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大和、康丕扬、康基田

 老笃 2014-07-11

一代宗师康大和(定稿)

康大和,字原中,号励峰。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今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迁南京工部尚书。

康大和,少年聪颖,笃志好学,被人誉为“神童”。他七岁丧父,靠母亲的针线活赖以维持一家四口人(哥、寡母、爷爷)的生活。为使家庭有个出头之日,母亲死活要把大和培养成人,先后送大和到水头朱子宫和赤岐狮子峰等地去读书。康大和小时因患天花、麻脸,其貌不扬,在学校里也常受同龄人取笑、捉弄,因此,他立志日后要出人头地,在学堂里比他人更加发奋,学业上都是名列前茅,颇受老师器重。

康大和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著有《砺峰集》若干卷。被朝廷誉为一代宗师。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素憨厚,不事丧举,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因此,后人为他兴建尚书祠、侍郎祠、光禄祠、孝廉祠和太史坊、文华应制坊、乙卯进士坊。现莆田城厢区文献路华园巷林氏家族为其重修的宫保尚书康祠门坛,仍引用明神宗皇帝御赐对联:“勋业敢华夙负三朝重望,文章道德允为一代宗师”。

康大和出生于贫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父母为了生计,日常劳作于田间,无暇照顾大和读书生活,便把他寄居于赤岐铁炉姥姥家里,在赤岐山狮子洞读书。

确实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和中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与他正因为他的声誉显赫,在当时影响久远。故演绎了诸多与他相关的神话般的故事和传说。

据传一,明正德年间的一天,大和的父亲到水墩头放鸭,在水塘边拾到一小布袋,打开一看,竟是一堆白花花的银子。他心想,从布袋的外表看,虽然银子数量不算很少,但也不像是富裕人家丢失的。倘若是丢失银两的人因家里有难事而向他人借的,或是----,该会多着急啊!于是,他便顶着烈日从近晌午等到午后影斜杆余,才见到一位中年汉子脸带愁容,满头大汗的来到水塘边,张望一番,长叹一声:“天啊!这可是要我家三条命呀!”大和父亲细查那汉子的表情后,忙上前询问情由,方知汉子是卖儿凑钱为母治病。再细心盘问汉子丢失银两的数量及银袋的颜色特征,都讲得一丝不差。为了慎重起见,两人又到水塘边的水头宫,请宫里的神灵见证。当即归还银两。那汉子感激涕零,连声称道:“感谢恩公。你如此善德之人,家道必发,神灵佑之!”水头宫慈济公为大和之父的善德所感动,便奏知天庭。玉帝嘉其善行,并考康家已积德数十年,便命慈济公转世康家。不久,大和问世了。

1. 大和出生四个月后,背突生毒疮,难以治愈。后有一游医指点,需用古木之云土(昆虫的土巢)涂之。大和的的父亲放鸭常在水头宫歇脚,见慈济公神像背后有云土,便取来和水涂在大和患处,数日背疮即愈。与此同时,村民们发现慈济公神像全身金漆脱落,甚为惊奇。后得知大和医疮之事,方知是神灵的报应,都说:“康家积德,这是慈济公转世投胎康家。此子必成大器。”

二,康大和在狮子岩洞读书时,在先生的悉心教导下,学业大有精进。但他学而不厌,总是早晨天蒙蒙亮就起床读书,傍晚才肯收笔。而晨晚雾气大,光线差,时时干扰他的攻读与写作。因此,心里一直盼望着狮子不要再吐雾,能给他自己以明朗的读书环境。想得久了,他就把自己的愿望作了一副对联,挥笔了下来:“石室降自天我倚白云驱狮子,瑶池生于海君看绿浪醉龙王”。然后贴在石壁上。先生观之,大赞奇才。小小年纪就能作出如此气壮山河的联句,真是贵人。果然,感动了狮子岩的灵气。自此洞岩晨晚再也没有雾气了,明朗如晴空。狮子岩洞成了一处读书的好去处。

康大和从小聪慧好学,长大后,已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被当地尊为儒人。有一次,大和卖菜路过黄石华东地界,遇到因当地人正在大路中搭设戏台而挡住去路,便责问为何如此做法。当地人却说,华东村从来就如此搭台唱戏。并请来一位长者。那长者不把大和看在眼里,有意杀杀他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傲气,对大和说:“今天是观音大士、三一教主、魁斗星君和关圣帝君的庆诞,你若能把四位神圣都融入对联里,且都作得工整、文雅,令人佩服,我们立即拆去戏台,永不占路,绝不食言。若作不好,你就调头回去。”大和若一小思,挥毫写道:“金莲开夏午,铁笔点春秋”。其对联引用“金莲”、“夏午”、“铁笔”和“春秋”分别寓意以上四位神圣。众人一看,齐声赞绝。当地人立即拆塔让路。他寓意深厚的对联自此沿用于今。

