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春穆:老物件引起的岁月回忆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28

说起北京百姓过去岁月使用的一些物件,有的虽然能回忆的起来,但要保存至今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能保留至今也成了“传家宝”,成了历史的见证。我手中就有那么几件,今天把它展示给您,上了岁数的人见了一定感到亲切,年轻后生看了也可了解一下北京百姓过去的生活,和今天的生活一比照,您就知足了,会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老物件(一) 袜板

袜板:是过去百姓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生活辅助工具,材质是木头做的,是用来补袜子用的工具。过去百姓一双袜子能反复穿好几年,那时袜子是棉线织的,穿不了多久,就会顶出脚指头,再穿久了袜子脚后跟也磨破了,所以哪儿破了补哪儿。为了便于补袜子,就把破了的袜子套在袜板上,剪好一块旧布,往上一放便于缝补。记得我家袜板尺码有大有小,因为一家老少脚大小不一样,所以破的袜子放在合适袜板上便于缝补。如今补袜子已成为历史,便宜的10块钱就能买三双袜子,谁穿坏了还补呢?

 

老物件(二)大茶壶

摆在您眼前的这个绿色大茶壶,是过去京城街头卖大碗茶用的茶壶。这种物件是我在五十年代上小学时,去动物园玩时所见,那时出门大街上就有卖大碗茶的,一分钱一碗,卖大碗茶的人,从家里挑着一根扁担,前面挑着大茶壶,后面挂着一筐碗,冬天为了保温,在茶壶外面做一个棉套包着。所谓大碗茶“茶叶”放在一个布袋里,拴着一个绳挂在壶外面耳朵上。一包茶叶泡这么一大壶水倒在碗里,您喝的时候,也就有点茶叶色,借那么点茶叶味,比白开水强点。过去劳动人民蹬三轮、拉洋车这些卖苦力的,到了饭点找个卖茶水的摊,二个窝头一块腌萝卜,就着大碗茶顺下去,现如今前门有个大碗茶茶园,就是根据这个历史起的名。这个大茶壶恐怕存世没几个,虽说也是陶瓷的,哪个玩瓷的还拿它当宝贝呢?在我眼里可是个宝,我拿这个壶给学生讲过去的事,学生可受教育了。

 

老物件(三)铁烙铁

现如今咱们洗完衣服,为了让衣服平整出形,有各式各样的电熨斗,只要插上电源一会儿就热,方便极了。然而五十年前,可没这么方便,那时候熨衣服用铸铁做的铁熨斗,也叫“铁烙铁”。熨衣服的时候,先把烙铁放在火炉上烧热,然后放在一块旧布上试一下温度合适不合适,掌握不好温度,容易把衣服烫糊了。我现在的这个铁烙铁是三角形的,过去还有铲子形的,带一个铁把,铁把上方安着木把手,预防烫手。我们在电影电视剧中见到的反动派审问拷打革命志士,就是用这种铁烙铁烫人皮肤,手段极其残忍。我们家过去这两种铁烙铁都有,现如今只剩下这一种了。

 

老物件(四)铁秤盘

过去老百姓无论居家过日子,还是做小买卖的,用的都是铁秤盘。像今天使用的簸箕,那时是十六两一斤,就是俗语讲的“半斤八两”这句话。您看到的这个称杆是硬木做的,上面斤两刻度用小铜钉镶进去的,秤砣也是铸铁的。解放后,度量衡改成十两为一斤,这种十六两一斤的秤也就被淘汰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主题歌唱的“百姓心中有杆秤”足以说明秤在百姓心中的重要位置。

老北京的烘笼

  春节期间,我到老街坊家串门儿。首先看望六十来年未曾见面的张顺大叔,叩门后相视良久,老人才拥上前来让座。惊喜若狂,喜出望外。我问大叔高寿,今年周岁八十七,长我七岁。老人身心健康,腰不弯,耳不聋,思维敏捷,谈起童年往事,记忆犹新。

  我一进院门就看见院里的墙上挂着一件我们老辈人很熟悉的烘笼,使我忆想起童年往事。“童年放驴割荆条,踏破山崖路遥遥。一路骑在驴背上,哼着小曲儿唱歌谣。我编烘笼送亲友,夸我心灵又手巧。”这是我们儿时嘴边上的歌谣。

  过去家无隔夜粮,衣无洗换的衣,到了冬天,将洗好的衣物,孩子的尿布等放在烘笼上,扣在煤火炉上烘烤,很快就干了,不影响次日穿用。

  烘笼形状与拔火罐相似,用荆条编制而成,高六十五厘米,顶部宽五十厘米,底部宽三十五厘米,七十三个窟窿眼儿。大叔对我说:“我舍不得丢弃它,它是我亲手编制而成,跟随我大半生,希望子孙后代能继承我们老辈人勤俭持家的精神。”

  王全起 文并摄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