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必称希腊 48】欧洲南北的风水轮流转

 老庄. 2014-07-11

【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系列文章之(四十八)


列车穿行在慕尼黑郊区,开往机场。轨道两旁的田园风光与意大利和希腊迥异,与中国北部的平原地带却很相似。旅游过程中三座主要城市雅典、罗马、慕尼黑,分别 兴盛于欧洲历史的不同阶段。地理坐标的位置变化是,雅典到罗马是在地中海内部从东向西,罗马到慕尼黑是跨越阿尔卑斯山从南到北。慕尼黑在12世纪才建起小镇,繁荣始于16世纪以后。不仅是慕尼黑,巴黎、伦敦、莫斯科、柏林一些如雷贯耳的大城市都是在中世纪才陆续建立,并在文艺复兴后,渐渐夺走了罗马的光辉。这种南北转换是如何发生的呢?和中国宋朝时期出现的南北转换是否如出一辙呢?

慕尼黑城市风光,远处是阿尔卑斯山。

欧洲大陆南北因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差别以及其他地理差异,不仅造成早期的社会发展不同步,而且在漫长的中世纪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中世纪的前500年欧洲整体破败不堪,南方除了内乱,还受到拜占庭和伊斯兰势力的挤压,日子非常难过,经常要仰仗北方的军事支持。而北方尚处于蛮荒之中,除了开荒种地、封土建侯,还不能有更大作为。11世纪后情况有变,拜占庭和伊斯兰对南方的威胁减弱,地中海经济迅速恢复,南方经济实力胜过北方,加之罗马教廷取得崇高地位,南方又重新主导欧洲的政治走向,因此才会出现十字军东征。但东征失败之后,欧洲北方的政治势力再次抬头,双方进入胶着状态。

将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把欧洲搞得疲于奔命,之后的一段时期更是多灾多难。14世纪上半叶发生大饥荒(1315-1322)和大瘟疫(1347-1349), 尸骨暴晒,哀嚎遍野,欧洲人口锐减三分之一,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不过北方受害比南方严重。人们不清楚为何得罪了上帝,遭受如此惩罚,除了不断祈祷,就是 迁怒弱者,犹太人、病人、残疾人、老妇人都可以被视为魔鬼处死。没有原因的惩罚之后是没有原因的奖赏,此后一个多世纪基本气候和暖,风调雨顺,粮食增产, 人口增长,但主要受惠地区是北方。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人们发现教会提供的各种消灾方法越来越不灵验,还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克服困难。而教会在服务质 量下降的同时并未减少收费,招致多方怨恨。

欧洲虽然没有出现信仰危机,但是教会的威望却在下降,至少王权已经蠢蠢欲动,加快向教会夺权的脚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1194-1250)先后与两任教皇公开矛盾,在被开除、夺回教籍,胁迫、驱赶教皇的过程中,反复争斗。此后教廷希望借助法国国王的力量来对抗皇帝,没想到自投罗网。1309年教廷被迫迁至现在法国的阿维尼翁,沦为傀儡,直到1377年才重回罗马,后来称这一时期的教皇为“阿维尼翁之囚”。在此期间,自1356年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改由选帝侯选出,教皇的传统作用被排除在外。1378年以后教会内部受多方左右,出现分裂,有时甚至同期存在三个教皇。乱象到1418年结束,教廷已经无力同新兴的王权抗争,世俗政权在经济领域逐渐蚕食教会的财富。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常回归,因为此时宗教势力占有大量财富已经无助于社会发展。

在南方着重发展商业的同时,北方有一件事也在缓慢进行,就是农奴制度的衰落。封建制和农奴制经常被指为同一种制度,只是关注重点不同,也可以合称为封建农奴 制。底层民众在农业社会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奴隶、隶农、农奴、农民等等。用是否拥有土地或自由支配产品等作为划分标准,略显复杂。考虑到早期农业 社会,底层民众作为生产工具依附于他人,而后期作为自由人存在,那么用一个标准,即“是否拥有人身自由”来划分,可能简单一些。不妨将农业社会简单分成两 个阶段:农奴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农民社会。概念上一刀切之后,对农奴和自由民的界定也并不容易,因为“拥有人身自由”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概 念,层层递进,主要取决于对农地的依赖度和迁徙的自由度。从人身不自由到自由,如果数量出现剧烈变动,以及自耕农、佃农、失地贫农三者间数量出现剧烈变 动,一般都会引发社会变革。如果其中自由民向城镇转移数量巨大,引发的社会变革会更大。

