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明老师教你学拉康(下)

 中外比上 2014-07-17

小明老师教你学拉康(下)——拉康经典解析珍藏版

2014-07-15 23:38 阅读(96)评论(2)

作者:赵小明

本文来自北斗心灵全国连锁EAP

微信号:beidoueap


第三部分 拉康的三界


1、三界(三个维度)——符号、想象、实在三界(三个维度)

2、拉康的三界--“色”就是想象界,“空”就是实在界,“色即是空”就是符号界。

3、自我和主体都是被构成的,前者是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的产物,后者是象征界的符号性认同的产物,在它们的构成中,都有一种他性的结构。三界不但是构成世界的三个界域,也是支配主体的三种秩序,是结构主体的生存的三重界面。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形成为一个同生共死的纽结;它们在主体身上共时性地发挥着作用,使主体成为了一个多元决定的东西;三界”的拓扑学不是此界向彼界的转换,而是此界在彼界之中的转换,是结构主体的三种秩序,还可以是支配主体的三种法则或命令。

4、象征界的概念显然来自马塞尔? 莫斯和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但也有可能是取自瓦隆,因为瓦隆曾在心理学的意义上把主体发展分为镜像的、想象的和象征的在三界框架中,出现了象征的父亲母 亲、想象的父亲/母亲和实在的父亲母 亲,想象的对象、象征的对象和实在的对象,自我以想象地形成的他人(或他物)之像为中介来想象地理解其与作为对象的他人(或世界)的关系,这一关系仍被称作主体间关系”,在想象界,所发生的一个决定性事件就是自我的镜像认同,而在象征界,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就是主体对语言或父法的认同;拉康认为象征界是语言结构本身,我们必须进入这一结构才能成为言说的主体,才能说“我”并让“我”指称某种看似稳定的东西。

5、在想象界,存在的是自我与镜像或小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有赖于两者之间某种想象的相似性,而在象征界中,存在的则是主体与大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则有赖于两者之间某种无法根除的差异性;还有,在想象界,自我对他人的认同根本上是一种误认,而在象征界,主体对父法的认同根本上是认同一个空位,等等。

6、拉康讲三个概念——需求、请求和欲求——它们大致上对应到发展的三个阶段或者说人类发展的三个领域——实在界、想象界和符号(象征)界。

7、举例说明:一个孩子死亡的宣言是一个话语,是一个符号的维度;一个表达死亡的可能性是一个想象的维度; 一个晕倒的维度是一个实在的维度。 精神的结构在这个时刻就开始分裂了。 正常的情况下,这三个维度的结构是一个很强的结构,是一体的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结构被分解了。

8、精神分裂症病人自认为和别人不同,其他人绝不会理解他们。治疗师可以告诉咨客,我能够给你的就是理解你,而要理解你是极为困难的。有的时候案例中给来访者倒一杯咖啡,带来母亲式的关爱,这种情境会引发来访者想象界的范畴。如果病人拒绝咖啡,则会进入象征的历程。这种拒绝会使咨询师变得有距离的个体,创造出一种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感。如果咨询师在咨询中做错了,可以向病人说明这种错误的意义。

9、拉康流派的治疗师,对自杀行为和伤害自己行为的人,用冷水袋接受治疗。冷水袋给来访者的身体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物理边界,让来访者能够把自己和想象中的母亲的关系分离开来,同时也给自己做了一个保护。

10、拉康所谓的真实。人类是唯一生活在象征秩序之中的群体动物,人类进入象征秩序所留下的创伤内核就是人性的标志。 这一创伤内核,也就是拉康所谓的真实。

11、对象小a:融合的在场需要幻象来重新找到,拉康称作客体小a。当这个幻象占据了太多的时候,就是神经症,当这个幻象很小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常人。

12、对象a: 儿童因与母亲分开而带来的永久的缺失----产生了一种想要得到某种永远不可能得到的东西的欲望,“女人”便正是一种“欲望的对象-肇因”(object-cause of desire)——用拉康的专业术语----“对象a”(objetpetit a)。

