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告诉我们一、二、三

 负鹏载舟 2014-07-01

《山海经》告诉我们(一)

(殷墟二期2005-11-19 12:29:18)

(一)关于远古的思考

遥远的古代,在我看来并不是仅仅代表着古代而已。这里必须谈到我对于历史学的看法。当我们谈到研究历史的作用也许会想到所谓经世致用,但是显而易见历史对于现世的影响并没有那么直接,那么研究历史究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想通过一个比方来说明我的看法,人类的历史就相当于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最直观的感受也许是个人的经历带来经验和教训从而影响着下一步的选择,但是人生并非那样的程序化,经验和教训并不一定能(几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能)被完全吸收,而将要面对的永远都是未知的。那么这些过去的经历究竟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上学期,当我去试图发现“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了鲁迅先生的原因”时,我得到了启发——我们必须从他的经历入手——我在这里所说的经历并不时通常意义上所谓的“生平”,而是更深层的,足以影响到一个人将要在他的生平中选择出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向的人生历史——并且我甚至必须要关注到他的天生因素以及他的童年时期,因为这个早期的历史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使得当鲁迅先生面对许多同时代的人都面对的相似的“生平”时,没有成为阿Q,没有成为“我把日来吞了”的诗人,没有成为积极乐观的人,而是成了刻薄的,消极的,寒冰中的死火和铁屋中的呐喊着的鲁迅先生。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要说明,就像是个人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人一样,研究历史就是在试图去了解人类自身。

那么远古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远古的历史就像是人的童年行为一样,一方面很可以纯洁的显示出他的自身性格,另一方面也对他的其后的经历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些就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更真实的了解自己——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甚至命运。

当我开始注视文学,注视文物(我之所以特别关注这两样是因为它们比所谓的“历史”更能提供给我们第一手的生活记录,就如同走在路上哼唱的小曲与在路边墙壁上的涂鸦要比日记和回忆录更能展示真实的生活)时,我都强列的关注到了发生在西汉和其后某段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化的突变,以至于前后之间的对比可以用断裂来形容。我谨以个人偏好来下一个极其片面的定义:中华民族(至少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群)从大气走向了小气。仍旧套用上面的比喻来说,似乎是一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开始接受严格的教育以至于使他的外在性格发生了强烈的改变,学校的主要课程:儒家思想;佛教和战争。由于这种断裂,我认为很难从后代的传承来推知这个人群的本来面目与性格,要想了解他只有把目光投向更加原始的,纯洁的远古。

神话和文物可以帮助我们探寻一下童年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并且甚至能告诉我们中国天生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我选中了《山海经》,关于古代文物的一点知识也帮上了不少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