当时欧洲的农奴主要是在北方。严格说来是西欧北部,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次较大的人口流动和职业转换。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技术的提高,高产作物的种植,新型 的土地兼并,受纺织业带动畜牧业的繁荣,同时城镇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新职业的出现,这一系列的变化,共同导致的结果是农奴数量减少,自由民数量增加,农 业人口比例下降,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农民进城,无论是主动或被动,最后都摆脱了对农地的依赖,变身市民,极大丰富了城市社会的多样性,其中的优秀分子有了 更多的发挥空间。正因为农业技术和工商业技术的同时进步,人口转移得以顺利完成,尽管数量还不是很大,但对于欧洲北方来说却是重要的一步。

农奴变身为自由民之后,与商人、国王结成不稳定的利益联盟,经过长期孕育,通过各种流血或不流血的斗争,最终在中世纪末期,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变动。不过农奴 制在西方社会彻底消亡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依不同的综合情况向落后地区蔓延,非常缓慢并且彼此关联。阿尔卑斯山脉以南削弱,以北兴起,西欧削弱、东欧 兴起,欧洲削弱、美洲兴起。因为在农业实现工业化之前,在政治不统一的自由大市场里,农奴制下生产的农产品,在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长期不可或缺。这与中 国很早就实现政治大一统,加之周边地区农耕落后,逐渐形成的农民社会有很大不同。

国王、新兴商人和自由民结成的联盟,除了从教会夺取权利,同时也向封建主发起进攻,不是整体消灭,而是大吃小、小被吃的土地兼并。过程中由于火炮的使用大大 提高效率,一座座小城堡被轰得灰飞烟灭,一个个小封建主与骑士制度共同消亡,以往因割据形成的农业低效、商业重税局面得到重大改善。自由民的人数大大增 加,他们越来越热爱国王。虽然耕地在名义上可能还不属于他们,但是对收成却拥有了更大的支配权,赋税也相应减少。商人也越来越热爱国王,喜欢为国王服务, 经常一起商量如何做大生意。国王不再是众多贵族中排名第一的那位盟主,而是逐渐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绝对权威和领导。意大利学者马基雅维利(1469-1527)的名著《君主论》适时推出,为由国王主导的中央集权大唱赞歌。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更大的社会变革在欧洲已经不可阻挡。

左图是马基雅维利像,右图是《君主论》1550年版本的封面。

其中英国和法国,由于历史恩怨,爆发百年战争(1337-1453),加快了走向变革的进程。1328年 因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旁支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三世认为自己也有继位资格,双方互不相让,为此大打出手。英格兰国王在欧洲大 陆享有领地,为了这部分领土,两国断断续续打了一百多年,其中圣女贞德的矫健身影是最亮丽的风景。战争后期,英国越来越被动,认识到固守欧洲大陆的领地没 有更多益处。战争结果以英国改变国策、法国获胜而告终,英国仅保留加来一地(于1558年被法国收复)。其实百年战争英法两国都是赢家,国家意识形成,王权扩大,贵族势力削弱,为两国后来争霸世界、称霸世界打下坚实基础。英国更是摆脱大陆领土的束缚,从此身轻如燕,专注于在大不列颠岛发展,终成正果。

圣女贞德,左图是一幅1505年的画稿,右图是画家安格尔1854年的作品。

1500年前后欧洲出现的大航海、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因对后世影响巨大,令人啧啧称奇,几乎同时出现,又相互关联。其中大航海是扩展空间,宗教改革是制度推进,艺 复兴是思想成果。大航海出现在欧洲西南角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起因是寻求商业利益。宗教改革出现在欧洲北方,起因是反对教廷、君主夺权。文艺复兴如果从先驱 但丁(1265-1321)算起,在14世纪初已经发生,起因是意大利众多城市商业共和国的繁荣,催生文化人口增加,人文意识觉醒。

