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育”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九一小学 一、学校概况 九一小学创建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一所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发展迅速的学校。其前身为太行育才、太岳育英学校,1949年为山西省干部子弟学校。为了纪念山西省政府成立之日----九月一日,命名为山西省九一小学。六十余年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和艰辛,书写了老一代九一人孜孜不倦的奋斗历程,也展示新一代九一人不断创新的风貌。 学校占地面积为23228平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幽雅宜人、文化氛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设施一流。我校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 121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 93人,专科学历26 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现拥有48个教学班,3456余名学生。学校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省市教学能手已有23 人。 经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优秀实验单位”、“山西省德育示范校”、“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太原市语文基地校”等荣誉称号。九一朝着“省内争名牌 国内创品牌”的目标,力争办出让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一流学校。 二、“卓越教育”的提出 随着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部分学校自发探索,发展到县域教育行政部门有组织的大面积推广阶段。而县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则是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是基层课改热情、顶层行政设计与教研专业引领有机结合的时代产物,更是均衡发展在山西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向全市中小学提出的新的课改要求:构建“343”新课堂教学模式。第一个“3”:课堂教学要体现三个特点——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4”:课堂教学要体现四个环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达标训练与测评;第二个“3”:听课评课要体现三点精要——学生整体学习状态如何?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课标与学情?教学行为是否致力于目标达成、达标效果如何? 为深化课程改革,小店区推进全区“一三三”区域课改模式。 “一”是指一个中心,以“创办一流教育”为中心;第一个“三”为三个立足,即立足整体推进、立足高效课堂、立足师生成长;第二个“三”为三个特色,即打造区域品牌特色、创建学校课堂特色、彰显学生个性特色。全力推动“中学一校一模式、小学一校一特色”的区域课改模式的构建。 在全国、省、市、区课程改革新背景、新要求下,九一小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优质发展的学校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我们各方面的工作,以应对新的改革形势与要求,同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办学方式与水平? 站在新发展的十字路口,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确立思路,找准抓手”。 我们的方法就是通过“总结+提升、继承+创新、巩固+发展、既有+借鉴”等,来确立我们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抓手。 在九一小学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基于国家、省市区新的课改要求,我们初步拟定为进行《构建九一小学“卓越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三、“卓越教育”的内涵界定 “卓越”(excellence)本义指杰出、超越一般。卓越教育着力深化“树德广才”的办学思想,关乎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卓越成长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新探索。对“卓越教育”最朴实的阐释,就是怎样做最好的自己。 四、“卓越教育”的基本原则 实施“卓越教育”要坚持三项原则——“能力提质、主体发展、追求卓越”。 “能力提质”—— 首先,小学教育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对儿童实施初级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的学校教育,它注重儿童的心智开发和培养,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全面的、初步的基础教育。小学时期的少年儿童, 正是智慧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知识教学应为智慧发展服务, 智慧发展应促进知识教学。因此,“开发潜能”,“能力提质”应该成为我们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与原则。 其次,心理学理论指出,所谓知识,一般是指前人运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得到的成果,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的内容就是世界及其规律的揭示和说明。现所谓能力,则是指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本领。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密切相关的统一过程,二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其能力就越强,缺少某一方面的知识便不可能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同时,能力又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不能代替能力。虽然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但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同步性。在重视学习知识的同时,应把发展能力放在首位。 第三,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就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强调“坚持能力为重”,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由此看,我们提出“能力提质”应该作为我们卓越教育深入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 “主体发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取得了共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思辨、运用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辅之以教师的指导、点拨,维持和发展学生内在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规律要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发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追求卓越”——“卓越”(excellence)本义指杰出、超越一般。这里所谓的“卓越性”并不是指谁比谁优越,而是指无论何等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各尽所能追求最高境界。