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完素对中风的研究

 johnney908 2014-07-01

1 中风的病因病机

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刘完素完全否定外风,“所谓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1],由此可见他主张火热病机,认为“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由于中风起病急骤,故属火热为患。又曰“风本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是以热则风动。”力主火热致中风。火热的形成由于“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则气变兴衰而为病也,或心火暴盛,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志过度,则劳伤本脏,凡五脏所伤,皆热也”,可见火热乃内伤形成。

中风半身不遂(偏瘫、偏枯)的发病机制,刘氏认为是气血失于流通之故。即“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经络左右双行,而热甚郁结,气血不得宣通,郁极乃发,若一侧得通,则痞者痹而瘫痪也”,“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可见热气怫郁,气血不通,肢体失去濡养则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瘫痪。

中风昏愦,刘完素认为热与痰是导致其发病的因素,即“痰潮不省,昏愦不知事”,“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由此观之痰热闭窍是引起中风昏愦的主要病机。

2 中风的治疗

2.1 重视气血流通

“或云中风既为热甚,治法或用乌、附之类热药何也?答曰:欲令药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宜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卫宣通而愈”虽然火热致中风,但根源仍在气血不通,治疗时应宣通气血,代表方如三化汤。该方治内有便秘之阻隔,由厚朴、枳实、大黄、羌活组成。表面看好像含有小承气汤,实则三化汤中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量相等,故重在调理气机。[2]便秘因腑气不通,浊气不降,由此清气亦难上升,配伍辛温雄烈之羌活意在升清,恢复气机之升降。大黄取其沉降下趋之性,通过荡涤积滞,驱除实邪,以利气机升降的恢复,方后注言“以微利为度”,亦说明大黄决非只为攻下而设。又羌活活血通脉,恰与“气血不通”之病机相吻合。

2.2 重滋肾阴、降心火

中风乃火之有余,水之不足,刘氏以补肾为本,观其地黄饮子之方可知。本方治“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气厥不至,舌不仁”。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妙用薄荷,以利咽喉,“治中风失音”;附子、苁蓉、巴戟、肉桂以返真元之火;菖蒲、远志、茯苓补心而通肾脏;石斛、麦冬、五味子保肺以滋水源,使水火相交,精气渐旺,而风火自熄。[4]风淫所胜治以辛凉,此处反用桂、附,因为元气大亏肾中真阴失守,孤阳发越,唯桂、附能引火归元,水火既归其元,则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自熄。又曰“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则天癸竭而荣卫涸,是以中风有此戒”。可知其对阴液的固护。

2.3 不忽略外风

虽然刘完素对中风病因的认识上完全否认外风,主张内伤火热致中风,但治疗上仍用了许多的辛散祛风解表药。大抵外风可以引动内风,温散祛风仍可适时运用。刘氏用大秦艽汤治外无六经形证(六经形证,谓口开,手撒,眼合,鼻干,吐沫,遗尿,直视,头摇诸证),内无便秘阻隔,而此方原出《机要》治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本方用大量秦艽疏风通络,祛一身之风;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川芎散厥阴之风,细辛、独活散少阳之风,防风随所引无不至;风能生热,故用黄芩清上,石膏泻中,生地凉下。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血,而解表亦必固里。当归、熟地、白芍滋阴养血,川芎活血,血活则风药散而舌本柔;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扶助正气,助气血化生,脾运湿除,则手足能活动。

小续命汤为刘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第一首方。曰:“知暴中风邪,宜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并列麻黄续命汤等六个续命汤。明·赵献可说“小续命汤,为仲景《金匮要略》治冬月直中风寒之的方,即麻黄汤、桂枝汤之变方。其间随六经行证,逐一加减。”[5]又刘氏在《泻痢论第十九》中说:“有厥阴经动,下痢不止,其脉沉迟,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为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法曰: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愈。”吴鹤皋曰:“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太阳中风;此中风寒有表证者所必用也。”可见本方可用以散外风。

2.4 运用刺法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论及中风刺法。如云:“中风无汗恶寒,……宜针太阳、至阴出血,昆仑、阳跷。中风有汗恶风,……宜针风府。”以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宜针陷谷,刺厉兑。刺陷谷者,去阳明之贼;刺厉兑者,泻阳明经之实也,以上二证,阳明经中风也。中风无汗,身凉,宜刺隐白穴,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阴经中风也。中风有汗,无热,宜针太溪。此证少阴经中风也。中风六证混淆,系少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厥阴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经;少阳之经绝骨,灸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法,治之大体也。”归纳起来,该法是针对“外有六经之形证”的中风病,依其外证表现,进行六经辨证;以恶寒或恶风为主,归属太阳经;以身热为主,归属阳明经;以无汗身凉为主,归属太阴经;以有汗无热为主,归属少阴经;寒、热、汗诸证错杂,或反有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则归属少阳、厥阴经。然后,按经选取四肢远端腧穴(主要是井穴)治疗。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明·王肯唐《证治准绳》、清·何梦瑶《医碥》等均载录了该治法,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冉华丽认为该刺法主要是为中府初起有表证时辅助药物治疗而设,表证解后,可取少阳、厥阴二经以助治。该治法采用的是六经分证,按经取穴的方法。其六经分证是针对“外有六经之形证”的中风病而设,却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纲领引入经脉病的范畴,各经证侯分立,无传变关系。仲景六经辨证提示疾病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邪气的深浅,正气的强弱,疾病的进退等多方面情况,而刘氏的六经区分主要提示受病的经脉,指导治疗。[6]

[参考文献]

[1]叶川,建一.金元四大医学家名著集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2]齐向华,席加秋.三化汤组方配伍特点及启示.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6):370-371.

[3]丁元庆.论刘完素对中风病的贡献.中医文献杂志.1998,(3):5-6.

[4]蔡铁如.中华医书集成方书类二.中医古籍出版社.

[5]赵献可.医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冉华丽.刘完素的中风刺法初探.江苏中医,1989,10(7):2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