大航海、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开花之地各不相同,最后获益最大之处却全在欧洲北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是最终成果。再往上溯,两千多年来,南欧三大半岛,从东 到西顺次为欧洲带来能量和荣耀,古希腊、古罗马、教廷、意大利城市共和国、葡萄牙、西班牙一一登场。但文艺复兴却成为地中海最后的绝唱,将欧洲北方扶上马 又送一程。西班牙帝国也是最后的辉煌,作为大航海的直接受益人,美洲金银却源源不断流向北方,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后来的历史进程表明南欧气数已 尽,那么北方的蒸蒸日上是如何做到的呢?

从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结束,在阿尔卑斯山脉南北差异的地理背景下,教权与君权、中央与封建不断缠斗,有一条南北彼此争权又相互依赖的路线图。大致情况是,前五百年北方军事优势明显,后五百年南方经济优势明显。但是这种此消彼长的游戏,在16世纪末接近尾声。北方经过千年成长,广阔的地域、可靠的农业、充足的人口,这些优势南方都不具备,成为后来居上的坚实基础。从16世纪开始,北方对南方的依赖和崇敬都在消退。西班牙强盛之时,挟教皇以令诸王,可是对北方的影响越来越弱。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北方厚积薄发、雄心万丈,自谋发展、另创新路的意味越来越强,而当时同属北方的德国和俄罗斯,在历史导演的安排下,尚在候场热身之中。

欧洲从南到北,从地中海式气候到温带海洋性气候,再到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过程,表现出的差异性和独立性非常明显。如果跟中国对比,简直是天 壤之别。中国长江流域的社会发展乃至珠江流域,只是黄河流域的简单复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无缝连接。宋元明清没有孕育出有别于秦汉隋唐的 重大新花样,人多地少的农耕困境循环往复,程朱理学不过是步孔孟之道的后尘,而且国家形成了北方军事强、南方经济强的格局,为了安全统一,相互制衡掣肘, 道路越走越窄,创新活力渐失。而欧洲北方却完成了军事和经济共同超越南方的历史性转换,没有继续中世纪的老路,连天主教的精神统一都被抛弃了。

要想持续发展,最好还要借助大量资本提高全社会经济的运转活力,实现对各种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资本要摆脱以往对农业用地的过度依赖,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恰逢其时,16世 纪后半叶美洲几处大型金银矿陆续投产,金银持续增量流入欧洲,新鲜的血液让心脏澎湃跳动,摆脱了几个世纪的钱荒窘境。对于美洲金银在欧洲现代化进程中的历 史作用历来评价很高,甚至有些观点视其为决定性作用。其实欧洲重要的社会变革基础在美洲金银流入前已经奠定,此后流入只是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没有必要 过分夸大。

美洲金银流入前,欧洲贵金属货币普遍小薄轻,此后大厚重。以西班牙的主币变化为例,上图左为16世纪初1里亚尔银币,重3.2克,直径2.4厘米,右为16世纪末8里亚尔银币,重27克,直径近4厘米。当8里亚尔升为主币后,1里亚尔降为辅币。

欧洲北方已经蓄势待发,照此路径发展下去,无非是大航海找到了新土地,增加了一些财富,宗教改革令君主扩大了权力,改变了一些社会结构,文艺复兴质疑了老上 帝,出现了一些新思想。尽管有这些新花样,还是不能摆脱与前辈大富大贵的相似老套路。但这只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在无意中完成的。在大航海、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合力作用下,结出了一枚金苹果。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这枚金苹果可谓来之不易,大约三千年才开花,两千年才结果。人类的知识体系因它要推倒重 来,也因它引发了无休止的论战。

这枚金苹果就是科学。


(作者:丁不二方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