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方舟素描金宇澄:回到了古典的文学年代

 啸海楼 2014-07-25

书展日志

我看着金宇澄在台上朗诵小说片段,忽然发觉,在我们所推崇的古典的文学年代,乔伊斯、托尔斯泰不也是战战兢兢地对着他们的朋友、读者与粉丝连载式地朗读作品吗。

我很早就看过长篇小说《繁花》,觉得是近几年少有的佳作。大时代与大事,用小写的字号与繁复的笔画,被作者耐着性子写下。一个个饭局聚会仿佛永无止境,猛然惊醒,才发现筵席已经将近终了。小说断断续续地用了几个月读毕,情节已经连贯不起来,只剩下一股氤氲。

作者可敬,他笔下的人物可爱。

作者的目光如蛇,冷峻光滑,在人物身上溜溜地打个转,软绵绵地贴上又静悄悄地滑下。作者没有贪心地留下任何判断或者结论———这是最可贵的地方,如同旧时的小说家,贵在分寸,贵在不贪。

一直想见《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好奇他是怎样的人物。这回有幸在香港书展见到了他。我到书展的当天晚上参加作家作品朗诵会,在休息室里见到了他。他和照片上一样,长发,目光狡黠,比我想象中要高大一些。

我问他:“《繁花》写了多长时间?”

他的答案令我非常诧异:“半年的时间。”三十五万字,虽不是巨著可也绝不短。

原来他当时把小说放在一个上海人的论坛上连载,每天更新,读者不断地催促他更新,掏心掏肺地表达出对于人物的喜好憎恶来。金宇澄说自己最早的时候,每天更新几百字,后来,到了最疯狂的时候,每天不想上班不想吃饭不想睡觉,下班第一件事就是飞奔回家更新小说,一天写六千字。

金宇澄说他特别能理解有的网络作家为什么会写死,因为处于极端的兴奋当中,每天写到能量枯竭,在键盘上呕出最后一口精气。

促鞭策,二则也时刻可以收到读者意见,他们对情节发展的惊喜或者不满,促使着写作过程中的调整。如同现代企业的“微反馈”机制———产品做出一点调整,调查反馈,走三步退两步,再调。

简单聊了聊,作品朗诵会开始。

我看着金宇澄在台上朗诵小说片段,忽然发觉,在我们所推崇的古典的文学年代,乔伊斯、托尔斯泰不也是战战兢兢地对着他们的朋友、读者与粉丝连载式地朗读作品,小心翼翼地搜集着反馈,和论坛里发帖连载直播毫无二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