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读三国之三:诸葛亮的苦心

 在野匹夫 2014-06-30

关于诸葛亮对姜维的重用在上一篇博文《用心读三国之二:姜维的悲哀》里面已经说过了,为澄清非议之论,这里再做个探讨。

后人对诸葛亮培养姜维接班多有非议,认为所托非人,致使蜀国败亡。有的人提出若诸葛亮有足够的气量,应该托军于魏延。这样的想法只是从结果看问题,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

诸葛亮死前,身后之事已属意于蒋琬。蒋琬虽善于理政,但缺乏军事经验,因此需要找一个晓畅军事的人辅佐之。纳入考虑的人选,以赫赫战功论,第一当数魏延。但诸葛亮没有选,却偏偏选中了姜维,为什么呢?是诸葛亮气量狭小容不下魏延吗?还是魏延不是诸葛的心腹,故弃而不用?都不是。诸葛亮在选接班人的问题上是经过全面考虑的,这个在《三国志》当中,在不同人物的传记里有零星的记载。我们把这些分散零星的记载归纳起来就可以得出诸葛亮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所费的苦心。

选择接班人,最佳的当然是象诸葛亮、陆逊、司马懿那样文武兼备的人才,但蜀国自诸葛亮之后没有这样的人才。在当时表现优秀的人才有:任丞相参军长史的杨仪、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的魏延、任丞相留府长史的蒋琬。这三人均负才干,但也各有不足。

魏延在这三人当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战功卓著,所以有“冀时论必当以代亮”,就是接诸葛亮的班,魏延也以心自许。其优点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其缺点是“性矜高”以至“当时皆避下之”。若将后事托于魏延,军事方面自然没有问题,但以魏延之为人骄傲,恐不能团结众人共谋国事。杨仪深负才干,为魏延所不容,动不动就拔刀威胁。有才之人均有个性,以魏延的矜高,若其掌权,对于直言敢谏或有个性的人恐怕要多加屠戮,如此则离心离德,蜀国倾危矣。更进一步,也许诸葛亮还考虑到自己身死之后,若托国于魏延,以魏延的性格恐无人能制,甚至连后主刘禅他也有可能不放在眼里。所以这三人当中,魏延是第一个不能用的。

杨仪当时为参军长史。别看这个官职不大,但是丞相府的亲信之任,权力很大,相当于蜀国的总参谋长。蒋琬时任丞相府留府长史,官职与杨仪相当都能接班,因此杨仪也不是没有希望。参军长史和留府长史均是丞相的亲信要职,区别在于参军长史随军处理诸葛亮的军务大事,留府长史不随军,在丞相出兵在外时留在丞相府里代丞相处理政务。关于杨仪的才干,《三国志·杨仪传》载“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故“军戎节度,取办于仪”。可以看出杨仪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负责诸葛亮军事命令的下达,军队的调度,后勤的安排等等,而且才思敏捷,效率很高。但杨仪的缺点也很明显,即“性狷狭”,也就是性情急躁,器量小,不能容人。若托国于杨仪,以他的器量,恐怕会象法正一样对持不同意见的人睚眦必报,也会造成国内的不团结,政局的动荡。因此杨仪也是不能用的。

蒋琬当时为留府长史,因诸葛亮经常带兵在外,国内的政务均由留府长史代为处理。蒋琬在任上克尽职守,处断政务公允实际,对前线的军需“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相当于汉高祖时萧何的角色,颇有政绩。最可贵的是他持心公允,襟怀坦荡,虚怀若谷,深得众人之心,所以诸葛亮生前说“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也”,并密表后主:“若臣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蒋琬传》)

其实上述三个人各有突出的优点:魏延胜于将略,杨仪负于才干,蒋琬名于德行。最理想的接班人当然是“将、才、德”三者兼而有之,但当时蜀国没有这样的人,因此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让诸葛亮煞费苦心。如《三国志·杨仪传》载:“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既然“将、才、德”三者不能兼得,那只能以“德”为重了。有德之人不会因一己之私妄废国事,加罪于人,因此可团结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为国家效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他在才干和将略上的不足。以蒋琬之忠雅、公允和襟怀是完全胜任这个角色的。诸葛亮死后,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而蒋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三国志·蒋琬传》),保持了蜀国政局的稳定。

由于蒋琬的才干和将略有所欠缺,因此还需要找两个优秀人才辅佐。在才干方面,杨仪自然可以胜任,但因为其“性狷狭”,恐不甘处蒋琬之下,因此诸葛亮又物色培养了费袆。费袆的才干据其《别传》记载:“袆识悟过人,每省读书记,举目暂视,已究其意旨,其速数数倍于人,终亦不忘。”因此他在尚书令任上,处理繁重朝政的间歇,还接待宾客,下棋,或饮食嬉戏,各种事情都不耽误,举重若轻。后来董允代其职务也想效仿,但朝政往往被耽搁,才知道费袆之才远在常人之上。

在将略方面,魏延自然是辅佐蒋琬的首选。但魏延资历、战功远在蒋琬之上,又清高骄傲,让他辅佐蒋琬处蒋琬之下,他非蹦起来不可,蒋琬根本就制约不住他。将臣不和,军政分裂,蜀国恐怕马上就要亡国了,因此诸葛亮才选择了姜维。因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深解兵意”,首先是一个军事统帅的好苗子;其次他忠诚勤恳,不会象杨仪、魏延那样不服从蒋琬的命令;再次他是外来人,孑然一身,在蜀国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和势力,不会陷入帮派斗争;最后就是年龄优势,他当时才27岁,可保蜀国长远。这个优势是当时所有有名望的将领都不具备的,象吴壹、王平等,在237和248年都病死了(以魏延的年龄应该也活不过王平吧);而姜维一直活到了263年,时年62岁,若蜀国不亡,他保卫蜀国的时间会更长。

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事情证明了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先是魏延不服杨仪统兵,忿而争权被杀(若是魏延知道将是蒋琬统领军政,估计也会因不忿而起兵);接着是杨仪因为自己资历比蒋琬老,以前的职位又一样,不服蒋琬,散布反动言论,因而被贬黜。这时就要靠费袆、姜维来辅佐蒋琬了。

后人评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看应该改成“死亦不已”——他生前不仅忧心社稷,劳心民生,就是在选择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也煞费苦心,从而保证了死后蜀汉政权的延续和稳定。如此苦心,又有几人能够理解?

后话:

当然也会有人说诸葛亮在时抑黜的人才也许会比蒋琬强。考究其抑黜的有才望之人,不过是彭羕、廖立、李严等。李严资深权重,但他不思报效国家,一味贪恋官位,就“德”这一条就是不行的。彭羕才思敏捷,但性情骄傲,又喜欢流言诽谤,先骂刘璋,后骂刘备,让这样的人当权非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不可。廖立之才据诸葛亮言,可与庞统比肩,应该是这三个人里面最有才干的一个,但他胸襟不足,遇有不平就言语诽谤,让他当权接班恐怕也不能容人。所以以上这三人不是输于才干,而是输于德行。如果他们接班,结局可能就跟孙权选的接班人诸葛恪一样。诸葛恪之才远在常人之上,但作为辅政大臣德望不足,恃才任行,遭致身败名裂,国家政局动荡。

也有人会说司马懿的德行更不怎么样不也一样辅政?但是司马懿清除异己是属于权臣和皇帝的斗争,根本就不是辅政,我想诸葛亮应该不希望蜀汉江山落于他人之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