三,康大和家距省城考场较远,在一次赴考中差点误时,他刚到考场门口,差役正欲关门,大和急忙飞步跨入大门,差役不准。因双方大声争辩而惊动了一位考官,那考官见大和相貌平平,欲于文采喝退他说:“你要想进考场,得先过我这一关。”大和签允。考官不无轻视地出了上联曰:“急水流沙粗在后”。大和一听,明白考官是瞧不起迟到者,以此来讽刺自己。他略一沉思,从容对道:“狂风扬谷破先行”。考官心喜,便令其进场参考。放榜时,他以可喜的成绩名列第八名举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了进士。

嘉靖二十年,康大和补任同考试官及预修金典。嘉靖二十八年,他主持顺天府,与官宦赞同事,其录文多出于和之手,故深得皇上信赖,遂迁任右春访石谕德。嘉靖三十二年,主持会考试举,是年迁升侍讲学士,视院篆。正因为他为官清廉,兢兢业业,奉公无私,才有如此快捷的晋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帝念大和视篆勤读,诏升大和为南京礼部侍郎,在礼部八年,他奉公职守,广受好评,却没有升迁,他以为自己这一生已无可为,曾作《拙官赋》以自嘲和明志。谁知,赋刚出,升令至,康大和又被晋升工部尚书。当时任工部侍郎的林庭机是大和的同年进士,又是同乡,两人志趣相投,很合得来,很快成为挚友。一日,大和偶对庭机聊起当年九鲤湖祈梦之事,林听后顿有所悟:“你名大和,梦见和尚在书写,连起来不就是‘和尚书’了吗?由此看来,你官至尚书,九仙早有启喻,只是我们一时不懂罢了。”庭机的圆梦之解,大和甚是心悦诚服。

当时,严嵩揽权,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康大和秉性耿直,绝迹权门,始终不肯去拜访、巴结,被严嵩等人晾在一边不用,将近二十年,未再获升迁。

不久,严嵩党羽指摘政事,暗地里想整他,大和有所觉察,他厌恶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生活,毅然上疏引咎乞骸归乡,但帝未允。次年,大和再次上疏,陈辞恳切,帝知大和去意已决,遂不再阻拦,准于告老。

大和致仕时年方六旬。几年后,同是工部尚书的林庭机亦致仕回莆,他们二人共倡诗社,专邀里中耆宿入社,人们又把这个书社称作“尚书社。”他一生著有诸多书籍。兴化郡守吕一静,还请康大和等几位饱学之士,续修郡志《兴化府志》。因积劳成疾,康大和于万历五年(1577年)病逝,享年七十岁。墓葬华亭镇云峰村山中,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有石翁仲、石虎、石马、石羊等。以寄予后人对“一代宗师”的无限崇敬和怀念。

康大和生前在家乡莆田前康村带头兴建“莆田砺山康氏大宗祠”。清末民国初期,康氏大宗祠倒废。2012年初,广大族人踊跃捐资一百多万元,重新修建。让一座崭新的大宗祠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013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福建莆田前康村康大和历史遗迹入选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进一步弘扬康氏优秀文化,莆田康氏族人正在着手计划在前康村建设康大和纪念堂。广泛宣传康大和的高尚情操。从而展示莆田历史名人的风采把前康村建立成莆田的历史文化村


 

 

 

 

 



 
 
 


  
 

 

