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跟着唱 题材股炒作的“五部曲”

  平凡的人 2014-07-23
  小市值股遭突袭
  在股市中,除了整个市场认同的趋势会获得资金追捧外,主力资金还会挖掘出一些微观的概念进行炒作,通常会集中在某个行业、某个地区、甚至某种产品上,推动相关股票快速上涨。自然,相关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股价已经提前透支或提前反映,有时甚至完全是捕风捉影。这在股市中俗称为“讲故事”。只要故事有人信,拉高的股价就有人接手。
  大多为私募炒作
  当前的市场主力资金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资金、QFII、券商自营资金几大类。我们观察近期涨幅较大的个股流通盘和股东持股情况,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这些题材股大多数为中小盘股,流通市值多在60亿元以下。如果按照业内通常认可的控盘标准,对一只流通市值40亿元的股票实施突袭,主力只要50%即20亿元左右就可实现控盘,主导股价的走向。同样,60亿元市值的股票需要30亿元的控盘资金。这样的资金量,在当今私募基金里并不少见。如果两三家私募联手,就更不是一件难事。另外,这些题材股的持股股东多数为“投资咨询公司”或自然人,在他们后面,往往是私募,而这种规模不大、行动诡秘的资金通常被称为“游资”。海南高速罗顿发展三木集团自仪股份安凯客车北矿磁材航天长峰等都有以上两个特征。
  专家认为,今年的股市属于牛市下半场,一般来说都是个股表现的空间,投资者要“轻指数重个股”。而且要随时保持风险意识,不可满仓操作,要保持手中至少有50%的现金流,这样才能持盈保泰。一旦股市出现“掉窟窿”行情,每次拉回10%至15%的时候,就是抄底买入的良机,在上涨后抛出,这样可以利用这些“窟窿”赚取差价。
  而这,正是当前市场题材股的运作风格。
  投资把握“五部曲”
  题材股炒作以游资为主。在大盘沉闷、蓝筹股普遍休息的行情里,散户如果以部分资金进行激进操作,可跟进题材股享受坐轿的快乐,根据行家们的经验,需把握以下“六部曲”:
  第一,看大盘形势是否适合炒股。如果大盘正处于急跌之中,即使有少部分股票逆市上涨,不论题材有多好,也不可“火中取栗”,毕竟成功率太低。只有在大盘已经企稳并且在上涨过程中,才是适合介入题材股的时机。
  第二,从涨幅排行榜和消息面中发现题材股。题材股往往有快速爆发快速冷却的特点,一般只有四五天上涨,如果错过头两天的行情才跟进,被套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每天观察盘面,从涨幅排行榜中发现群体出现的个股,及早跟进,是取胜的关键。如果在涨幅排行榜中,最前面一版某类股票比较集中,善于归纳的股民会立即想到这是什么题材。配合股票网站上的即时市况评论,一般投资者也能知晓当下是什么题材最吃香。
  第三,衡量题材的潜力。如果同时出现农业、新能源、地域板块几类题材股,投资者要衡量哪种题材爆发力更强,行情更持久。同一题材中不同个股也会强弱有别。这需要投资者有高度的敏感和比较广泛的知识。如果不能把握,应该请教专业分析师,参考他们的意见。重组题材是爆发力最强的题材,蕴含的风险也最大。常常是市场有传言某家公司重组,而股价在几天后也突然涨停,引得各路投资者顿足后悔。但“澄清公告”具有的杀伤力却被很多人忽略。比如哪位投资者听信了重组传闻,在2010年3月2日跟进航天长峰,第二天就会因重组传闻落空、股价暴跌而深套其中,起码暂时没有翻身机会了。被认为传闻预期大的北矿磁材在连续三天涨停后也被澄清公告准确“击落”。相比之下,区域概念、低碳经济这些概念,比重组传闻要靠谱些。
  第四,选准了题材股也要合理定位。不可对股价预期过高,更不可长期持股。我们观察到,不论挟甲流疫情而升腾的海王生物,还是借区域振兴而暴涨的海南高速,在抵达巅峰后,都步入漫漫熊途,成为很多抢反弹者的陷阱。长期持股只会使到手的利润化为乌有。
  第五,警惕行情切换。题材股横行时,被称为“八二行情”,这个“八”代表数量居多的中小盘股,“二”代表数量较少的大盘股。在八二行情中,股指虽然不涨或涨幅不大,但上涨个股却比下跌个股数量多。这种题材股的好日子不会永远存在。结合占豪先生在《黄金游戏》一书中的总结,一旦出现以下现象,就说明题材股的行情将要结束了——从中小盘股身上赚钱变得越来越难,涨幅榜前列逐渐被大盘蓝筹股所占据;在大盘指数上涨的同时,沪深股市中上涨家数却少于下跌家数;大盘上涨而很多中小盘股票却下跌;观察ETF基金,连续多日上证50ETF涨幅高于中小板ETF:“价值投资”的说法开始在市场中走俏。如果市场符合以上特征,市场谓之“二八行情”,即少数大市值股票上涨而多数小市值股票下跌,这就是坚决从题材股下车的时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