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政该不该补贴民企?

 文野 2014-07-13

  胡家源

  一份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指导意见看来要无疾而终了,原因很简单:用财政来补贴民企,至少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

  6月初,这份由多个相关部门联合起草的特许经营(PPP)领域指导意见,在其他条文和细节上均取得了共识,但由于补贴条款的设计被认为会导致财政资金流入民企的私人腰包,因而指导意见在经过第一轮会商后,已然被相关主管部门一票否决。

  国家拿全体纳税人的钱去补贴一家民企,听上去的确令公众愤怒,更何况这是发生在此前弊病丛生、腐败易发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里向来是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天下,以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为名,这些企业少不了将自己随时置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时候。

  以2012年为例,A股上市的众多濒临亏损企业,报表中出现名目繁多的政府补贴,合计金额不仅再创历史新高,而且其中七成投向了国企,这些大都是地方公用事业和交通路桥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龙头国企。

  当然,按照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和以往一贯的做法,在一个不得不实施价格管制的行业,补贴一家不得不实施垄断的央企或国企,是没有太多法律和制度漏洞的。中石化每年都在拿上百亿的炼油亏损补贴,有问题吗?没有。各地的公交、燃气、水电公司频频收到来自政府的大红包,有问题吗?似乎也没有。

  但如果这些领域引入了以社会资本为主的竞争者,比如国家即将实施的特许经营制度,一旦这些竞争者同样面临政府价格管制,因而同样有可能经营亏损,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让一家民企去接受财政补贴,不管接受的理由是亏损、限价还是其他原因,都会很轻易被公众解读为另一层意味。

  这就是问题所在——财政补贴究竟是为了什么?按照普遍的定义,有两种情况需要补贴,一是为了保障民生,比如保持油、电、水、气价低位运行,避免引起通胀,这是保持国家稳定的根基;二是为了鼓励发展国家支持的重点产业,比如新能源、风电、高科技产业等——这些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企的天下,但中国几十年的经验证明,补贴创造了很多行业的泡沫和产能过剩。

  为什么在前者,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有人恐惧对民企补贴,而后者却没有?区别只在于,前者大多是垄断行业,而后者基本上是完全竞争领域。看上去,补贴或许与所有制无关,而与市场形态有关。完全竞争领域本不需要补贴,却补贴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垄断领域供给不足,在放开市场的前夜,却一味拒绝补贴后来者,这是什么逻辑?

  补贴民企可以,但请别踏入我的领域,这是垄断巨头们的宣言,也是阻碍在这一领域立法的巨塔,打碎它,才能前进。

(编辑:瘦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