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柴窑“多足粗黄土”之谜

 shihuaguci 2015-02-25

正确理解曹昭《格古要论》中所述柴窑“多足粗黄土”对鉴定柴窑十分重要。目前古玩界的普遍解释是:大多数柴窑器有“粗黄土足”,少数柴窑器可能没有“粗黄土足”(也许是“细黄土足”)。笔者经过长时间思考,认为这种解释可能不正确,因为曹昭不可能见过大量柴窑器并经过研究统计后这么记述。就是说曹昭所说的柴窑“多足粗黄土”不是针对众多柴窑器而言,而是针对柴窑器个体特征的描述。



柴窑“多足粗黄土”的本质是底足的无釉露胎现象。但不是所有无釉露胎的底足都是曹昭所说的“粗黄土足”。这一点可以从《格古要论》中得到证实。《格古要论》共记述了15种古窑器,只有柴窑一个窑器被曹昭记述为有“粗黄土足”之窑器。在其它14种都不算带有“粗黄土足”的窑器中,有我们熟悉的不少窑器,如:汝窑,南宋官窑,哥窑,古定器,吉州窑,古磁器,古建器和古龙泉窑等。这些窑器的底足有的是满釉支钉烧(如汝窑);有的是垫烧(如南宋官窑);有的底足墙端露胎,但是圈足墙内外及圈墙围绕的内底均施釉(如龙泉窑),有的施釉不到底,器身下部分及底足墙外侧均无釉露胎(如吉州窑及建窑)。而且,从理论上讲,不管是无釉底足或满釉底足都可能有“粘砂”,“粘窑渣”等现象。但是,这些种种不同,几乎函盖了所有常见古窑器底足特征之诸多器足,却没有一个被曹昭看作是“粗黄土足”。

 

只要明白了上述窑器的底足均不是曹昭认定的“粗黄土足”,就可以知道哪些部位无釉露胎的底足不是“粗黄土足”,即:支钉处露胎圈足墙外侧露胎以及仅有圈足墙端露胎的底足均非曹昭认可的“粗黄土足”。除去这三个底足露胎部位,柴窑“粗黄土足”的无釉露胎部位只能限于圈足墙内的底部,而且,由于工艺不大精细的缘故,圈足墙内底区域并非全部无釉露胎,总有一小部分有釉覆盖。这就是为啥曹昭说柴窑“多足粗黄土”的原因。简而言之,所谓“多足粗黄土”,即“底内区域有粗黄土裸露”。



另外,柴窑圈足墙内无釉露出的胎色及形态应该像真正的粗黄土的颜色和形态(色形),看看刚翻起的农田就明白了。粗黄土的色形不是均匀黄色的土壤,而是黑黝黝的大小颗粒不匀的土壤!还有,柴窑可能是一种使用支烧工艺烧造的窑器,在施釉的圈足墙端可见几处“支烧斑痕”

 

笔者所认可的一件五代柴窑器的底足就是真正的“多足粗黄土”底足。详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64790701019i79.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