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门诊输液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

 杏林脉香 2014-07-18

儿童门诊输液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

1.患儿常见心理问题

1.1恐惧大多数儿童害怕“打针”,对医院有恐惧心理。产生恐惧原因有:对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因疾病产生的身体不舒服,以往治疗所带来的疼痛等不适,以及其他患儿的恐惧反映影响等。

1.2依赖性强,行为控制力弱由于疾病导致精神状况不佳及体力下降,还有家长的呵护和纵容,患儿更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从而行为控制力下降,情绪也变得不稳定,稍不遂意就乱发脾气。

1.3抗拒由于以往的医疗不适经历和恐惧心理,会对医疗活动产生抗拒的情绪,表现在一进输液室就大哭大闹,不配合治疗,挣扎,逃离等,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2.对策

2.1改善输液室环境在输液室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画报,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亲切,有趣的医疗环境,减轻儿童对诊室的陌生感觉,从而减轻儿童的恐惧情绪?。

2.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护理人员应该保证护理知识扎实和护理技能熟练,主动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等学龄前儿童护理常识,以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缓解恐惧心理。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遵循“三查七对”,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3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学龄前儿童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家长的情绪对患儿有很大影响。加强沟通,向家长解释治疗程序、治疗时间等事项以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能间接抚慰患儿。另外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怀抱姿势,交代儿童输液注意事项。

2.4心理护理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应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02岁的患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和交流,因此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和语调等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在治疗时,医护人员应先与家长和孩子打招呼,让患儿有时间去熟悉输液室环境,缓解紧张情绪。而且态度要和蔼亲切,对患儿给予积极的回应,即使不能达到预期期望,也要耐心的对待,从儿童感兴趣的点出发(如墙上的卡通画),给患儿更多的时间接受环境。尽量避免强制、暴力地对待患儿,以免给幼儿造成恐怖的治疗体验。

27岁的儿童发展到具体运动阶段,已经可以用简单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与人交流,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可采用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如“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这个阶段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别人的肯定,因此医护人员要多去表扬他,这可以使患儿的心情愉快从而乐意接受护理安排,积极配合治疗。为使患儿能主动地接受治疗,医护人员还可以使用积极的暗示性的语言。暗示性语言是指医护人员将所希望达到的目标,逐步地暗示给患儿。如可以对即要注射的患儿说:“哦,昨天打针是不是就一点点疼,你只哭了一下,今天打针肯定不哭了,肯定是自己伸手出来给阿姨打针的。”或对其他患儿和在场人员说:“啊,你们看看,今天打针肯定很勇敢”。在医护人员数次的暗示之后,大多数患儿都能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和抵抗情绪,接受打针这项医护操作。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耐心地解答儿童所提出的任何问题,可以选择预先告诉患儿输液的真实过程,增强他们对输液的理解,从而减轻他们的畏惧和抵抗,使之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