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候,应侯向秦王举荐一人:郑安平!应该说,范睢举荐郑安平是信得过郑安平的,不然他也不会断然如此--因为秦法规定,举荐之人出现了重大问题,是要诛灭三族的。当然,范睢举荐郑安平也是为了报恩,在范睢最危难的时候,是郑安平救了他,可以这么说,没有郑安平,就没有范睢的今天。但郑安平确实也并非什么良将,自然不能与白起相提并论,即便是与王龁相比,也逊色不少。但秦王给了范睢十足的颜面,任命郑安平为前线总指挥,秦王大概忘记了临阵换将是两军交战的大忌,也许秦王还在憎恨白起,他不能在白起的拒绝下输掉这一仗,他无论如何也要打赢这一仗--人都会有意气用事的时候,无论是庶人还是君王。当然我不是在说秦王完全在是意气用事,只不过,到这个时候,这样的苗头已经在秦王身上慢慢显现出来。 5、赵胜 秦军很难受,赵军比秦军更难受,秦军打不下邯郸大可退军而去,等机会再来攻;而若赵军守不住,那么对于赵来说就是赵国这个称号从此在中国的历史版图中永远消失。无论赵军如何的勇敢,如何的齐心;无论邯郸的城墙有多坚固,想要以己之力打退秦军几乎是不可能。原因很简单,秦军众多,即便是不攻打,围着邯郸不打,邯郸城的粮食耗尽,城破指日可待。可以说,邯郸城内易子相食,可谓危急万分。 这个时候,邯郸的最高统治者把希望寄托在诸侯身上,他们当然是遍发救书到诸侯国,声明厉害,请求救兵,当然,这件事情肯定不是这个时候才做,在秦军来袭之日救书已经在各个诸侯王手里了,只是,只是,到了现在,仍然没有救兵的出现!赵王定不会忘记长平孤军作战的教训,这一场战争让他明白,仅以赵国之力,想要打败虎狼之秦,用痴心妄想来形容大概不算为过。诸侯国的救兵不至,战况日益危急,上下都在商议对策。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赵胜站了出来! 赵胜,赵宗室中的权威人物,辅佐过惠文王和孝成王,在赵国内属于是除赵王之外的二号人物。其实,在这个时候,去诸侯国求救也只有他有资格。派其他人去?不早就这么办了吗?使者去了无数,结果都还一样;赵王去?那谁主持邯郸的防务,如果消息走漏,被秦军活捉怎么办?这样看来,平原君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当然,这个任务也非同寻常,成则存赵;若不成,赵胜又有何脸面去面对地下的赵氏的先祖? 6、毛遂 平原君报着必成之心,他在动员大会上说:“如果能够通过谈判取得赵楚的合纵,那最好不过,如若不能,就算是遍洒热血、丢掉性命也要取得合纵的成功。”当然,他还要在自己的门下挑选可以陪同自己一起去的助手,可是,人不能去得太多,太多也没有太多的用处,是去求救,又不是去打仗!那么就挑选二十个人,当然这二十个人当然必须是文武双全,实力超群之人。平原君作为战国末期有名之四公子,手下门客数千,选二十人出来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怪事发生了,选来选去,只选出来十九人,还差一人,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战国历史最精彩的片段之一上演了! 一个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荐于平原君,想与平原君同去,但是平原君一瞅这个人,好象没有见过,就问他:“先生在我这里几年了?” 毛遂有也简单,直接回答:“三年。” 平原君也不拐弯,就说:“贤能的人,就好比是锥子在口袋之中,其锋利的锥尖立即凸现。那么如果先生贤能的话,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为什么没有听见左右赞扬你的贤能,而且我也没有听说过先生。先生还是留下来” 毛遂坚持:“我今天才请处于口袋之中,如果早将我放在口袋中,早就脱颖而出了,哪里只有锥尖凸现!” 平原君见毛遂如此坚持,也就带者他出发了。即便毛遂不才,还有十九个人,关系不大。 其实,十九人之说,应该是太史公的文笔所至,未必真实。毛遂自荐为真,但先前只选出十九人的事实确实值得探讨。平原君手下三千人,不至于选二十个人也选不出,而且更不会巧到选了十九个就无论如何也选不出来了,这难道不是为了毛遂的上场而作的一个巧妙的铺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