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字笔划书写顺序:
全字结构举例:
行书,非真非草,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行草。魏晋行书,自有一体。大率变真以便挥运,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所谓行书如行也,其体造于后汉刘伯昇。魏初胡昭锺繇能传其法,自晋以后,工书者多以此著名。兹印戴熙墨蹟于左。
草书
草书起于急就为之,或起草他简,然后正书。禆谌草创之,屈平属草稿未成,皆其发端也。史记三王世家,诸少孙亦有真草诏书之说。史游曾作急就篇,后汉杜度尤工此体。章帝好之,命上章表,亦作草字,谓之章草。自此而降,魏晋以迄明代,工者不下百家。大都折衷史游,而用笔使转,各出心裁。家数既伙,名类亦多。后汉涨芝草书最著,卫瓘复採芝法,兼乎行书,谓之稿草。羲之献之书,谓之今草。其结构微妙者,谓之小草。蔡君谟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亦曰飞草。而章草今草,各字有连绵不连绵之别。草书之源流如此。
昔人论草书以一笔书之,行断则再连续。蟠屈拏攫,飞动自然,筋骨心手相应。兹摹赵子昂千字文于后,以示概略。
结论
作字之道,由生而熟,由熟而巧,则神妙之境,不难渐致。兹将各家名论列左。
郝陵川论书云:太严则伤意,太放则伤法。又云: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气滋,无意而有意,不法而皆法。
十獘:左不去吻,右不去肩,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不明虚实,随意用笔,任笔赋形。
八反:当连反断,当断反连,当疏反密,当密反疏,当肥反瘦,当瘦反肥,当长反短,当短反长。
八偏:偏乎长,似既死之蛇,腰间无力;偏乎短,似已践之蛙,形阔而丑。偏乎瘦,则枯削而罕风姿;偏乎肥,恐浓织而乏筋骨。偏于古体,则迂阔不合时宜;偏于自用,则僻陋不合法则。偏于竖笔直锋,恐乾枯而露骨;偏于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痴。
练气: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一篇章法照应为外气。内气言,笔画疏密轻重肥瘦,若平板涣散,何气之有。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第一字不可移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
救护:豫想字形,书之大旨。然名家非全无失误,如落笔有不惬意,便当想下数笔如何救之。救护得好,更觉别生机趣。
收束:行草纵横奇宕,变化错综。要紧处全在收束,收束得好,只在末笔。明于结体,则点画妥帖;精于收束,则气定神完。
精神与会:法可人人而传,精神与会。则人所自致,无精神者书虽可观,不能耐久索玩。无与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
摹临:陶宋仪辍耕录云:临帖谓宜置帖在旁,观其大小浓淡之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摹帖谓以薄纸覆于帖上(或用油纸),随其曲折宛转而书之。故临得古人笔意,易失位置,摹得位置,多失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属意不属意故也。书谱云:既归平正,务追险绝,既追险绝,复归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