即,我们追求的“卓越”更多的是要实现在已有基础上的自我改进、自我超越,是要学校、校长、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自我改进、自我超越,要我们都能够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五、 “卓越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一方面:构建学校卓越管理体系 事业要发展,班子是关键。班子得力,事业有利。学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成败。目前,我校校级领导共2名,中层干部8名。班子成员专业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过硬,协作精神优良。为了进一步打造学校卓越的管理队伍,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管理队伍成员要加强学习: 学习六种知识:政治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知识、法律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 领导者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尤其处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首先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方向。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知识,工作上讲规范,管理上有章法,与时俱进,科学高效,把促进学生“卓越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要具备应有的法律知识,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施教,建章立制,规范办学。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做分管工作的行家里手,居高临下地组织指导教育教学活动。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做到胸怀开阔,情操高尚,待人诚恳,作风正派,为人有修养,处事有分寸,做人有气度。 (二)管理队伍成员要提高修养 具备五种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负责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 一名学校干部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个人的威信也来自奉献,必须真正具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才配做一名干部。要脚踏实地,自觉奉献,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教职工的表率。 要有合作精神。领导干部要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与领导合作,与同事合作,与群众合作。合作是事业发展、个人成功的关键。合作出凝聚力,合作出战斗力,合作出生产力,合作也出好干部。懂合作是大智慧,会合作是真本领。 要具有负责精神。责任是每一名领导干部分内应做的事情,是应该承担的使命,应该履行的天职,应该尽到的义务。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激情、带着一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心干工作、做事情。 要克服懒散作风,雷厉风行,真抓实干。拖拖拉拉,疲疲踏踏,自由散漫,自己干不好工作,也带不出好的队伍。工作要积极主动,不要推诿扯皮,要脚踏实地,带头实干,不要弄虚作假, 要强化开拓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一名管理干部不仅要想干事、能干事,还要会干事、干成事。学校工作的一点一滴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能力,是新型干部必备的素质,也是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要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勇于创新,勤于创新,善于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上新水平、新台阶。 (三)管理队伍成员要提高学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要想服人必须得有真本事,说话办事都是外行,还在指手划脚瞎指挥,谁都不会服你。做一名合格的领导,要遵循六字方针:“脑清,心正,腕硬。”“脑清”是内功,头脑清醒,有思想,有思路,有办法;“心正”属品德,是为官之本,立身之本;“腕硬”是工作雷厉风行,有权威。有权威说话才有分量。权威是一个人为官树立的影响力,像磁场一样产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它要求领导干部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来自品格、素质、知识。权威的产生来自廉洁,廉生威;来自勤奋,勤出威;来自公正,公助威;来自情感,情聚威;来自业绩,绩壮威;来自能力,能增威。 提高管理水平,要切实做到主动、心细、大胆、实干、知情,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抓关键。要深入实际,发现问题,从细从严,工作抓到点子上。“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只蹲在办公室,不深入实际,不了解师生的需求,想问题、做决策靠想当然,那就会脱离实际,脱离师生,就不能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势必会影响学校的事业发展,也会带坏学校的风气。作为领导干部,工作重心要下移,工作阵地要前移,深入一线,深入师生,同师生交朋友,虚心听取意见,积极化解矛盾,面对面指导工作,着力解决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自觉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增加决策处事的客观公正性,学校重大事情一律实行公示制度,打造学校卓越管理队伍。 第二方面:深化卓越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不仅仅要“看见”学生,还要有教师的“在场”。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现今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热点。我们的教育是追求卓越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在这种追求卓越的路径之中。为此。我们在深化卓越教师队伍建设中准备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分层培训 学校根据教师的年龄特征和每位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教师分成青年教师、经验型教师及骨干型教师三个小组,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以满足教师个体的自身需要。 (二)专家引领 我们邀请省、市教研室的领导和老师亲临我校的课堂教学现场听课、评课,并为全体老师做指导性专题讲座,提高老师们的教研理论水平,促进教师逐步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深化三项工程:“青蓝工程”: 一位省、市、区教学能手带一名徒弟,每周听1节课,徒弟在本学期内至少做一次汇报课,师傅评课指导。“骨干工程”: 做好骨干教师的管理培训,为其进一步发展制定目标,搭建平台 。“名师工程” 坚持业务提升与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紧密结合的原则,以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学研讨为主要载体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三方面:创建卓越教科研工作体系; (一)教学常规管理过程卓越化。一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上足、上好各类课程,不得任意增删课时。