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景色也是目光

 六神有主 2014-07-15

2014-07-14 河南大学

  河大的老建筑始建于上世纪初叶。

  1912年9月,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学。最初的校舍,是在清代贡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预校大门坐北朝南,是三件官衙式建筑。右边是传达室,左边是接待室,中间是出入通道。大门上方悬有长方形白底黑字大木牌,上书“河南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堂”,为第一任校长林伯襄先生所书。

  1918年,第三任校长李敬斋到任,在他的主持下,河大的校区进行了整体规划,规划援引欧美风格,将学校的所有建筑统一编号。

  1919年,六号楼落成。这是学校的第一幢楼房。因建在规划中的六号楼位置,故名之为六号楼。六号楼极富民初北洋建筑风格。房顶及整体设计循中国传统建筑,严谨、对称。而前廊的罗马镶嵌式立柱、落地式门窗,则是欧陆风情。整幢楼连同地下室仅四层,看上去却典丽而秀挺。

  1925年,七号楼落成。尽管时事维艰,七号楼却建造得堪称经典。拱顶飞檐,中西合璧。时至今日,人们仍为它宁静典雅的风范而倾心。

  1930年,学校改名为河南大学。南校门和大礼堂建成于这一时期。这是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纪念碑式的建筑。南校门是学校的正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牌楼样式。雕梁画栋,浑厚对称。建筑为砖木结构,共设三门。中门的宽度可通大型卡车,两边的侧门拱卫着中门。校门的门楣处柳体金字题写着河大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训出自《礼记·大学》。大礼堂坐落在学校的中轴线上,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恢宏而凝重。

  及至上世纪30年代初,河南大学的格局已基本定型。“校本部之校址,南近曹门,北及铁塔,东依城垣,西环惠济河矣。”

  1949年后,陆续兴建了八号楼、九号楼、十号楼。新建的教学楼着意于实用。墙厚、顶平、敦实,有鲜明的20世纪50年代建筑特征。

  “我是景色,也是目光。”法国女作家波伏娃如是说。

  那些美丽典雅的老建筑,静静矗立校园近一个世纪。它们与新校区互相呼应,是一代代河大学子激情与梦想的见证。无数青青子衿的精、气、神弥散在楼、堂、馆舍间,建筑因之有了生命。

  2006年,河南大学的老建筑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近代建筑群,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至今日,浑朴的南大门,古雅的大礼堂,静穆的六号楼,典丽的七号楼,精巧的斋房……这一切已等同于河大的符号,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的象征。

  在每一个露水盈盈的清晨,当河南大学开启古老的校门,师生穿行于新老校区,迎着曙色,步履匆匆。

  如同鸟儿飞翔林间,如同农夫走过田垄。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运行。

  (作者系河南大学校友、河南教育出版社编辑、作家)

作者:张清平

编辑:胡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