13、对象a 是一种不可为想象和象征所吸纳的剩余,它是属于实在界的不可能的对象,是实在之物。虽然对象a 无法被象征化,无法在象征秩序中获得确定的意义,但它总是以驱力或部分驱力的形式作用于主体化的进程。对象a 是主体接受象征界切割后的剩余,它处在语言的彼岸,它被留在了实在界,成为能指不可穿透的晦暗之物,它的在场缺席形式的在场,不仅见证了主体的分裂,而且见证了能指链所在的他者场域的欠缺和不完整,见证了主体与能指的缝合的不彻底或不可能。

14、拉康认为:“精神分裂症有象征和想象系统的失败。先是想象系统的失败,而后转向了象征系统的失败。拉康以为,精神分裂症缺乏扣结。也称为支撑点。因此,病人恐惧现实。现实既不能被想象又不能被象征。

15、精神分裂症自认为与其他人不同,其他人绝不可能了理解他们的失败、困难和焦虑。我能够提供给你的就是理解你。而要理解你是极其困难的。在咨询的开始的时候,给病人倒一杯咖啡,一杯咖啡就带来母亲似的富于关爱感的情景,此情景依照拉康学派的术语位于想象的范畴。

16、在一个案例中,如果病人拒绝,即是一种象征的历程,这种拒绝让治疗师变成了有距离的个体,创造出了一种分离感。总之,如果病人选择做某件事,该选择有别于治疗师的建议,且被证明是更好的选择,那么这就是一种颇有疗效的经历。

17、在拉康看来,自我(ego)、或者自我、或者“我”同一性,总是在某个水平上的一个幻想,一个对于外部图象的认同,而不是一个关于分离的整体的身体的内部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拉康将请求的阶段和镜象的阶段称为想象界。

18、在象征界,幻象公式是主体与大他者在欲望层面上交互主体性的媒介,没有这一幻象公式,主体不能理解大他者的质询和召唤,大他者也无法通主体这一“宿主”来运作。

19、拉康说没有性关系,没有我和你之间的关系,只有我和对象(物),你和你的对象(物)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时代越来越恋物,似乎在印证拉康的说法。


20、在不可能符号化的“实在界”,充满不可能性,是症状的主要根源。能指的功能是为了掩盖充满恐怖的、不可能性的“实在界”。实在界:拉康说语言总是涉及丧失和缺席,只有当你想要的客体不在场时你才需要言词。如果你的世界真的一切具足,无一缺席,那么你就不会需要语言(斯威夫特在《格利佛游记》中有这么一段:在一个没有语言的文化中人们背袱着他们需要指称的所有物品。)所以拉康说在现实界中不存在语言因为不存在丧失、缺乏和缺席,唯一有的就是圆满、需求及其满足。这样一来,现实界永远是超越语言的,不能够以语言加以表征(当然在个体进入语言之后就不可挽回地丧失了)。现实界以及需求阶段从出生一直持续到6到18个月之间的某个时候,持续到婴儿粘团开始能够在它自己的身体与环境中的每一样东西之间做出区分的时候。在此时候婴儿从需求转移到请求。

21、来自大彼者的天命经过石祖与父姓的隐喻环节点得以贯通符号界和想象界,知觉形象由无意识发出,成为知觉体验,经由莫比乌斯带和意识接收的知觉端汇合,而与此同时无意识也经由前意识进入意识,在意识与前意识所囊括的现实维度:自我和彼者(理想自我)的关系中获得的知觉进入意识之中,是需要来自于符号界的表象进行识别为知觉表象的,后一过程就是无意识的,而无意识产生的知觉表象也会在想象的墙上加以扭曲进入到意识范畴,产生现实行为。而缝合线(suture)是想象界和符号界的合取[55],也是父姓和石祖的隐喻——起源的那个铆点——在莫比乌斯带上的表现。