南通殿坐落于月塘乡前康村的乌龟山山麓。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漠的山地,因山上有一古塔,故被称为“塔庵埔”。
  据说,在明代以前,当地村民在海边建一座石塔,并立庵盖庙,名曰“塔庵庙”。明代以后,在其周围又相继建起龟山寺、塔平堂、万福亭、南通殿、圆明殿等庙宇。其中南通殿居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心位置。敬奉玉皇至尊等神像。
  明朝隆庆二年(1568),时任南京工部尚书的里人康大和在这里为其祖父立建:“诰赠通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毅庵康先生墓道”碑,碑座立有一只石龟。一方胜地因名人而显,此后,塔庵埔的庙宇便闻名于东南沿海,香火也日臻旺盛。
  康大和少时笃志好学,拜师苦读的精神在当地一直被津津乐道,而他饱学多才的故事,更是在莆阳大地传为佳话,广受大家的崇敬。
  清朝末期,由于社会动荡,这一方宗教胜地渐见式微。部分庙宇遭到毁坏。文物也多有散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保存文物古迹、弘扬康大和立志成才的精神,前康及周边的村民投工投劳,送砖献瓦,捐资赠款,开始重修寺殿,再塑金身。并在乌龟山上开荒种树,经历数年的努力,才使得塔庵埔再现昔日之风景。寺殿香火得以绵延鼎盛。1986年1月,塔庵埔诸庙宇重建得以告竣,1998年10月,玉皇至尊驾驻南通殿。
  新建的南通殿为砖木结构,仿宋式建筑,屋顶四棱翘角,红砖琉璃瓦装饰,使得整座殿宇金碧辉煌,磅礴大气。殿宇的大门口,有盘柱雕双龙戏珠,四周擎十五根石柱,承接木雕画檐,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殿内还有三根大石柱撑着屋架和脊梁,柱上写有四幅楹联,分别是:“宝殿巍峨一朵红云抉宝座,金銮雄伟九重紫气绕金阶”,“宏门玉殿祖师降临惟顾国,位镇金嵩武当行在护人间”,“佛天圣明威震龟山灵光佑万民,众志成城重兴南通伟业传千古”,“南北斗星山中为棋方几日,一磐未尽世上宇庙已千年”。这些联句为大殿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也是广大信众对玉皇文化的崇敬。
  2001年8月,在南通殿的石侧又复建了圆明殿,至此,塔庵埔的庙宇群落方得以形成。这些年来,塔庵庙的董事会本着慈善为怀的精神,把群众捐赠的善款用于当地的教育和公益事业,先后出资兴建了两座崭新的教学楼,董事长黄玉兰自己勤劳俭用,却对村里的公益十分热心,她为修桥铺路不辞辛劳,被大家称为“活菩萨”。 2009年,塔庵埔南通殿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资料系前康村康亚琪提供)
  

 

 

 

 

康 丕 扬

(定稿)

康丕扬(1551-1632),字士遇,号骧汉,山东陵县人,万历壬辰(1592)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万历三十七年(1609)致仕,崇祯五年(壬申,1632)辞世,享年八十一岁。

公正坦荡的明末文仕康丕杨

康丕杨,他先后任宝坻县知县、密云县知县、陕西道监察御史监管河东盐政、辽阳巡按兼学政,后署理两淮盐课。其为官政绩突出,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拥戴。

康丕扬写过很多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较大影响,而且深受今天人们的追捧和重视。著有《北台疏草》2卷、《按辽疏草》6卷、《按晋疏草》6卷、《三关图说》、《按淮疏草》2卷、《癸卯两事志略》5卷、《省身录》1卷、《蓄德录》1卷、《千秋镜源》60卷、《广古传信方》5卷、《集闽方》4卷、《宫传方》3卷、《东坡先生外集》86卷、《韩魏公集》30卷、《白氏长庆集》4卷、《评》4卷、《公移尺牍四六诗文》84卷、《栖凤馆遗文》1卷、《东方先生文集》。其中,《三关图说》、《东坡先生外集》、《东方先生文集》三书仍存于世。

《明史》对康丕扬无所记录。据查《光绪陵县志》卷四《选举表》、卷十九《人物传》、卷十《古籍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影印版所载:康丕扬祖父康福寿曾捐资创修东方朔祠。康丕扬本人则为东方朔墓立碑并辑《东方先生文集》以继其志。

康丕杨在离职回家后,曾为乡贤东方朔出过作品集,旨在去掉传说中东方朔身上的迷信色彩,还东方朔所具有的诙谐滑稽与干练能臣相统一的真实面目。《东方先生文集》有明康丕显刻本,今北师大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均有收藏,惜未寓目。《光绪陵县志》载康丕扬《东方先生文集序》一篇:

愚尝读班孟坚《汉书》,而深有感于东方先生。……因刻其行事、文辞、《九(应为“七”)谏》等篇,汇为一帙,并班传行于世。先是余祖嘏庵翁尝有言曰:“里有先贤,里之光也!奈何不传而令其湮没乎?”里中旧有祠宇渐且颓圯。余祖独捐家赀,焕焉一新,……且命余曰:“迹传而文亦宜传。俾里中后学之士异日有待诏金马门者,人人景其遗行……”余每怀先祖之志,思刻其文,以示后人。又恐后人不察其品格之高,而或谬执《神异》、《洞冥》之书排诋之。……则一切怪诞神仙之说,其为妄传无疑。里中不闻而他方闻之,史氏不传而他不经之书传之。余故表而出之,使后世知东方先生之为吾平原厌次重者,前有史氏可凭,近有文集可凭也。《东方先生文集》成书是在万历三十七年康丕扬致仕之后,比吕兆禧《东方先生集》较晚。该书集东方朔行事与作品于一体,并非真正的作品集,然从序文看,康丕扬主要是抱着还东方朔历史本真的初衷,所以对东方朔作品的去取大致会比较严格。《东方先生文集》虽然流传不广,但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均有收藏。

