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

 陕西西安熊先生 2014-07-10


 

    从小喜读书,几十年下来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开卷有益,成了习惯。

 

 [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


    在国外(特别是俗称发达国家的)生活,行走时有一个现象司空见惯:Reading。  读书似乎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你看公园里绿色的草坪上,三三两两总有人在休憩时阅读。干净的路边长凳上,不分长幼男女,也多有旁若无人,有滋有味儿的读书者。每个社区都有整洁优雅,丰富方便的图书馆,随便谁都可以在那儿像吃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一样尽情享用,甚至可以“打包”回家,只是要记得到了还书的时间完璧归赵哟,那也很方便,根本没有任何手续,你开车到图书馆门口,连车都不用熄火,把书一股脑儿往门前摆放的,类似邮箱(说整洁的垃圾桶也行)的几个大桶里面一扔,然后您上车,挂档,踩油门儿,走人,就齐活了。和 Reading 有关的细事儿太多了,就连出门儿等个飞机,上了飞机坐定,很多人都捧着一本书,静静地享受着。馋的我呀,盯着他们的面孔和手中的书,一个劲儿发呆。我琢磨着,这帮人一定觉得享受读书的乐趣比东亚人(像中国啦,日本呀,韩国啊)爱到 KTV 去吼两嗓子抒发感情更OK吧。

 

 

 [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


    记得孩童少年时,有两个事儿至今记忆犹新。一是看完俄国老高(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后,让我懵懵懂懂地领略了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读书。从此记住了老高的一句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要知道老高自幼历尽生活艰辛,面包从小对他就无比重要,而他读书的渊源也跟一个厨子有关,他十几岁时在一条船上当洗碗工,碰到了善良,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引导他开始了读书。老高把人在面包(物质)和书(精神)二者间的“饥饿感”用16个字就说透了。(碰巧我十几岁时经历了中国60年前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亲身体验过“饿”是什么滋味儿,全中国人民都面露菜色,好多人浮肿得脸上,腿上一按一个坑儿。这事儿说给80后的人听,他们都没准儿认为我在讲天方夜谭。)就凭他这一句话,指引了我这辈子满世界找“面包”和“书籍”。另一件小事,也是大概在十几岁的莘莘学子时,我读过一本几十页的小书,记得名字叫《一束智慧的花》,大抵是格言警句的汇编。偏偏就记住了一句:“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那个时代的教育,好像高尚的人不多,听的较多的是“思想改造”,“狠斗私字一闪念”之类的“标语”。所以就一门心思地找好书看,读一个“不亦乐乎”,高尚的人那事儿倒没刻意较真儿。

 

    走出校门,迈进社会大门,书还是继续偏爱,经历的事儿多些后,也不知从哪天开始,突然悟到《一束智慧的花》里那句话有“可逆性”,倒着读不就是“碰到一个高尚的人就像读一本好书一样”吗?!当年老高在轮船上干了五年杂工,体验了“在人间”的甘苦,炎凉后,16岁背着铺盖卷就离乡背井奔喀山市去圆《我的大学》梦了,虽然很快梦幻破灭,他不得不住进了“大杂院”,与三教九流为伍,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为生存奔波,为理想求索,最终还是“读”完了社会大学,成了一代文豪。细细品味,老高面包没少吃,书也没少读,但他的阅历更出彩的地方是“读”人,读各色人等,酿就了他的深厚文学(人学)基础。依照这个思路,我也痴迷“读”人,只是调整了一下那句话,不刻意读“高尚的”的人,只求读“有意思”的人,“有内容”的人,“有特点”的人,反正是要生猛鲜活的。日积月累,也成了习惯,真获益匪浅。读书是作者把ta的思想编好了给你看,读人是你自己先把一个个人的“素材”拆解了,提炼了,编好了给自己看。所以读人更难,但也更有意思。我就是逐步的把读书与读人“混为一谈”了,书和人在我的脑子里是频频转换的。

 

