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纳孩子的天性, 让TA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和勇敢(图)

 明天会更好0616 2014-07-08

50watts供图

50watts供图

  新快报记者 宋导

  “宝贝健康大课堂”第四课的家长提问中,好几个妈妈都不约而同地问:孩子与人交往时胆小、退缩、不自信该怎么办?这些妈妈的宝贝的年龄分布从1岁到6岁。如果说,1岁多的孩子还因为人际交往少而表现出正常的害羞和不适应,那上幼儿园以后,孩子独立交往和应对事件的能力已大大增强,这个时候,若依旧如家长所说,孩子表现得内向、胆小、退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是否反常?

  今年初,本报“早教幼教QQ群”就热烈讨论了关于孩子胆小怕生不合群的问题,并请专家在线答疑,那一次的结论是:孩子有这类表现,很多时候是出于敏感的天性也即父母的基因遗传,或者与剖腹产有密切关系。但除了坦然接受,找对方法去克服这一不足外,家长别无他法。

  在这次的“宝贝健康大讲堂”上,不同的专家给出了相同的观点:父母应该去接纳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刻意要求孩子去改变和扭曲自己。此外,父母要注意,别用否定和指责的话语去刺激孩子,不要在意别人对孩子的评价,也不要把帮助孩子交际变成了替代和干涉孩子交际。

  孩子内向、胆小、不善交际多半是天性使然,家长坦然接纳就好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开朗、乐观、大方。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孩子好,于是,不符合此标准的孩子就被贴上“不好”的标签。如前文那些提问的妈妈,她们潜意识里觉得孩子反常,不应该这样,但真的反常吗?其实未必。

  美吉姆早教乐峰中心总监卢洁珍表示,孩子的情商多数遗传自爸爸,若爸爸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交际也不广,本来就是个内向的人,那么孩子也很可能具有这样的特性。对此,家长应该坦然接纳,从心底里去认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并且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和肯定。

  “我也觉得不需要刻意去克服这种内向。”广州众慧教育儿童情绪与社交发展辅导师张洁认为,并非性格外向才是好的,相比起来,内向的孩子更坐得住,从而专注地做他们擅长的事情。父母应该多去欣赏和赞扬,发掘适合孩子特性发展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要他们改变、去做他们不擅长的事。否则,将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磨损他们的热情,同时制造各种纠结。

  “有些孩子是慢热的,他们跟人接触相处,首先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观察才能判断对方是否安全、亲切和值得信任,慢慢地才会主动热络起来。”张洁说,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求他们见人就打招呼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同样,对于一两岁的小幼儿,害羞也是很正常的事。卢洁珍说,这个年龄段正是个人意识的萌发时期,孩子见到陌生人往往都不愿出声。家长不要强迫或引诱他们打招呼,可以采取鼓励的方式,最好给孩子做示范,主动打招呼,给孩子做介绍等等,让孩子知道对方不会伤害他们。

  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态度,也可能让孩子在交往中不够勇敢和自信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发展规律,这是育儿专家首要强调的。当然,凡事没有绝对,我们常常会看到,沉默寡言、畏畏缩缩的孩子背后是同样内向少言的老人、保姆,又或是指手划脚、大声责骂、焦虑烦躁的父母。这些因素对孩子有没有负面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

  “孩子小时候如果父母不怎么管,交给老人或保姆带,而养育者不爱说话,或不怎么跟孩子说话,会不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锻炼。另外,家里的大人成天围着孩子团团转,但很少让孩子和同龄的小伙伴相处,这也是一个问题。”卢洁珍说,跟孩子多说话,带孩子多去接触其他小朋友,创造社交环境,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人群的重要方式。同时,要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和勇敢,父母的态度和引导的方式方法也十分关键:

  1.面对别人的夸奖,家长的谦虚反而让孩子受委屈。

  “孩子长得真高!”“孩子骑车很棒!”每当面对别人的夸奖时,父母们总是会谦虚一番,“哪有,你家的长得更好!”“我家这个乱玩的!”成人觉得这是应有的礼貌,但孩子听了却觉得委屈:为什么我明明很厉害,爸爸妈妈却不认同呢?随便一句玩笑话,可能就会伤到孩子敏感的心。

  卢洁珍表示,对于别人的称赞,家长应该欣然接受,并肯定孩子的努力。“是的,她比较爱吃东西,不挑食,所以长得好。”“对啊,他最近勤奋练习,骑车越来越熟练了。”这些话语不但能让孩子感到高兴,也能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是会被夸奖的。

  2.不要在意别人的批评,面子远远没有孩子重要。

  人际交往中免不了“被批评”,孩子亦如是。在游泳池里,芊芊害怕得大哭,旁边的老奶奶忍不住埋怨:“小姐姐你哭得这么厉害,把我家的妹妹都吓得不敢游了!”在朋友的生日趴上,空空不愿意开口唱歌,朋友家的爷爷一边笑一边说:“空空,你还比不上几个小妹妹,算不上男子汉哦!”

  作为父母,你会怎么想?尴尬、难堪、恼怒、失望,各种情绪都涌了上来,最后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臭骂一顿。这是大部分家长最常见的做法。然而,孩子真的有错吗?从这两个例子来看,有错的只是旁人,他们推卸责任、喜欢攀比,还用言语去伤害无辜的孩子,而爱面子的父母不自觉做了帮凶,在孩子的伤口上继续撒盐,这种行径更令人羞愧。

  “孩子比面子更重要,如果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置之不理,转而关注孩子的感受。”卢洁珍说,比如,芊芊的妈妈可以把芊芊带到一边,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害怕,但我相信你会勇敢起来,奶奶的话不用去管,我们慢慢来”;为了鼓励空空,爸爸妈妈可以陪着空空一起表演节目,或者说,“没关系,这次空空没有准备,下次有机会,他一定能表演得非常精彩”。切记不要强化负面的评价,如“我家孩子就是胆小”,“他平时就不能干”之类的话,说得多了,孩子也会索性认可父母的说法,变得更不自信。

  3.不要替代和干涉孩子的交际,即使他们受到欺负和排挤。

  孩子不会遮掩自己的喜好,所以,他们之间的交往既真实也多冲突。欺负、被欺负、排挤、被排挤,这样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虽然孩子们自己可能并不太在意,或者说有自己的应对之道,但落在父母眼里,却让他们感到焦虑。“同学打你?妈妈帮你告诉老师。”“他们不跟你玩,外婆去跟他们商量。”“有爸爸在旁边,小朋友不敢欺负你,否则爸爸敲他们。”

  张洁认为,父母因为怕孩子受欺负从而替代或干涉孩子的交际,反而对孩子不利。“难道你能代他出头一直到老吗?总有一天他们要独立面对的,到那时,没有了父母的依靠,他们会不知所措,将受到更大的打击。”张洁强调,孩子的问题一定要让他自己去面对和处理,家长可以告诉他方式方法,但千万不要代替和干涉。当然,首先还是得关注孩子的感受,要及时安抚,再来核对事实,引导孩子分辨是非。

  “即使小孩处于弱势,也不建议家长教孩子以暴制暴。”卢洁珍说,家长常常对小孩说,“别人打你你就打回去”,但使用暴力的人一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对此,更好的引导方法是: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妈妈不认同,老师也不喜欢”,假如有人打他,可以逃走,也可以用手挡、大声喊,或找信任的人帮忙。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把大人的解决方法告诉孩子,比如遇到伤害赶快报警,寻求法律途径等。

  卢洁珍还表示,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感到失望和难过是孩子必须经历的挫折。父母应客观地告知孩子,“这个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你,你的存在也不是为了取悦别人”,同时,可以分享自己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如何面对压力的经验,最后,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选择该怎么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