 

曾以治世能臣著称

康丕杨中进士后,先是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任宝坻县知县,一年后调密云县知县。在任宝坻县知县的一年内,曾经清理恳田,裁撤县内不必要的建设项目。在出任密云知县的五年内,曾施行清丈土地安插回乡灾民、平反冤假错案、重修白檀书院等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措施,为密云的经济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密云县汉时称白檀县,由于处在崇山峻岭和通往东北三省的通衢之上,自宋辽金元以来一直是战略重地,老百姓深受战争之害,此地的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并且盗贼猖獗。康丕杨任内力主清丈土地,将清理出的多余土地,暂时由被清理者耕种,但政府要按地块逐一造册,随时拨给返乡的失地农民为业。这样一来,既打击了地主豪强兼并土地而不交赋税的非法行为,也缓解了无地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治理盗贼稳定社会秩序方面,他认真审理以往案卷,对冤假错案当即改正;对隐藏不露和外逃贼人,则深挖细查穷追不舍,终于使该地百姓实现安居乐业。据说在康丕杨任知县前的近50年中,该县未曾考出过举人。于是,康丕杨的前任多方筹集款项建起白檀书院。康丕杨到任后,不仅重修白檀书院,并亲自到此讲学布道,极力振兴该地的文化事业。

  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赴京等待重新安排职务期间,根据密云一带战略地位与地形,写出《千秋镜源》六十卷,为山海关一带的治乱和战备,提出诸多建树。

万历三十年(1602)春,升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此时,朝廷上已经出现了沸沸扬扬的“国本之争”,康丕杨对此很是反感。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一月,因紫禁城内妖书事发,康丕杨疏请速结楚狱,认为“奸人志由法纪陵夷”,坚持“击登闻鼓者,勿得一概具奏,山人、游客、僧道,亡命,勿得隐藏禁地,请一切禁止,以绝祸源”。

    万历三十四年(1606),他巡按山西兼管河东盐政时,面对堆积如山案件,自己没日没夜地审理,从不假借他人之手。霍州知州宝廷圭,因处事不公激起民变,千余人围住官府闹事。康丕杨火速赶往霍州,在主要大街张贴安民告示,分别与闹事责任人谈话,应允闹事者的合理要求,为防事态扩大和坏人乘机捣乱,并要求大家回家闭户,严惩了个别无理取闹者,使事态很快得以平息。期间,他根据备战需要,实地测量并绘制《三关图说》。

测量绘制《三关图说》

    康丕杨纂修《三关图说》的目的,用以筹边防,备战守之策;为追求形象具体,而以图说,后相互汇辑成书。三关者,东曰雁门,中曰宁武,西曰偏老,鼎立相辅,总称三关。按其沿革,自周武灵王驱三胡之后;三关之地,所恃以为防范,秦即因险筑长城。汉有陈豨之叛,而周勃、樊哙来讨;嗣后卢芳造反偷袭,而杜茂、王霸来此屯兵。及刘武周的入寇,李国昌的大肆掳掠,皆发生在此处。唐代于此地置三监,以养马而充军实,遂为边戍重地矣。宋代杨家将的故事也发生于此。明设监军,则尤重于前代,全晋之安危系如锁钥。康丕扬巡按于此,曾长期驻节雁门,为整饬三关监军兵备道,他实地目测丈量其地山川之险夷,与夫士、马、刍粮之额数;绸缪防御之机宜,各自为图,而继以说。列三关总图西路,凡十四页;老营守备所管城堡四座图,凡四页;水泉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草垛山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三页;偏关守备所管城堡六座图,凡六页;岢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五页;楼子营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河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四页。共为图八幅,皆附说明里程形势;此书开关志设图解说的先河,使关志的内容更加形象易读。该书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刻本,今台湾和上海图书馆有藏。

重新编刻《东坡先生外集》

康丕杨在署理两淮盐政期间,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新刻印《重编东坡先生外集》86卷,苏轼自撰年谱1卷。 《东坡外集》在元、明两朝未见著录,但有抄本在流传。明万历年间,康丕扬得到某学士家藏《东坡外集》一书,乃“系抄册,非完本,字多鲁鱼,不可读”。但他毕竟清楚该书的特点和优点:一是资料富,“其文往往亦多《东坡全集》所未载”;二是选材佳,“若题跋、小说诸语,亦皆意指解灏,情景若画,令他人所极力而不能得者”。该书引起康丕杨的极大兴趣。不久,康丕杨的同学李济川,又将前游金陵时所录 《东坡外集》一册寄送给他。万历丁未(1607年),康丕扬奉旨以侍御使身份署理两淮盐课,他在严明法纪的同时,“铨叙艺林,嘉与士类”,挤时间进行学术研究。遂将《外集》二抄本交毛九苞别驾校订后,刻于维扬府中。

