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语由来(九)

 京庭 2014-07-18
词语由来(九)

司空见惯的由来

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意指对某一事物见多了也就不足为奇。

这个成语的由来,和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有关。

据说,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当刺史时,有位卸任的司空官(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吏)李绅,因为久仰刘禹锡的盛名,所以邀请大诗人到家中赴宴。刘禹锡欣然接受了李绅的邀请。

宴会上,李司空叫来一名妙龄歌妓,只见这位歌妓高髻云环,宫样装束,十分艳丽。

歌妓一边翩翩起舞,一边用轻柔、婉转的声音,一扬一抑地唱名曲《杜韦娘》。

生平第一次遇此情景的刘禹锡,感触很深,诗兴也油然而生。大诗人当即赋诗一首,赠给李司空。诗云:

高髻云环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南刺史肠。

这首诗的意思是,如此妖艳的歌妓,动人的曲调,奢华绮靡的场面,都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而对李司空来说,却并不稀奇,是经常见惯了的东西。

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退避三舍的由来


公元前637年,晋国宫廷内乱,太子申生被杀,他的弟弟重耳跑到楚国。楚成王预见到重耳有可能回国获得王位,因此,从楚晋两国的长远关系着想,楚成王不仅不歧视重耳,反而更加热情地对待他。

一天,楚成王举行宴会,酒席间,他问重耳:公子,你如果返回晋国主持国政,将用什么方式来报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说道:你们楚国美女侍从多得很,金玉也堆成山,要说报答,吃的用的你们都有,我只想到一种报答方式,就是如果将来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那我一定会命令晋军先退避三舍。(古时一舍为30里,退避三舍即向后撤退90里。)

好,一言为定!楚成王高兴地说。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了晋国,终于夺得了王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发生了战争。开始时,晋文公为了实现早先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以示不愿与楚国交战,而楚将不肯罢休,晋文公便举兵攻击,结果大败楚军。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出退避三舍一语,原指恪守信用,后来用以表述有意回避对方的锋芒,以免发生尖锐冲突。


尔虞我诈的由来


春秋楚庄王时期,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的宋国,但在宋国将士的英勇抵抗下,楚国久攻不下。

楚军由于长期围城,将士非常疲乏,加上粮食紧张,楚庄王无奈,只好决定退兵。这时,楚庄王的车夫申叔献计说:我们在占领的土地上盖上房子,进行耕作,装作要长期住下去,这样,宋国就会感到害怕,只好投降了。

楚庄王觉得申叔说的话有道理,就采纳了这个意见,摆出要长期与宋国打下去的架势。

宋国看到这种情况果然人心惶惶。宋军守城将领华元却鼓励大家,宁死不屈。

一天夜里,华元潜入了楚军统帅子反的军帐。子反正在睡觉。他叫醒子反,态度坚决地对他说:我受 国君派遗来对你说,我们城内的粮食已经吃完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现在人们在交换着孩子吃,把尸骨当作柴烧。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宁可让国家灭亡,也绝不会向你们投降。

子反在华元的威逼下,和华元盟誓,保证退兵三十里,两国讲和,以华元作为人质。盟誓的内容是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也就是说,你不要欺骗我,我也不欺骗你。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相反,成语尔虞我诈的意思是说你欺骗我,我欺骗你,形容彼此互相玩弄手段。

 

临时抱佛脚的由来


临时抱佛脚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或仓惶求救。

这句俗语是东汉时由外族人传入中国的。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民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用磕头表示忏悔。这个罪犯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正在这时,追兵赶到。兵丁差役见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便派人去禀告官府,请求给予宽恕。官府听后,不敢作主,马上禀告了国王。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后来,当这个国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国传播佛教时,将这个故事和所产生的惯用语临时抱佛脚带入中国,成了我们的俗语。


三令五申的由来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斧钺,即三令五申之。

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对三令五申有明确记载。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钺。

三令五申的本源及其具体内容原意是在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或军事行为中明确作战守则。随着时代的变化,三令五申的含义也有所改变。诸如我们现在通常的三令五申并不是执行它的具体内容,而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之义。


狗尾续貂的由来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哀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旁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夺位后,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


秦晋之好的由来

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由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这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氏的哪一部书,却从未有人点明。为此,刘洁修经过查索,做出如下结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氏《日知录·在始》;而八字成文的句型则出自梁启超《痛定罪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