加大课程管理巡查力度,对各教师执行课程计划、按课表上课等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二要健全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候课制度,保证课堂时间,进行课堂常规检查,改进检查方法,重点从教师按时进教室、课堂组织情况两方面进行。采用包年级领导与值周教师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包年级领导每天务必抽查一次,并做好登记;每天安排一位教师上下午各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实行教师轮教制度,教案、作业、业务听课检查制度。语、数、英三学科开展集体备课,进一步细化工作要求。三是扎实开展过程性考核,落实教学过程质量跟踪。继续坚持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质量月考制的监控、分析,一月一个主题;根据教学进度,开展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每月质量监控与分析,向课堂要质量。 (二) 校本教研质量卓越化。 切实发挥“首席教师工作室”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强学科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质量。 1.建立“学习型”工作室。完善工作室的职责、规章制度,制定管理考核细则,增强工作室成员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意识。使工作室的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学科组建设,认真开展教研工作。 2.扎实搞好各年级的轮教工作。各年段结合课题内容制定研究及授课内容,轮教后,每组选出一名教师进行专题汇报课展示。 3.利用好教研活动时间和读书时间。提高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三)教科研工作实效卓越化。 坚持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成果服务于教育实践。重视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过程管理和应用价值,强化教科研的群体合作。进一步推进学校教研科研工作,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市级课题《游戏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研究》,《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实践研究》都进入实施研究阶段。课题组要按计划开展课题实践,及时做好个案积累,及时汇报课题进展情况。 第四方面 营造卓越德育氛围 (一)卓越德育全员性。努力实践“人人德育、事事德育、时时德育”,全体教职员工,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把对学生的育德作为自己的首要事加以关注。每位学科教师都是学生的德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科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班主任是德育的主力军,要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考评制度,积极引导班主任自觉开展工作,抓好班主任学习交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抓好班队会活动,把塑造学生行为习惯、品德修养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卓越德育精细化。我校学生人数多,因此,学生在校的安全教育、责任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学生楼道行为规范的养成作为重点——举全校之力,形成文明有序的楼道学生行为规范;以《学生一日常规规范片》为标准,全面规范学生一日在校行为,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开展“我是校园主人翁,爱校责任我承担”活动,旨在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对学生的德育,在教育的基础上,更要重视考评。考评要实行网络化,发挥政教处、大队部、教导处等各个职能部门的协作,发挥班主任、责任教师、值日学生的共同监督,采取定期与抽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督促,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三)卓越德育活动化。把德育寓于各项活动中,形式多样,潜移默化。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开展传统节日的宣传,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强化责任意识、爱国意识、荣誉意识,激发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以“实践体验”为主线,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活动,开展各类学生社团,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和九一校报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体验,锻炼能力,提高自己。以“营造书香校园”为主线,扎实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营造校园阅读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学生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在读书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校图书阅览室的功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阔学习视野,各班开展每月一次的读书指导活动,通过读书指导、名篇欣赏、精读交流专栏,让书香工程真正地“香”起来。以“家校沟通”为主线,开展家长漂流日记、家长经验交流、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以及各类亲子体验活动,让家长代表进驻学校,体察教师工作,共同解决有关学生的问题,共同促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六、“卓越教育”的实施阶段 (一) 开始阶段:2013.9——2014.1 召开研讨会,进一步明确特色学校主题、宣传发动,明确创建目标,形成规划。 (二) 深化阶段2014.2——2014.6 以现实基础为平台,制定具体可行的创建方案,落实创建措施,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开展特色活动,彰显学校特色。 (三) 提升阶段2014.9——2016.6 在具体操作和落实过程中,逐步构建特色建设工作的框架结构,将思想建设、机制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科研建设等因素优化组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特色建设完整的过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并开展再反思、再创新、再完善,提升学校特色建设内涵,向人文化、内涵化、品牌化迈进。 七、“卓越教育”的实施保障 (一) 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分析研讨、学习思考、定为规划、制定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要求,保障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特色建设中。 (二)制度建设 在九一小学《管理及考核手册》的基础上,对各项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制定特色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从制度上提供建设保障。 (三)培训保障 将特色建设的内涵、目的、理论、依据、方法、措施等内容进行通知行培训,每学期纳入到学校计划中,另外,对部门负责人,重点学科、重点人员进行个别培训。培训方式采取专家引领,外出参观学习,内部研讨,成果展示的方法进行。 (四)资金保障 对特色建设项目进行资金倾斜,保证特色建设的各项资金到位。 (五)评价支持 学校建设特色建设评价体系,从课程、课题到活动等各方面建立评价制度、监督、调控、矫正、指导特色建设有序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