 康丕杨对《东坡先生外集》的校编工作极其重视,他要求校编者“学识宏博,习静专业,脉脉有神通焉”,即与大文豪苏东坡能心心相印。毛九苞“受命不辞,常置数卷箧中,携与出入,毕复易置。参考经史及先生《全集》、《志林》诸书,若原本,若誊本,若刻本,凡三历目,订定讹谬。必不可解,存旧阙疑”(见《重编东坡外集》卷首毛序)。毛九苞校编《外集》时确实很认真。首先,他继续去伪存真,删、除赝造者。如苏洵《九日上魏公》、《水官》、《送蜀僧智能》等诗,苏辙《大悲圆通阁记》等文,苏过《飓风》、《思子台》等赋,原已混入东坡文集者,尽行删去。其次,他审慎校核,确定对诸本异同之处的取舍,纠正劣本造成的疏谬。再次,他调整了编次,细分了类目,确保了《东坡先生外集》的质量。该书现藏于重庆图书馆,201011月,被重庆市公布为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

 

 

康基田


 

康基田(1728—1813)字仲耕,号茂园,山西兴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授江苏新阳知县,调昭文。为令几十年,迁广东潮州通判。以获盗功,晋秩同知。累迁河南河北道,调江南淮徐道,治河有声。五十二年,擢江苏按察使。命每年大汛赴淮、徐襄河务。六月,河南睢州河溢,基田奉檄驰往堵筑。次年,迁江宁布政使,兼河务如故。五十四年,署江南河道总督,寻回任。六月,基田防汛睢南,值周家楼河溢,上游魏家庄大埽翻陷,基田压焉,援救得生。诏嘉其奋勉,特加恩赉。五十五年,护理安徽巡抚。以高邮粮胥伪造印串,巡抚闵鹗元被严谴,褫基田顶戴。复以陈奏不实,革职逮问,遣戍伊犁。寻许赎罪,以南河同知用。五十六年,仍授淮徐道。五十九年,力守丰汛曲家庄堤,特诏褒奖。擢江苏按察使,调山东,仍兼黄、运两河事。

嘉庆元年,南河丰汛河溢,基田赴工襄治,迁布政使。命回山东,疏消漫水,抚恤灾民,基田遂往来其间。次年春,丰工竣,赐花翎。擢江苏巡抚。秋,河溢砀山杨家坝,命驰视。山东曹县河亦溢,复命往襄同堵筑。授河东河道总督,寻调南河。三年,曹工合而复蛰,部议革职,诏宽免。疏言:口门深逾十丈,拟就二坝前河势湾处开引河,别筑一坝,即以旧西坝改作挑水坝,俟秋后兴工。诏责其延玩,褫翎顶。寻命专任下游挑河事。九月,河南睢州河复溢,水入涡、濉诸河,正河断流。大工旋合。次年春,睢工亦竣,河归故道,引河通畅,复翎顶。时有条奏治海口及复旧制混江龙者,基田疏言:治河之法,首在束水攻沙。自曹工漫溢,溜或旁趋,遂致正河淤垫。因上决而下淤,非先淤而后决。今睢工、曹工既竣,连年黄水漫衍,所在停沙,比至清江会淮,已成清水。海口刷涤宽三百数十丈,毋庸疏濬。混江龙助水之力甚微,不若束水攻沙、以水治水之力大而功倍。仁宗嘉纳之。

秋,河溢邵家坝。十二月,堵合未旬日,坝复蛰,渗水,责基田赔帑。五年正月,坝工失火,积料尽焚,革职,留工效力。基田驭下素严,督率将卒守堤,动以军法从事,稽延者杖枷不贷,人多怨之。又官吏积弊惧揭,阴纵火以掩其迹。帝亦知基田性刚守洁,惟责其苛细,仍命随办要工,欲复用之。及邵家坝工竣,以知州用,补江苏太仓直隶州。逾年,擢广东布政使,调江西,又调江宁。十一年,因贵州铅船迟滞,降调,授户部郎中。