22、拉康的“它者”一词用法甚多,很难把握。首先,恐怕这也是最容易理解的用法是关于自我/它者的感觉,此处“它者”就是“非我”,然而我们已经说过,“它者”在镜象阶段成为了“(宾格的)我”。拉康用大它的概念以区别它者的概念与实际的它者。儿童在镜子中所看见的图象是一个它者,其赋予儿童以大它的概念,后者作为一个结构的可能性使关于“我”也就是关于自我的结构可能性成为可能。换言之,儿童遇见实际的它者——它自身的图象,其它的人——并理解了“大它存在”的概念,所谓的大它性指非已的东西。

23、大他:大他就是符号界,就是一切规范,就是非自然物,就是佛教所说的名相,就是压抑。就是主体接受阉割的地方。

24、他者——失望和失望的意义。来访者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失望。由出生、断奶、父亲的侵入、俄狄浦斯期的不满足,都在重演这种最初的失望。但是每次失望中,他的挫折感,都加深着来访者对“他者”的体验。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孩子学到的是爱的否定性。


25、想象界是一个心理空间、一个心理阶段,儿童在这里将它的关于自我的概念投射到它所看见的镜象上。镜象阶段加强了自我/它者的二分,而在此之前儿童还仅仅知道“它者”而不知道“自己”。 对于拉康而言,关于“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它者”。这不同于二元对立,二元对立认为“自我”就是那个不是“它者”的东西,“它者”就是那个不是“自我”的东西。相反,依拉康的观点,“自我”就是“它者”,关于我们用“我”来指称的那个内部的存在的自己的概念是基于一个图象,即基于一个它者。自我的概念有赖于一个人错误地认同于某个它者的镜象。

26、大彼者。所有人类的命运是要让大彼者的享乐丧失掉,然后进入到石祖的享乐中。母亲是第一个大彼者,有一个原始的大彼者,还有一个孩子,还要欲望和法律。这样一个三角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不同的形式。一个是大彼者欲望的客体,一个是大彼者享乐的客体。如果我们是大彼者的客体,我们就所在的神经症中,如果是大彼者享乐的客体,我们就出在性倒错和精神病人的状态中。

27、(S1/S2/$/a)

这个S1代表着父母欲望的能指,S2代表主体的能指,这个时候,缺少了这两个能指,只有主体,这个主体只有被一些物体所代表,他就出在紧张症的状态中,他就是类似于一个古老的物体、一具尸体一样。而这一作为一个物体的主题的状态,就让主题出在一个是在的死亡状态中。怎样通过分析的工作使得四像(S1/S2/$/a)联系在一起?

S1\S2\$\a,那么这几个字母对于你们中的一些人是非常熟悉的,这四个字母,第一个叫做主人的能指,第二个叫做知识的能指,第三个是被切分的主题,最后一个是欲望原因的客体。

拉康幻想的公式是——$《》a,被语言切分的主体,他和客体小a有一个联系,也有一个分离。

语言对孩子的切分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个时刻:第一个是,孩子被放在了语言的世界中,他被语言所触及;第二个是孩子掌握了语言。这个孩子和彼者之间就有了一个强烈的爱和恨的关系,这是主仆辞说表达的东西。当我是一个讲的存在的时候,就是这个S2——知识的技能。



第四部分 拉康所指、能指理论

1、所指理论:世界上所有东西原始的都是所指,慢慢才发展成能指。人类社会所有的所指都只有一个东西,即阳具。通过交配权占有女人,进行生殖,繁衍后代。最后发展成:权利、钱、房子、车子。女人因为没有阳具,而失去了话语权,就有一个缺失的空壳,于是就去寻找占有阳具,从而占有世界。

2、对于拉康而言没有所指,没有一个能指最终所指示的那个东西。假如存在着所指,那么任何一个具体的能指的意义就将相对的稳定,也就是将存在(用索绪尔的话说)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指示关系,而此一关系将派生或者保证某种意义。拉康说这样的能指关系不存在(至少在无意识中),只存在否定性的关系,即否定性的价值关系。

