、风波冤案,大明建都、一统江南…………上演了无数轰轰烈烈的历史活剧,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尤其是那些咏史怀古、凭吊先贤的诗词,更是耳熟能详,传诵千古。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峰巅片石留三国,栏外长江咽六朝”。

“江流不尽前朝恨,霸业空遗过客嗟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如果说几首古诗词就可以串连起一部吴越春秋,那么,江南腹地的扬州,就是一座侵润在古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了。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镇)中,扬州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但却有着鲜明的文化个性。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既有舟楫之便,又得人文之胜,不仅风光旖旎,物产丰饶,更是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只要你在老城区随便走走看看,就能感觉到这座小城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悠悠文脉。

也许你未曾到过扬州,但“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天赖是扬州”、“二十四楼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些古诗,你一定不会不知道!

扬州是个文化重镇。数不胜数的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或在这里诞生,或在这里活动。他们赞美扬州,怀古咏史,相互唱和,抒发胸臆,宣泄积郁,忧国忧民,或壮怀激烈,或婉约悱恻,留下无数名篇佳句,成为中华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

三月,我到扬州.虽然只是短暂停留,匆匆游览,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博大的文化内涵就已经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

瘦西湖五亭桥
扬州——浸润在古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名城1

面对丰富多彩、浩瀚博大的扬州文化形态,要想用简单的几句话去概括是不可能的,要想用一些华丽的词藻去作定义也是徒劳的。但怎样才能梳理清扬州的文脉呢?

——不是有那么多关于扬州的古诗词吗?于是我想到古诗词,按历史顺序读一些关于扬州的古诗词,也许能理出些许扬州的文化脉络。

关于扬州的古诗词实在太多了,我们就按历史顺序选读几首吧。

“至广陵马上作”魏. 曹丕。全诗略长,拮取数语: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且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作者曹丕,即魏文帝,曹操次子。这是黄初六年(公元226年)冬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的马上之作。是古诗词中最早提到广陵(扬州)的一首诗。

有趣的是,到了隋代,同样是皇次子的杨广也写下一首江都宫乐歌,记录了其在扬州的游乐: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

到了唐代,简直就是诗歌的海洋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仙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名气实在太大了,许多人也许就是通过这首诗才认识了扬州。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杜甫的这首“解闷十二首(选一)”虽不如李白那首著名,但却道出了当年扬州作为东亚商业重镇,吸引着亚洲各国商人。“商胡”,即经商的胡人,他们离别了大漠草原,到扬州做生意来了。“淮南”,扬州的代称。唐代所设的淮南道,治所就在扬州。

位于扬州西北的吴公台,虽然今已不存,但当年却引起诗人刘长卿的几多惆怅: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秋天本来就是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季节,诗人登高远望,眼前的野寺 、云峰、夕阳、旧垒、空林,耳畔的寒磬,使人联想到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小朝廷,多少往事,都成过眼烟云,只有这滔滔长江,“不舍昼夜”,奔流至今。

扬州是商城,是富庶之邦,日夜笙歌曼舞,夜市也自然喧闹繁华。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时平日”,就是承平之日。就连不是恨太平的时候都如此,何况承平之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刘禹锡与白居易扬州相遇,白居易曾赠刘诗一首,这首便是刘禹锡答白居易赠诗之作。诗中如何感叹朋友凋零、故人疏离,都暂且不管,且看这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却成为千古绝句。沉船、病树都不可避免,但事物的主流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白居易“长相思”一首: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虽然清新明快,但通篇是愁、是思、是恨!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是徐凝七绝中的后两句。“无赖”,可爱、可喜的意思。

你看,诗人把天下明月夜一分为三,扬州竟占其二!

“十里长街市井连, 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这是张祜“纵游淮南”中的诗句。月明桥今已不存。禅智、山光是两个寺名,也不存在了。但诗人对扬州山水的眷恋,已经到了虽然生不在此,死却也要死在扬州的地步。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咏扬州的又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关于二十四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唐代扬州繁盛,有桥二十四座。一说是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名。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称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我取沈括之说。二十四桥,泛指多桥的扬州城,明月之夜,桥桥得月,水水耀波,明月夜当不属一桥一水所独有。

只因“二十四桥明月夜”一句,不但使扬州更有名,扬州的桥也更有名了!

毛泽东手书该诗
扬州——浸润在古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名城2

宋代以词盛行。我们从宋代的诗词中选读几首。

晏殊作于扬州的“浣溪沙”,全词不长: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好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又是被频频引用的千古绝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几乎是后人凡写春天都会引用的诗句。京口、瓜州,都是扬州与镇江一带的景物。明山秀水,不由得引发作者思归之情。

“西江月 平山堂”是苏东坡的一首怀念欧阳修的词。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飞龙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供空,未转头时皆梦。”

老仙翁指欧阳修。

“休言万事转头空”是苏东坡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未转头时皆梦”一句,则哲理更深。

秦观“望海潮 广陵怀古”: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园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 。

词的上半阙,点明扬州所属的地域,地理位置,城池繁盛,以及扬州人豪迈超俊的气质,总体归纳了扬州的城市性格,下半阙才是“追思故园繁雄 ”的怀古,实际上揭露了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所建迷楼高可入云观星,以锦缎做船帆,以明珠抛船模拟雨打雹击之声,终日沉溺于珍奇玩好之物。这一切都同远去的飞鸟一样消失了,只有这乱云流水,萦绕着旧时的宫阙。

辛弃疾的词豪放雄浑,悲状激烈。在“水调歌头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星先韵”中同样可看出。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命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讨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这首词先写少年时期蔑视敌人的英雄气概,继而写事业无成的倦游思想,最后说南宋王朝放弃北伐,偃武修文。“直觅富民侯”,并非是追求富贵,而是借以指出北归恢复无望,潜藏着深刻的感慨。

湖上小景
扬州——浸润在古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名城3 

元代乔吉的“混江龙 咏扬州”,全词二百二十余字,太长。我们且看前几句:“江山如旧,竹西歌吹古扬州。三分明月,十里红楼。绿水芳塘浮玉榜,珠帘绣幕上金钩。到一百二十行经商财货,润八万四千户人物风流。……”

全词从街市、建筑、名胜、美食、歌舞一一道来,咏尽了扬州风物。

把扬州誉为“天上人间”的,是汤式的“双调 天香引 忆扬州”:

“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吴尾楚头。十万家画栋朱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


扬州——浸润在古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名城4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过扬州平山堂二首,”诗风与宋元不同,有诗中吴侬软语的味道:

“莺啼三月过淮扬,来上平山郭外堂。

江左繁华随流尽,淮南形胜蜀冈长。

百年往事悲陈迹,千里归人喜近乡。

满地落花春醉醒,晚风吹雨过雷塘。

平山堂上草芊绵,学士风流五百年。

往事难追嘉佑迹,闲情聊试大明泉。

隔江秀色千峰雨,落日平林万井烟。

最是登临易生感,归心摇落片帆前。”

“学士风流五百年”,学士,指欧阳修、苏东坡等人。宋代嘉佑年间,他们之间多有唱和,风流一时。到文徵明写诗的时候,正好是五百年左右。文人墨客多以平山堂入诗。在这里,苏州人文徵明也感概万千:登临平山堂远眺最易使人感慨,故乡苏州与扬州虽然近在咫尺,我的归心却随着船帆远去了!

徐熥七绝“登临扬州城”一首:

“淮水微茫远接天,隋宫秋草自芊芊。

当时歌舞人何在,落日空山闻断蝉。”

看来古人一登高就免不了抒发一番怀古之情。你看,才登上不算很高的扬州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