十三年,从协办大学士长麟、戴衢亨察视南河,基田请修复天然闸迤东十八里屯二石闸,靳辅所建也,足以减黄济运,且山石夹峙,无夺溜冲决之患,据以入告。帝嘉其留心河务,加道衔,赐花翎。寻予太仆寺少卿职衔,稽核南河要工钱粮。十六年,以年逾八旬,乞休,允之,命来京就养,以示优恤。后议改建山盱五坝,特命与议。基田疏陈:旧制尽善,不宜轻改。今仁、义、礼三坝石底损坏,跌成深塘,不得已为变通之计。请将仁、义二坝先改其一,俟大汛果见顺利,再议添所建。拟礼坝先筑草坝,非湖水大涨,不可轻放。奏入,报闻。十八年,乡举重逢,赐三品卿衔,与鹿鸣宴。寻卒

家贫志坚

康基田一生做过诸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贡献,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治水。被广大民众誉为“从黄土地走出的治水官”。1728年(雍正6年)他出生于黄土高原的兴县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汉为西河郡地,北齐置县称蔚汾县。1639年即明洪武二年,始称兴县,后沿用至今。这里山势连绵,主要山峰有黑茶山、石楼山、白龙山、紫金山等,其中以白龙山为最高,海拔2000米左右,山麓翠柏森森,遮天蔽日。主要河流有岚漪河、蔚汾河、南川河等,均为常流河,属黄河水系。北方的黄土地出产小米。康家以农为生,在山坡种庄稼,日子非常艰难。更不幸的是康基田很小,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使得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家境更加拮据。

吕梁山盛产高梁、玉米、谷子、糜黍、小麦、莜麦、薯类、棉花、麻、豆类等,一家人粗粮也不够吃。在困苦中,兄弟3人已经慢慢长大,到了读书年龄。虽然家境贫寒, 母亲为了让孩子通事明理,日后有出息,东借西凑,让康基田7岁入了村塾,他勤奋好学,资性颖悟,读书过目不忘,其表现让老师非常高兴。 因父早亡,他的兄长主动放弃学业,帮助母亲担负起家庭重担,耕作纺织,为康基田考取功名深造创造条件。他14岁在太原府考中了秀才,在穷山沟轰动一时

康基田聪敏好学,赢得乡邻关爱。在老师和乡亲们的鼓励下,他准备赴太原考入晋阳书院。临走之前,母亲为基田亲手烙好他喜欢吃的“一窝丝”饼。基田临行之前,给母亲重重磕了一个头,告别兄嫂,告别家乡。

康基田能在穷苦的家庭中脱颖而出,与他在晋阳书院勤奋读书是离不开的。他 一入书院,便被这里良好的读书深造条件所吸引,听名师名家讲课,论天下之事,学天下之学问,他更加发奋图强了。

他了解到晋阳书院是一个人才辈出之地。晋阳在历史上曾一度为太原郡、并州治所。如今的晋阳古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晋阳书院建自1530年即明嘉靖九年,山西按察副使陈讲在侯家巷西段的瓜菜地上,辟建院舍,开办了晋阳书院,召收城中学士、仕子讲读于此。万历初年,山西按察司副使利用巡抚衙门旧址,增建号舍,筑三贤堂,作为士子学习的榜样。明代万历帝朱翊钧登基不久,便采纳了执政宰相张居正之奏疏,诏毁天下书院。在1579年(万历七年),被废止停办。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魏元贞担任山西巡抚时,以建“三立祠”为名,另建了实质上的“三立书院”。

晋阳书院的又一次辉煌,崇祯初年(1627年),时任山西提学佥事的袁继咸从考生中择录优等生250人进入三立书院,并将三立祠名臣、乡贤计增至71人。崇祯十六年,时任巡抚蔡懋德又对三立书院进行整顿,其中两大措施最为著名:一为聘请知州魏权中、举人韩霖、桑拱阳及傅山来院讲学;二为每月三集,集中讲学。初集讲圣谕,由地方绅士和乡老参加;再集讲经济举凡国家大政、地方利害均在讨论之列,从政人员必须参加;三集讲制举,科举应试的士子参加。十年寒窗,良好的晋阳书院教育条件,使得大批学子,踏入仕途。公元1733年即雍正十一年(此时康基田6岁),诏令各省省会设立书院,并拨银千两作创办经费。此时三立书院遂正式复名为“晋阳书院”,书院遂由地方官办,一跃成为国家创办的晋省最高学府。1748即年乾隆十三年,山西巡抚唯泰扩建书院。晋阳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