3、能指:语言上的困难,能指上和所指上的缺陷。“这些人缺乏基本的能指,他们不能生活在生活中。”——拉康

4、由于缺乏所指,所以拉康说能指链—— 其形状有如x=y=z=b =q=0=%=|=s (等等) ——永远在滑动、漂移、循环。

5、完全不存在任何的锚定,任何东西就终极而言都不能够将意义也就是将稳定性赋予作为整体的能指系统。能指链永远处于(德里达意义上的)游戏之中,任何努力都不能够阻止能指链上的滑动——永远不能够说“哈,x意义如此”,永远不能够使x得以确定。相反,一个能指只指向另一个能指,永远无法指向一个所指。这就好象字典,一个词只将你引向另外的词,永远无法引向词所指示的东西。拉康说这就是无意识的样子,一个(或者多个)不断地循环着的能指的链、没有锚定,用德里达的话说就是没有中心。拉康就是这样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图象作了语言学的翻译,成了一个永远漂移不定的驱力和欲求的混沌的王国。弗洛伊德关心的是怎样将这些混乱的驱力和欲求带入意识之中、使之具有一些秩序、原由和意义,从而能够得到理解和管理。拉康则说成为一个“成年人”、一个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力图将能指链加以固定、稳定、阻止从而稳定的意义——包括“我”的意义——得以可能的过程。拉康理所当然地要说此一可能性仅仅是一个幻象、一个由于错误地知觉身体与自我的关系而造成的一个意象。

6、拉康的核心:保持阳具不断地滑动,让能指不断滑落。让欲望存在下去,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心理治疗的关键:让所指保持滑动的状态。 任何固着都是很危险的 儿童已经具备性能力,但是社会文化不允许,从阳具滑动:儿童性行为——你要好好学习——你要考大学——你要找好工作——让能指不断滑动 。一个人能指不停滑动,不会得病,如果固着在一个地方就会得病。能指的滑动代表性欲的滑动。从阳具出发后就再也回不去了。当滑动到购物,就会产生疯狂购物行为,关键在于无法意识到购物与性行为的关系。

7、治疗的线索:找到固着的上家,上一个能指和下一个能指是有联系的,滑动中的线索就是语音。滑动是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如果婴儿的镜像认知突然呈现为统一的想象自我,已经拥有一个能指,而精神分裂症在此时正是缺乏这种能指。讨论他的身体、着装形象与边界。

8、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而言,他处于与母亲的融合状态,他不拥有任何个人的能指来将他自己区别于一个他人。主体的命运—体验现实的责任,将依赖于这种转换。主体(婴儿)试图退回并成为母亲的对象,并拒绝现实和拒绝他者的破坏。这其实是一种退化。

9、无意识的元素,也就是希望、欲求、意象,全都构成了能指(它们通常也是以言词方式来表达的),而这些能指又联成一个“能指链”:一个能指具有意义仅仅是因为它不是别的能指。

10、语言艺术的缝:嘴—语言的缝——在固定的语言中找到缝,在缝中加东西有人说诗歌艺术就是在翻译之后失去的东西。诗歌的意义不是诗歌中的言语成份,而是言语之间的沉默、空白、暗示、转折。精神分析中并不关心听到的语言内容,我们更关心听到的语言中的空白,沉默、暗示、转折、口误,我们听到的是语言的缝。作家语言艺术的缝—自由联想的艺术。语言中的空白,沉默、暗示、转折、口误-----语言的“缝”。对“缝”进行的工作--------自由联想



11、隐喻与换喻。日常语言里有两种过程或现象:一种是隐喻,一种是换喻。潜意识的主要编码:凝缩和置换(弗洛伊德) → 隐喻和换喻(拉康)。在多尔多的案例中,一对双胞胎姐妹,突然变得不爱讲话了,原因是父亲在抽屉里面发现了一副旧的看戏的眼镜,就大声喊道:“把眼镜扔到垃圾桶里去。”从此两姐妹就不说话了。

