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禾木:图瓦人的“home”

 石头屋6366 2014-07-22

禾木:图瓦人的“home”

撰稿/张新民


位于西北边陲、新疆阿勒泰山区的禾木村,离布尔津县165公里,这个距离也是从禾木村到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边境的总里程。禾木是国内保留最完整的蒙古族支系图瓦人的村落,目前全国仅有的2000多图瓦人,大部分居住在这片原始森林的木屋里。

禾木最近十多年的变化,赶得上前面几百年的变化速度。2002年我初次进村,村里人说村头中间裂开的一块巨石是当初成吉思汗的试剑石。如今游人祈福的石头堆得比这块石头要高大许多。家庭旅馆、餐饮店、超市从无到有,再到现在随处可见。对于本地原住民来说,以往因山高林密造成的与世隔绝已经被结束了。

禾木的无霜期太短,不适合种植蔬菜。人们日常生活中以肉和面食为主食。以前禾木人的肉类不能及时吃完,就做成风干肉。维生素来源大部分依赖奶制品:早晨的新鲜牛奶,天热时候的酸奶,七八月份的奶酒,还有奶酒蒸馏过后制作出的奶疙瘩。如今到处可见的超市里,蔬菜也作为一种常规品出现在货架上。村子每天能消耗掉一大车从布尔津拉来的各种蔬菜,廉价白酒和啤酒更是随手可得。

禾木以往冬季交通工具只有马拉爬犁,有年冬天大雪有两米厚,马拉爬犁也走不动。禾木原来只有一条越野车走的单行道,2005年被铺上柏油后,轿车也能通行。如今耗资数亿建成的双向车道即将开通使用,以后从阿勒泰市可以直达禾木。国电投资1750万修通了嘉登玉到禾木的高压输电线。对有些家庭来说,固定电话、宽带网络、数字电视与高压电几乎是一天当中安装到家。

在册村民享受每人每年5000元的补贴,同时还经营租马等旅游项目。马队管理人员在禾木桥头检查通行证,禁止摩托车、汽车通行,以保护租马生意不被机动车代替。因为租马争游客,村民之间就会有争执,甚至谩骂。不过到了旅游旺季,摩托车、本地居民的越野车、特权车、拖拉机还是被摄影人用来代步。毕竟只要稍微走出这个道场,游客和摄影人就可以接触到不那么虚假和商业化的东西。

乡里想把家庭旅馆都逐渐交给禾木本地人开,但目前情况是租房比经营还要赚钱。外来的回族、汉族人开的家庭旅馆和餐饮店越来越多。

“以前没有钱的日子也过来了,村子里到处都是草;冬天除了照顾牲畜,大家都相互串门聊天,度过长达半年的冬季。但现在道路上尘土飞扬,连去上学的路上有时都要带口罩;一切都要谈钱,连自己家叔叔的儿子帮着干活也需要钱。以往图瓦人在春节的时候都会相互串门,现在只有老师或者熟悉的亲友互相转转”,一位图瓦老师说。

另一位哈萨克朋友的祖辈都是以放牧为生,现在他的身份是司机,家里的牛都给亲戚去放了,自己也不会干这些活。有些性喜安静、不善交流的图瓦人,早就搬到山里的冬牧场去生活。而在很偏远的森林深处,草地都有翻挖的痕迹,“冬虫夏草”价格已经从早些年的几毛钱,涨到现在的几块钱一根。

秋季观景平台上是成百上千的摄影人排成长线。清晨侧逆光中,桦林前木屋星罗密布,炊烟袅袅,禾木村每张照片都美轮美奂。千篇一律的照片充斥网络,禾木注定难逃开发宿命。能不能在景区建立时规避“开发一处毁掉一处”的厄运?摄影人扎堆跟风拍摄的做法,到底是利是弊?