    读书和读人,是一辈子有用,有乐的事儿,也是实实在在的“功夫”。读书好的人,那叫做学问,读人好的人,那叫有阅历。千好万好,还都是生动而有限的世界。随着94年我在美国开始接触“信息高速公路”(那时还没时兴叫互联网),我就暗暗称奇,这玩意儿流行起来还不得改变人类的整个生活呀,这个世界一方面会变小了,另一方面也会延伸的没边了。无限的世界,令人神往也夹杂着恐惧(现实世界的通行“游戏规则”要是被突破了,也够人类惊喜又乱套的)

 [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


    可不是吗,没几年的功夫,我们都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了。网上什么不能干啊?!整个网络世界就是一个虚拟世界。且不说网络的其它特性,单就像信息的爆炸(核裂变,聚变级的), 思想的交流而论,就颠覆了古往今来的现实束缚。思想的传递,交流不再受地图上的红线或蓝线阻隔,人们思想的互动性是即时的,格林威治的时区也没意义了。大的不讨论,但就人的匿名权,虚拟性,就使思想的“载体”更自由了,更开放了,反而更真实生动了。小到博客,你随便上,只要你愿意。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思想能飞多远(就像人类的宇宙飞船载着地球人的一些物品送入太空一样),会有什么结果。你甚至不知道与你碰上,交流的人物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好是歹,反正你不要太在意“具象的”东西了,你在乎思想的表达和碰撞及你的领悟就行了。

 

    你可以继续读书,虽然闻不到纸香了,但手段更丰富了。你也可以继续读人,但更需要揣摩了。按逻辑推理,你进入了“读”灵魂的时代,这岂不是一个更让人自由,更令人沉静地兴奋的时代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不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文明精粹之一吗?

 

    异乡把我引上了博客这“溜光大道”,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灵魂翻飞求索的“垫脚”平台,在这儿读书,读人,读灵魂,其乐无穷啊。我的一个朋友说得好:让灵魂多了一个快乐的去处。

 

 [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转载]读书,读人,读灵魂

    读灵魂,也不玄乎。我偏爱异乡及异乡类的博客,都是因为ta们自然,亲切,平实,表达方式又流畅中透着唯美。灵魂嚒,你自己捕捉。不妨试举一例,异乡的一篇博文叫“一天只做一件事”,写得挺有“角度”,细腻的思想的,引来小二百人拜读,我喜爱之余,也插了几句嘴,想说明做一件事也好,做一百件事也好(西方石油公司的哈默,不就是做事多到“超越生命”的人吗)都可以根据环境所迫和个人心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想到我们俩的灵魂就走岔道儿了,真个是鸡和鸭讲,驴唇没对上马嘴,还引发各路灵魂纷纷登场,让我觉得“读”灵魂过程中的互动性非常有趣儿。我总结,读博客不读评论(当然得有)就像看电影临结尾,音乐还袅袅绕梁呢,您就离座起身了,差点儿意思。我就注意到此文的23条评论中有一名为mangopan(经揣摩文字,应是女士,已婚,有一子或女)的文字,平实却触动了灵魂,不妨转抄如下:

 

    “在北京生活里损失最多的就是聊天,除非周末我不大可能和我lg一起吃一顿饭,每天说话时间也不过10分钟经常是早晨出门时候,也不大可能更多时间和朋友交流,陪孩子就晚上那1个小时,所以想想人生的乐趣不免有些沮丧~”。从这么几句平实的白描,就勾勒出一个幸福中产家庭的充实物质生活(非周末不能与老公一起吃顿饭,陪孩子也就每晚一小时,与老公一天说10分钟话还得在规定时间,想与朋友交流却没时间,最后感叹最多的损失是精神生活,除了应有该有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灵魂可不就离人生乐趣远了,想想就“有些沮丧”吗?),可是灵魂呢?灵魂与物质都是存在的呀,就像生活的手心手背。灵魂的去处有很多可能,ta 没一定之规,但你不能忽视ta。就连异乡这么嘻嘻哈哈的小姑娘都闻声严肃起来,忙不迭声的回复:“想想办法吧,不然这样的日子就30岁40岁50岁的过下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