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乐 小 知 识(1) 内容提要: 一、为什么这么多国家、民族的音律如此相近,都是1、2、3、4、5、6、7?虽然中国和日本也出现过只有五声的时代。但也大致相同。 二、为什么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和声? 三、为什么有的歌曲好听? 本人有些钻牛角的毛病,近年得益于深圳图书馆的优越条件,读了点书(其中主要是《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思考了一些问题,愿意与大家分享。 音律的生成 音律只能是在乐器的出现以后的事,从前只有用乐器才能记录音高。因为乐器做好以后形状和大小就不变了。而人要记住一个音高很困难。人们在制作乐器的时候,发现发声的器具长度(在粗细不变的情况下)与音高成反比。一根竹管,长的吹出的音低,短的吹出的音高。而且长度差一倍,两个音一高一低,但极为相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差八度。 人类在制作乐器时,要有音高的区别,因此要选择发声器件的大小(如中国古代的编钟)、长短(笙)。这些器件相互选择什么比例关系呢?这期间可能有很多方法,但应该还是比较顺利。因为人们总是从最简单开始,最简单就是1/2、2/3、1/3。所以各个国家、民族最终都是选择了1/2、1/3。这就是各个国家、民族音律基本相同的原因。1/3与2/3实际是相同的,因为2/3是1/3二倍,即相差八度。 我们将看到,各种方法生成的音律虽然有差别,但差别不大,一般人不易察觉。 1.五度相生律 例如,取9寸长竹管,吹出为C音,去掉9寸的1/3,即6寸长竹管,吹出为G音。再取以6寸的2/3即4寸长竹管,吹出为D音。不过这D音比前面的C音高9度,把4寸长竹管加长一倍即8寸,就可以得到比前面的C音高2度的D音了。 其实,刚开始并不是五个音,可能就只有两个音,随着古代人们对声音变化的要求,不断缩短三分之一。在这中间又采取加长一倍的办法,如9寸长竹管去掉三分之一是6寸,6寸再去掉三分之一是4寸。再把4寸长的竹管长一倍就是8寸,8寸比9寸短1寸但比6寸长2寸,如此反复,发现在9寸与6寸之间有8、7.11、6.74、6.36四个音,从而总结出五度相生律。 2.三分损益法 中国的音律生成法,与五度相生法类似。应该说它比五度相生律更简单,它不是一味缩短,而是缩短与加长交替进行,先缩短三分之一得到一个高音(高纯五度),再在已缩短长度上加长三分之一得到一个低音(低纯四度)。如此反复一高一低即可得出12个音。 1,设竹管长9寸,其音为黄钟(因为我们对中文音律名称不熟悉。为了方便现在假设为C(用简谱表示为1),以下都用五线谱的音名代替)。 2,取9寸的三分之二(缩短),即6寸长的竹管,产生纯五度即G。(用简谱表示为5) 3,取6寸的三分之四(加长),即8寸长的竹管,产生D(用简谱表示为2)。 4,取8寸的三分之二(缩短),即5 寸长的竹管,产生A(用简谱表示为6)。 5,取5 的三分之四(加长),即7 寸长的竹管,产生E。(用简谱表示为3)。 很快就得到1、2、3、5、6五个音,所以中国古代多为五声调式歌曲。 可以看到,每一次是先取自身的三分之二(缩短)得到一个高音,再从得到的高音取自身的三分之四(加长)得到一个比自己低的音。这个低音再取自身的三分之二(缩短)得到一个比自己高的高音。如此反复一高一低即可得出12个音,叫做三分损益法。注意的是求得的音高有的高了八度,需要调整。如#C求得为4.214寸,高了八度,实际应为8.43寸。 中国的十二音律,每个音符之间比例都不等,也不能满足准确的八度要求。宋代皇族世子朱载堉成功地推算出十二平均律。但未能得到实际应用。 2.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在其它音律出现以后,为了解决其它音律不能准确回归,或者各个音之间比例不同而出现的。十二平均律是每一音符之间比率相等,设C2比C1高X倍,就是说从C1到C2要连乘12个X,即C2= C1,但是C2比C1高八度,即C2=2C1。因此 =2 就是X= =1.05946, 即12个音符,每个音符之间都是1.05946倍。 十二平均律每一音符之间比值相等,又能满足八度的准确性。但在和谐方面差一些。 3.纯律(自然律) 纯律是首先规定三条: 八度(2:1)、纯五度(3:2=1.5)、大三度(5:4=1.25)并由这三个规定推出全部音符之间的关系:D=1.125C,E=1.875C, F=1.3333C,G=1.5C A=1.6666C=(5:3), B (15:80) 四种音律音符与C的比较(设C=1):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很难区别这种微小的差别,只有非常专业人士才能听得出来。我们根本说不出平时唱歌用的是什么律制。 关于泛音 泛音是和声的基础。泛音或称谐波: 泛音与谐波的区别是,谐波是统称,泛音是对声音谐波的特别称呼。另外,谐波把基本频率称为一次谐波,泛音是把声音的二次谐波称为一次泛音。 任何一个声音都不是单一的频率,这是物质振动的特性。任何声音有一个基频,它的强度占整个声音的70%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泛音或谐波,它们的频率是基频的2、3、4…倍,倍数越高,声音越小。这些谐波是什么呢?举例说,我们发一个C调为基频(频率261)的音,它的三次谐波的频率是261×3=783。根据纯五度,G调是C调的1.5倍即261×1.5=391.5,再高八度即391.5×2=783。就是说C调的声音中有G调的声音,而它的五次谐波261×5=1305与E调的两个高八度一样。也就是说实际的C调声音中包含了其它所有调的声音,因为它们之间总存在公倍数。不过因为有些已经超出了人类的听觉范围。另外有些泛音频率虽然不太高,但因强度太低,不能刺激听觉了。这些谐波构成五花八门的声音。关于泛音出现的机理比较深奥,这里不去解释。证明泛音存在很简单,你可以把钢琴盖打开,弹一个键(如C),然后用手按住这根弦,即使它的声音消失。这时你能听到G弦的轻微的声音,这就是因为C弦有与G弦频率相同的泛音,引起G弦的共振,虽然C弦声音消失,但G弦声音还在,过去一些调琴师就是这样调琴的,他只要把一个音调准了(如用音叉),就可以用五度相生律和泛音引起共振的方法调其余的琴弦。再就是你发同一个声音时改变自己口腔的形状就会有不同的声音,这是因为改变共鸣腔使一些泛音加强,一些泛音被削弱,从而改变了音色。音色就是各泛音强度不同的组合给人的不同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