12、通过隐喻母亲的欲望被符号化,主体在符号界登录。弗洛伊德早期思想也对精神主体的运作做出表述,这体现在著名的52号信中,这一体系随后在《释梦》以光通过眼睛、耳朵收到“知觉P”,由对应感官神经细胞由化学反应转换为“知觉符号Ps”(视觉的物表象或者听觉的词表象),之后进入无意识(Ics记忆、物表象、表象代表等)-前意识(Pcs:词表象),最后是自我意识(Cs:物表象与词表象构成的各类思想等),当然以及随后的运动神经的行为(M)。对于弗洛伊德意识是知觉-意识系统的一种功能,《科学心理学计划》中的W系统,在这里意识是对“知觉”的感知器官,由词表象和物表象构成,弗洛伊德在《元心理学》中常常称为前意识-意识系统;而无意识是记忆、物表象的储存库,它们由表象-代表所呈现,再经过妥协形成,才能进入前意识-意识系统。

13、父亲的隐喻:治疗师可以拿出手表递给病人说:“从现在开始,由你来决定谈话时间的长短,决定什么时候结束。这样的授权确保病人在每一次会谈结束时都能说出最后一句话,以确保病人的自主性。由此表明在病人身上,拉康所称的父亲的隐喻开始出现。拉康在研讨会上的一对来自巴黎的达尔那夫妇,展示了一个精分技术。他们一般在治疗的开始,病人把一个物体带进办公室,这个物体来自病人的世界。有个来访者带来一个灯座,他认为如果病人居住的世界里面从中拿走一个物体,那么病人就会谈论此事,因为在他世界中就生成了一个空洞。这个空洞可以用以弥补缺乏父亲的隐喻,如果在疯狂的世界当中再引入一个缺陷,就能展开一种赋予意义的可能性。由此创造精神病性防御机制的一个突破口。米勒常常要求病人画出自己的表情,绘画让病人想象性的构建他们自身,并让自己与现实的恐惧分开,于是病人就可以现实的恐怖世界命名。对于精神分裂发作期或者危机干预的时候,非常有用的技术是,第一个小时内告诉病人——你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他。因为对许多病人而言,精神病爆发的前夕,一个巨大的死亡的恐惧。

第五部分 拉康治疗目标


1、要把词的固定打破,去结构、去中心,使能指与所指分开。问题=固着

能指滑动——恨父亲——恨XX父亲——恨XX——恨粉笔
2、澄清和重塑病人的符号关系,与大他的关系。--类似自我与超我
3、处理病人与小他的想象关系—自我与镜像他我

4、研究自我、镜像他我、符号超我的关系,分析师会分别成为咨客投射的三个我。自由联想和意 识流给了固着松动的可能

5、建构潜意识——阻断目的,为了转移。精神分析师的作用,是中断、阻断来访者固定的语言结构。——拉康(法)

咨客:“我恨死我母亲了,她总是对我不好。”

心师:你恨谁?

咨客:我母亲啊。

心师:还有谁?

咨客:她对我一直都不好。

心师:她对你怎么了?

咨客:不好啊

心师:她对你还怎么了?

6、治疗精神病的两个途径:

一是重建病人的身体、体相,从想象入手;二是重建社会关系,从象征入手。包括设想自己的身体、性欲,已成为母亲或父亲的身份的相关性。病人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工作身份,寻找兴趣。所以拉康流派的精神治疗师,首先在想象水平上,与病人进行接触,然后在象征水平上,引入一个区分、规范或法则。相当于先母后父。

重建社会关系包括1、帮助病人在创造性的、有语言的工作中寻找一个兴趣点2、去信任别人的话。3、去设想他们自己的性欲与他人的潜在需要相关4、去设想自己的性欲与成为母亲的身份或者成为父亲的身份有关。

在想象水平上与病人先建立情感的接触,然后在象征水平上引入一种恰当的区分。也可同时建立一种可接受的合适的规范。



分享到:
  最后修改于 2014-07-15    阅读(96)评论(2)

华健

07月16日 05:09

早上好!拜访朋友,欣赏新作,祝夏安!


谢谢回复@


共1页  |  第一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最末页
由于最近广告泛滥,暂只允许登录用户对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