康基田就是在晋阳书院的最鼎盛时期,步入晋阳书院学习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条件虽然不如其他富裕弟子,但他不和别人攀比,节衣缩食,喝小米粥,吃窝窝头,困苦中攻读了5年书。1753年(乾隆18年),此时康基田26岁,乡试中榜,成为举人。也在这一年新任巡抚胡宝(王泉),购得学院东面的开阔空地新盖讲堂、书舍,并新建祀祭前明殉节巡抚的殿舍。

康基田为进一步参加会试获取功名增添了信心。他更加努力勤奋,虚心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文章文风犀利,结构严谨,旁征博引,深得老师欣赏和赞誉。基田成了学院学生中的佼佼者。   

1757年(乾隆22年)基田北上进京会试,中进士,实现了跃入龙门的夙愿。一家人欢欣鼓舞,众相邻相互祝贺。在大山里穷乡僻壤,康基田考取功名,一时间成了黄河岸边兴县的重大事件。

为官治水

康基田,步入仕途后,历任知县、通判、按察使、巡抚等官。他一生仕宦在乾隆中后期至嘉庆年间,长达五十多年。他时常牢记“三藩”、河务、漕运”三大政事在帝王心中的地位。不仅亲理河工,而且在治河方略上面也颇有建树,在治理河道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757年康基田从黄土高原来到江南水乡,做了8年江苏新阳县令,历练了官场经验。

1765年,基田调任潮州为通判,任职十年有余,其时正值他的壮年时期,他忠于职守,忧国忧民,政绩颇佳。在潮州任上,他凭借在新阳知县的官场磨练,深知为官者,唯有造福一方百姓,才能“上不负皇恩,下不愧对百姓”。

 潮州建制历史悠久。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海阳县以来,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潮州方言、潮剧、音乐、大锣鼓、潮州菜、工夫茶、民俗风情、潮绣、木雕、工艺陶瓷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

 刚上任知府时,便洞察郡中“胥隶暴横,为民蠹”,百姓备受侵害。康基田开始整治郡中暴吏,列其罪状,惩其首恶,于是民心大快,各安其业。在任时清刑简,爱民礼士,体察民情,清风惠政,人所乐道。

1787年(乾隆52年),基田擢江苏江苏太仓直隶州按察使(同知),掌管一方司法,乾隆命他每年大汛来临之际,亲赴淮、徐一带,督察河务。6月,河南睢州河水泛滥。睢县北湖,湖面阔达4500多亩的内陆淡水湖泊,水患严重。康基田奉命前去指挥抗洪,驰往堵筑决口。

1789年,暂时代理田署江南河道总督。黄河南侵夺淮后,黄、淮、运在江南清口一带相互集结,这使得江南河道总督的地位日益凸显。江南河道总督,驻节淮安府山阳县,衙署设于山阳县清江浦原总河行馆。清代,河、漕分治。 自清顺治元年起,置“总督河道部院”,长官为总督河道,官阶为正二品。6月,基田防汛安徽睢南,值周家楼河水泛滥,上游魏家庄大堤塌陷,基田被河堤压,援救得生。诏嘉其奋勉,特加恩赉。

1790年,基田任护理安徽巡抚。因高邮县地方官员粮胥,伪造印串,巡抚闵鹗元被严谴,他也受了牵连而被革去顶戴。基田又因所奏不实,被革职发配新疆,不久赎罪任用南河同知。清朝勘灾有一套严格程序,比起明朝还要完备,受灾人户要填写简明申报表。经核对后,申报表作为勘灾底册,交勘灾人员一一核查。州县官将结果汇总造册,然后上报。户部接到各地报灾题请后,要派员复勘。如果有需要赈济的人户,还要增加审户程序,把灾民划分极贫、次贫等各个等级。报灾、勘灾,是中国传统救灾体制运行中的重要环节,是朝廷救灾的前提和依据。明清两朝对此要求尤其严格,若迟报逾限或报灾不实,各级官吏都将受到处罚。严重匿灾不报,更要严惩,直至杀头。灾情发生后,灾民最需要救助。朝廷的救灾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赈济、减免赋税、调粟平粜、转移灾民、抚恤安置、社会助赈等。

1791年,基田仍授淮徐道。

1794年(乾隆59年),基田坚守曲家庄河堤有功,特诏褒奖,并提拔为江苏按察使,后调任山东按察使仍兼任黄河、运河的防汛事务。在此期间,康访郡老,亲自察看城中各水道泻泄情况,制订治理规划,并亲督施工。未几,城中下水道便告疏浚。

1796年(嘉庆元年),南河丰汛河溢,基田赴工襄治,升山东布政使。因当时各地频遭水患,奉命治理河堤,抚恤灾民往来各地之间。

1797年春,南河丰工竣,赐花翎,提拔江苏巡抚,并擢江苏按察使。提刑按察使俗称臬台,主管刑治。秋,视察安徽砀山杨家坝黄河决口。8月,山东曹县黄河北岸漫溢,又奉命前往协助堵筑决口。此后被任河东河道总督,南河河道总督,

