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三大国粹之一,能在中医高等学府深造的同学是幸运的。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中医热”、“针灸热”的兴起,中医正在走向世界,针灸医学业已成为国际医学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之花。国外学者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中医学好比是一顶金光灿烂的皇冠,而针灸学则是皇冠顶上那颗璀璨的明珠。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既有丰富的基础理论,又有大量的临床知识。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想真正学好是不容易的。这里,仅就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问题,略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对同学们有一定的实际帮助。 (一)突出规律抓重点 所谓“规律”,也即矛盾的共性和普遍性。如果我们能从内容偏多、偏死而显得枯燥无味的经脉、腧穴中尽量多提取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促进学习、启迪思维和加强记忆无疑是会有很大帮助的。例如经脉的走向规律、分布原则、交接特点、属络关系就是应该重点学习、熟读记忆的。在此基础上,以后每学习一条经脉,都可以把四大规律贯穿进去,起到温故知新的强化作用。即使遇到还没学过的经脉,按四大规律对号入座,也能比较准确地描绘出它的循行概貌。如手阳明大肠从手走头;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在手部与手太阴肺经相交,在面部交足阳明胃经;在体内属大肠络肺。 在腧穴方面,穴位的主治共性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部位而言,每个腧穴均能治疗局部和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如四肢部腧穴治疗四肢肌肉、关节病;头面部腧穴治疗头面、五官病;胸腹部的腧穴偏治内脏急性发作性病症;腰背部腧穴偏治内脏慢性虚弱性病症。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特点。从经脉而言,每一条经脉的腧穴均可治疗本经病、表里经病,且分段主治又大体相同。各经肘膝以下的根部穴、本部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范围所及的头面、五官等标结部病症,离心越远的腧穴其主治范围越广。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特点。再如气穴理气、风穴疏风等也是穴位主治功效的规律。 (二)特殊之点当详辨 掌握了经脉循行的共性所在,再找出其中的特殊之点,就容易进行对照、比较,帮助记忆。例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而从颈部以上却是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则是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 关于经脉的起止点,大凡阴经均起止于指趾内侧端,阳经均起止于指趾外侧瑞,这是共性。但也有特殊性,例如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内侧端,终于对侧鼻旁;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外侧端。 在腧穴方面,部分穴位的主治有偏补或偏泻的不同。前者如关元、气海、肾俞、膏肓、三阴交、足三里,后者如人中、曲泽、委中、十宣、十二井。有的腧穴对机体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合谷既发汗又止汗,内关既止呕又催吐,百会既升压又降压,天枢既止泻又通便。有的腧穴还有相对特异性,如素髎升压,至阴纠胎,少泽增乳汁,四缝疗疳疾。这些也属于腧穴主治的特殊性,以特定穴为多。 十二经各有一个络穴,起联络表里两经作用,唯后天之本脾、胃二经向全身灌注气血,故设有两个大络。在五腧穴的五行分属中,十二经均按五行相生之序排列,只是阴经以木为始,阳经以金为始,乃阴经柔、阳经刚,取五行相克之义。 (三)巧学巧记印象深 如何记忆,也是一种学习方法问题。我向来不主张死记硬背,而提倡巧学巧记。即使要背,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例如背经脉循行,一定要先把经脉循行原文之中常用的术语诸如循、沿、出、入、环、绕、交、贯之类以及心系、肺系、目系等等—一弄明白。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记忆,则收效就大。至于巧学巧记的方法,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意会想象法 运用意会想象的方法是巧学巧记的一种途径,既可以加快记忆速度,又可以加深记忆印象。例如学习手足阳明经入上下齿龈的问题,就很容易发生混淆。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手阳明从手走头,在从下向上走的过程中先经过下齿,即入下齿龈;足阳明经从头走足,在从上向下行的过程中先经过上齿,即入上齿龈。这样,就会记忆很深了。 再如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的归经、定位也是一个难以记清的问题。我们不妨编两句顺口溜:“耳前三穴范围小,间隔距离也很短。”以“三”、“小”、“短”寓意三焦经、小肠经、胆经。再假定你要同朋友在文化宫约会,一定要先进门,再入宫,最后才能会面。以“门”、“宫”、“会”来表示三穴的排列次序。这样,从上到下就是三焦经耳门、小肠经听宫、胆经听会。任何时候也不会忘记。 2.联系对比法 联系对比也是行之有效的巧学巧记法。学习经脉循行,应同解剖部位、代表腧穴联系起来,学习腧穴定位,也要同解剖标志、经脉分布结合起来。做到论经不离穴,论穴不离经。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就具有这一特点。 对比有关腧穴的治疗作用,对学习、记忆很有帮助。例如素髎、人中二穴的醒脑开窍作用,临床用于急救多有卓效。素髎偏于救治脱证,并治鼻病和哮喘;人中偏于开启闭证,并治面瘫和急性腰扭伤。脾俞、足三里、肾俞、命门四穴虽然都主治腹泄,但前二者用于脾阳不足,失于健运之腹泄;后二者却是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五更泄”。 另外,对比颊车和下关二穴的取穴和针刺方法也很有意思。取颊车要闭口咬牙,下颌角咬肌隆起处是穴,针刺时应微微张口;下关则正好相反,取穴时要张口,下颌骨踝状突隆起处是穴,针刺时却要闭口。 (四)学用结合重实践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同学们来说,点穴、练针和实习是最重要的学用结合。点穴课是学习腧穴的重要步骤和环节,要多在自己身上摸穴或相互之间点穴,不可一味地依赖老师,盲目地跟着老师转。 点穴要严肃、认真,强调一个“准”字。熟记各种骨度分寸和体表解剖标志,为取准一个穴位,不妨借助上下左右其它经脉或腧穴。《标幽赋》所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即寓此理。 练针就是练指力和技巧,不能只在纸包或棉袋上练,还应提倡自身练针或相互练针,这对于锻炼指力、提高手技和体会针感都大有裨益。自身练针应强求务实,真正刺进肌肉中去,克服怕疼心理。相互练针应密切配合,胆大心细,不可鲁莽从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有柔和的指力和娴熟的手技,非坚持练针不可。正所谓:熟练熟练,不练不熟,熟能生巧,巧能出奇,奇能制胜也。 有了点穴的基础和练针的实践,实习中便能得心应手地在病人身上实地进行针灸操作。同学们自己有了简单的病证,也可以用针灸自治或互治,使腧穴的治疗效应能得到客观验证。也能掌握更多的针刺手法。这样,学习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并能增强对针灸疗法的感性认识,受到一些启迪。 “明经络、记孔穴、练手法”是学习针灸的三部曲,愿高校的同学们在学习中熟读精思,巧学巧记,勤于实践,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而努力攀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