美国摄影家李元先生来到禾木后,谈到了一些国外的做法,“在尼泊尔爬山,要走到5545公尺的高度,为何不造公路呢?当地人说他们要保持这种生活。”他的观点是,国内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推动旅游经济,投资开发这个地方在先,而非保护在先。在云南元阳,同一片景色前挤满摄影师,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你去拍照,是寻找自己的追求,你去拍人家都拍过的有什么意思呢?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国内大家觉得要拍大场面,这类照片很容易获奖。这类摄影比赛功利性性太强,绝对不是发展摄影的最好办法。

中国人追求的是对大自然更深刻的了解。 “天、地、山、泽”这些元素如果要联系起来,就需要“风、雷、水、火”。如果不把风光摄影局限于名山大川,就不会有1000多个人同时拍一个景色的现象。这样不但可以推动中国风光摄影的发展,对自然的保护来说,也会转变为自觉行为。

【完】







2003年10月,那时禾木刚被世人揭开面纱。江西徒步者和北京游客在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地带相遇。嘉登的35公里马道是知名的徒步线路



2004年8月,游客前往观景台俯览小木屋必经的禾木桥。2006年旅游公司进入禾木,大量游客进入景区。后来桥头附近商店遍布,尘土飞扬,直至寸草不生。牛因造粪太多,大部分被集中到山区放养。禾木桥也在最近的洪水中被冲毁。


2004年10月,禾木河上游的原始森林中,图瓦人在烹制食用北极茴。捕鱼人将新鲜的冷水鱼煮熟后,就着鱼汤用手抓食。几十年前北极茴满河床都是,据说点着火把随便几棒子就可以打到。



2006年2月,体验新奇刺激的游客乘坐马拉爬犁。马拉爬犁曾是当地人最主要的冬季通行工具。随着冬季旅游的开展,禾木山路会被清雪车及时清理,冬季交通已经相对通畅。



2006年6月,全村的图瓦人聚集在敖包上祭拜天地、森林、河水,一个大婶把奶酒泼向草原。之后大家一起喝各家带来的奶酒和手抓肉,并举行各种竞技和表演活动。



2007年5月,舒开老人和三个儿子一起住在距离村落2公里的森林中。




2007年6月,80多岁的舒开老人精于手工,家里日常用具依然保留着以前的传统。十月革命期间,一些逃亡的俄罗斯人来到禾木,舒开老人年轻时就给俄罗斯人养过蜂,曾经是出色的猎人。


2007年8月,舒开老人在做酿造奶酒前的准备。原木掏空制成的木桶在几个儿子家轮流使用



2008年9月,在舒开老人家扎营的户外旅行者



2008年9月,3岁的哈里木是舒开老人唯一的男孙,从小顽皮,聪明好动,过着“野孩子”无忧无虑的生活。



2008年春节,在外面雪地里玩耍的哈里木和姐姐回屋了,妈妈在准备吃的。哈里木每天都要看电视上播的动画片,学会了很多汉语。



2008年10月,在舒开老人家拍婚纱照的广东游客。哈里木看到新鲜的人和事很兴奋



2010年7月,通向喀纳斯旅游景区和禾木的盘山路修补期间,大量的游客受阻



2010年9月,哈里木和羊驼玩耍。羊驼是乡政府试养在舒开老人家的,希望可以借此吸引更多的游客。



2011年7月,旅游季节租马业务繁忙,马蹄掌换得频繁





2010年9月,摄影人围着哈里木拍照片。



2011年6月,哈里木不愿意穿民族服装。父亲在品味刚烧好奶酒时,希望哈里木穿上过节才穿的服装。小时候哈里木看妈妈烧奶酒的样子就被做成雕塑,至今还立在喀纳斯旅游接待中心。



2011年7月,图瓦小女孩彩格恩在博乐市上的汉语幼儿园,如今图瓦语快不会说了。老年人的一些图瓦语词汇,年轻图瓦人也都不懂。图瓦当地孩子在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蒙古语。常有国外研究阿勒泰语系的学者来禾木研究图瓦语。



2011年9月,舒开老人借用游客的手机和外地的亲人联系。很多图瓦人已经搬到县城和附近的山区居住去了。



2011年9月,不远处山林里发生火灾,烟雾笼罩了村落。大火最终在一场雨后熄灭。森林火灾人工扑灭的可能性很小。



2011年10月,哈里木在禾木河边钓鱼。曾经数量极多的北极茴现在几乎绝迹,巴掌长的都难看到了,已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2012年9月,舒开老人和家里人制作的风干肉。家里还没有用上高压电,而村里已经通上高压电,互联网和固定电话也已经入户。




2013年9月,哈里木在禾木的学校学习出色,每周可以回家一次。乡里为了增加他家收入,送来很多小公鸡在林中喂养。



2013年6月。禾木的图瓦女孩儿和布尔津县的湖北小伙子举行过婚礼后,经过敖包时前去祭拜。投资数亿的双车道公路正在延伸之中,禾木到布尔津县将不再遥远。对于本地原住民来说,以往因山高林密造成的与世隔绝的日子已经被结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