1798年,康基田上疏治河方案,上疏到:“口门深逾十丈,拟就二坝前河势湾处开引河,别筑一坝,即以旧西坝改作挑水坝,俟秋后兴工。”但遭驳斥,诏责其延玩,又被革去翎顶。仍专任下游挑河事宜。9月,河南睢州(睢县)河复溢,水入涡、濉诸河,正河断流。

1799年春,基田又奉命,前去河南睢州治理。睢工亦竣,河归故道,引河通畅,恢复翎顶。在此提出主张,基田疏言:“治河之法,首在束水攻沙。自曹工漫溢,溜或旁趋,遂致正河淤垫。因上决而下淤,非先淤而后决。今睢工、曹工既竣,连年黄水漫衍,所在停沙,比至清江会淮,已成清水。海口刷涤宽三百数十丈,毋庸疏濬。混江龙助水之力甚微,不若束水攻沙、以水治水之力大而功倍。” 此次得到首肯。

但此年底12月,基田因工程质量遭斥责。“堵合未旬日,坝复蛰,渗水,责基田赔帑,摘去顶戴花翎”。祸不单行。1800年正月,邵家坝工地失火,积料尽被焚,康基田被革职,留工效力。基田平时对手下极严,督率将卒守堤,动辄以军法从事,动作迟缓稽延者杖枷不贷,人多怨之。又官吏积弊惧揭,暗中纵火以掩其迹。“帝亦知基田性刚守洁,惟责其苛细,仍命随办要工,欲复用之。”

1801年,基田被提拔广东布政使,后又升迁江宁布政使,成为江苏第一大员,并兼管河务。此后5年内相对平静。

但1806年又因贵州铅船迟误,降户部郎中。1808年,他跟随协办大学士长麟、戴衢亨视察南河,基田请修复天然闸迤东十八里屯二石闸,足以减黄济运,且山石夹峙,无夺溜冲决之患。被加以道员官衔,赏赐花翎,不久任为太仆寺少卿,负责稽查南河工程钱粮支出。

1811年,基田年逾八旬,上书退休,得嘉庆帝恩准,到北京休养,以示优待。但仍为皇上出谋划策。

修史重教

康基田在潮州任上,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乾隆四十年(1775),重刊周硕勋修纂的《潮州府志》,他把《抄存潮州府旧志》一卷37面附于书后。他并写一篇《小序》,云:“盟密、夏五,《春秋》慎书。事阅数百年,非见闻甚确,别有援据,未许轻议裁削。新志辑于乾隆壬午(二十七年,1726),自明洪(武)永(乐)以来,节行著述,臆删甚夥,士大夫尚藏旧刻……深惧年远,佚失无以征信来兹,录存一册,使后有考。乾隆四十年(1775)闰十月,太原康基田记。”道出他录存旧志的初衷在于保存文献,发扬潜德幽光。

第二件事,在北阁建韩江楼。“北阁在全山东,有石跨城,特峙河干。……阁旧悬佛灯。江船往来,掩映如画,为郡城八景之一。……韩江楼其下为长寿庵,旁有石级回环,幽深如洞。上通杰阁,游客多登临焉。”

离开潮州之后,康基田从此踏上治理河道的为官生涯。

在山东廉州他也留下了重要政绩。为繁荣廉州集市贸易,城乡物资得到交流,康知府恢复古卫民圩(在今东圩),在该集市“筑廑二百余”,方便各地商贾往来贸易。于是,廉郡“商旅辐辏”,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康知府还在全县推广蚕桑,鼓励农民种桑养蚕,抽丝织布。还捐俸建东坡亭、文昌塔等。去任之日,吏民攀辕百余里相送。在廉郡康基田热心教育事业,培养群中民士,扩建海门书院,裁减自己薪俸“以稗膏火”,规定在书院学习者,岁有试,丹有课,还亲自到书院监督,不容书院有违聿舞弊之事,由是廉郡学风日盛。

康基田晚年还编写了《晋乘略》。《晋乘略》共32卷,是一部大型编年体山西通史长编,上起唐尧,下迄明亡,记载了4000年的山西历史。在山西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深受后人景仰。

官场险恶,基田历经两朝的为官生涯,起起落落。为官不失清廉,为文不失古人风范。1813年即嘉庆18年,基田被赏赐三品官衔,赏赐鹿鸣雁以示敬重。腊月14日,一代清朝治水官吏康基田,与世长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